您的位置: 首页 >方志园地>修志体会

修志体会

  • 我参与志书编纂的经历 梁志友 2017年底,一个陌生电话说想请我帮助编纂《供销社志》,还约了时间协商合约。自企业改制后,供销社的概念已然生疏,而且修志这种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文字工作从未涉足,做没有把握的事我心里十分忐忑。但单位领导说我...
  •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村志编纂对乡村发展的借鉴作用 村志是体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文本,在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1981年,衢州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开始编纂《白沙村志》,历经10年完成并出版,成为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
  • 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的学术价值 粟舜成 摘要: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是广元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地方志,是广元古代地方史籍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广元乃至巴蜀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保存了大量有关清代广元政治、经济、文化、人物...
  • 年鉴中“年末”“全年(年内)” “截至××”的准确用法 杨青林 综合年鉴编纂中,表述有关数据时究竟用“年末”“全年(年内)”,还是用“截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如果表示下限的静态数据,则用“年末”,如: 1.(2023)年末,全国人口14...
  • 浅谈综合年鉴篇目设置中的误区 杨青林 篇目是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四梁八柱”,是决定年鉴质量的前提。篇目设置要做到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首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包括党内法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其次是...
  • 百年中国方志学 进程回望与规律探寻 潘捷军 提要:伴随着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进程,至少从宋代方志定型起,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渐为历代学人所重,并以清乾嘉时期章学诚为代表,为其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以1924年梁启超正式倡立“方志学”为标志,...
  • “铜山三苏”政治思想 对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王应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要求。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铜山三苏”文化,...
  •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3期 清末乡土志中的 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表达 ·以四川地区乡土志为例· 杨向飞 美国学者格林菲尔德认为,传统认同的危机是导致现代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自鸦片战争以后,“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清政府被迫...
  • 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志出版质量 ——以《中国南方电网志》为例 丛 珺 企业志是地方志的组成部分。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和方志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可分为区...
  • 方志学百年回溯与展望 和卫国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方志是介于宏观国史、微观家谱之间最具中国本土特质的中观历史文献载体。千百年来,方志编修以国家治理、社会建构和文化生成为内生动力,特别是明清以来国家“大一统”观念不断强化,推...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尾页 共102条信息/共11页 转到第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