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一个单身汉的转变(刘力)

作者:刘 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28 12:16:01 浏览次数: 【字体:

e6d32d098683489cbdb52f8196bf4f1a.jpg

一个单身汉的转变

刘 力

地上堆放着油腻腻的扳手、钳子,以及裂着口子的摩托车轮胎、露出了泡沫的座垫;三个大油桶,占据了大半个屋子;花生、空酒瓶、鞋子,摆满了地上剩余的空间......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北川县禹里镇慈竹村3组杨富的家,在堂屋看到的情景。杨富的房子“夹”在邻居的房子中间。房子年久失修,墙面呲牙裂缝,显得与周边景致格格不入。

在我联系的其他非贫困户中,他们大多养猪、养鸡、种重楼(中药材),产业都发展得不错,屋子里也都添了冰箱、沙发,打造了厨柜,收拾得也很亮堂。他们白天劳作,晚上有时喝两口小酒。但杨富似乎对这一切并不在意。长期一个人生活,他习惯了。他的生活来源主要靠打摩的。我到他家时,他领着我“参观”:走进厨房,烧火用的干柴、树叶,散乱堆在地上;水槽里,几天没洗的碗筷,越垒越高;走进卧室,一架铁架子床窘迫地摆在一边,床上堆放着被褥、衣服,裤衩高高地挂在床架上......

我慌忙退了出来。看出我的尴尬,杨富讪讪地笑着,一双手局促得无处摆放。或许,这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尴尬时刻。但从屋子里刚走出来,他的脸上又立刻恢复了惯常的表情。

但从他短短几秒中讪讪的“尬笑”表情中,我细心地捕捉到了一种他内心中隐秘的东西。我心中有底了。

我决定就从改变他的卫生习惯入手。好几次,我试图说服他,花点时间把屋子卫生做一下。他总是无所谓地说:“我就一个人,一直这样生活,收拾不收拾都差不多。东西收拾好了,找起来,我反倒找不到。莫看现在这样,我找起来好找得很呢。你们莫管我这些,我觉得这么过没啥不好!”他还将他的这些个人习惯归结为自然、舒服。

对于这个“难啃的骨头”,我每次到村必到他家。到他家,必不厌其烦地讲脱贫攻坚政策,讲生活卫生习惯。虽然,刚开始,他还是有点抵触,要么躲着不见,要么态度平平。但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之间逐渐熟络起来。我偶尔还会调侃地鼓励一下:“呦,你现在卫生有‘进步’了,比原来收拾得好了嘛!”

对于杨富家的厕所,我一直耿耿于怀。他的厕所是旱厕,没有顶,蚊虫笼罩在上面,一进院子,就有一股怪怪的臭味传出。显然,把厕所的问题解决了,他家院子的整体环境就会提升很多。毕竟,硬化的院落和规整的菜地中间,“鹤立鸡群”地放着一个旱茅坑,怎么看,都有点煞风景。

恰好,在脱贫攻坚中,北川县率先出台了“两改一建”政策。改厕,国家要给补助。抓住这个时机,我们水务局又协调了一大批砂石和水泥,可免费提供给我们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我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杨富,希望他抓住机会改厕,可以享受国家补助。万万没想到,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仍然不感兴趣,理由还是那一条,“我就一个人,早习惯了,改啥改嘛?”

“这样吧,我有一个闲置的马桶,你不嫌弃的话,我送给你。砂石水泥我们也有,你不需要多花钱,我们一人出一点力,把厕所改了,你看怎么样?”我说。或许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吧。我作为水务局的普通干部,经济能力也有限,能出人出物帮他到这种地步,他多少有点触动;加之前期建立的感情基础,他同意了。于是,厕所顺利改建好了:原来的旱厕,下面加了盖子,上面加了棚子,鸡网变成了鸡圈......院落的整体形象一下子就提升了。

想到他家还有几个大铁油桶子,我估摸他一个人也难以搬动。于是,我又和同事一起帮他把铁桶全部搬到院子角落里头,堂屋一下敞亮了。他再次讪讪地笑了,主动表示,愿意把家里的卫生彻底打扫,让我过几天再去“验收”。“好的,一言为定!”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几乎要喊出来:我的帮扶开始见成效了!

几天后,我再去看,果然,面目一新呀!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酒瓶子整齐地放在一处;卧室床上的东西收拾干净了,连缺了一角的玻璃都换掉了;厨房的干柴也堆放整齐......他说,正准备做一个衣柜,把衣服都收进去,再把院子里加一个棚子,大家还可以来乘凉喝茶......

转变,来得这样突然!我几乎有点不相信了。

过了几天,我又去他家。他把菜地分成了几块,刚种了魔芋,还有一些其他的菜。我数了下,魔芋一共16株,还特意拉了遮阳网。他颇有几分得意地说:“这是我的魔芋基地哦!”“哈哈!”我心里突然觉得挺好笑的。倒不是嘲笑,而是觉得,他的生活突然变得积极向上,而且挺有“远大规划”了。我看了看鸡圈,以前散养的鸡圈养起来后,从3只变成了6只......“嗯,不错不错!”我从内心为他高兴。

脱贫攻坚期间,他的摩的生意也不错,经常看他在几个村之间来来往往拉人拉物,接各种活儿,生意也算有了大起色。国家验收检查前,他的衣柜已经做好了,装了滑动门......

杨富的转变,让我感触颇深。

我常常在想,对扶贫工作来说,贫困群众的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贫困群众“不怕穷”,怕的是他们对固有生活的麻木与顺从,不愿开启新的生活。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我们帮扶贫困群众,不仅要从物质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更要从精神上为他们建设一个更丰满的家园。

在“不怕穷”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因素、地域因素、文化的使然、能力的制约、观念的禁锢等等,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帮扶,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们的“不怕穷”,试着理解他们的“不敢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引导,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办法、出政策,一步步调动他们脱贫的期待和热情。以精神鼓励推进精准扶贫,让贫困户长心气、长志气、有目标、有干头,精准脱贫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刘 力(女,绵阳市涪城区人,供职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水务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