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三峡夔门滟滪已无堆

作者:陶 灵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8-03-16 16:44:00 浏览次数: 【字体:

滟滪堆是瞿塘峡夔门前江中的一座巨大礁石,又称淫预、犹豫,还名燕窝石,川江人惯称滟滪堆。

古今文人吟诵的滟滪堆

今天更多的人知道滟滪堆,是读了高中语文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后,记住了朗朗上口的古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

每年冬季至来年初夏的枯水月份,滟滪堆显露江面20多米,远看如牛如马如象大小,江流被阻挡后向四面扩散,形成巨大的泡漩,直径达20-30米,并在滟滪堆后面形成巨大的回流。船到这里,如离弦的箭,不识水性的船长想远远地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往往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顷刻间粉身碎骨。夏季川江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水波浪滚滚,泡漩重重,南宋诗人范成大形容是滟滪撒发,它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行船和桡胡子,恰如《滟滪歌》所唱:“瞿塘行舟绝”。

险象环生的滟滪堆自古不乏不朽诗文描述,随便说出一个名字,或享誉世界文坛或被中国文学史铭记: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苏辙、范成大……更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和卓越的散文家刘白羽留下的绝句佳章。而杜甫和白居易在多首诗中,都吟唱了滟滪堆的凶猛。

除了凶猛,文人对滟滪堆也有另一种吟唱和传颂。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唐代杰出诗人刘禹锡曰:“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以此借喻滟滪堆的坚忍,斥责外出经商的青年人情感不坚定、易变。

从1928年起,主持编纂《辞海》达30年之久的舒新城,带着文人的天真和浪漫,在日记《夔州一宿》中写道:“……它峙立江中,昂首天外,好像富有闲情逸致的诗人在那里赏玩山水,找寻诗料。我想:我若能在堆上建一小屋,把所有的书籍都搬上去对着青山流水阅读,暇时垂钓荡舟……”他还真把滟滪堆当成了世外桃园,甚至还“预备雇船去访滟滪堆”,结果轮船上茶房的一句“恐怕你去了不得回来”,才让他打消了念头。

《奉节县志》夔门十二景中,描绘的是“滟滪回澜”壮景:庞然巨石,砥柱中流,锁一江怒水,每当洪水期间,激起排空巨浪,漩涡千回万转,咆哮如雷,声裂峡谷。

千百年来,滟滪堆制造了无数的血与泪,桡胡子们只有一个办法:在江里沉牛祭神,在岸上修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行船安全。

徐宗鹤首次实测滟滪堆

滟滪堆如牛如马又如龟,到底有多大?自古没有准确的数据。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描写滟滪堆:“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郦道元眼中的滟滪堆,冬天高达60多米,夏天有时沉入江中,有时冒出江面。

首次驾驶轮船航行川江、与重庆结下不解之缘的英国商人立德,在《扁舟过三峡》游记中记述:“1883年3月24日,星期六……这一危险的岩石称雁尾石(系音译,应为滟滪堆),黑亮黑亮的,现在露出水面40英尺,夏天洪水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则被淹没。此时,归州(系音译,应为夔州)当局留住帆船,禁止往下行驶,直至雁尾石露出水面为止。”他看到的滟滪堆高只有10多米。

舒新城1924年说:“我们于五时经滟滪堆,其大不知倍于几千几百只牛……”其实如牛如马如象,指的是远看。

以上诸位都只是在观其外貌后,对滟滪堆大小进行推测。尽管宋淳熙十二年(1185)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寄居瞿塘峡口的开封人成子昭,驾船到滟滪堆旁,用绳子绑上石块丢入江中,测得滟滪堆水深约280米(按古约84丈换算),但仍不知滟滪堆大小的确切数据。

1958年3月30日10点,毛泽东主席乘坐江峡号轮船经过滟滪堆时,船长莫家瑞念起在川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歌谣《滟滪歌》。毛主席问陪同人员: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随即,滟滪堆纳入航道整治计划。

1959年6月,川江航道处测量分队队长徐宗鹤,带领测量人员对滟滪堆进行实测,为爆破提供数据。他坐着小船来到滟滪堆跟前,近距离观察滟滪堆,迎水面为倒崖坎,是一个上大下小呈蘑菇形状的巨石,它的背水面又为陡壁。徐宗鹤是在秭归青滩附近长大的三峡人,会爬山爬崖,但要从倒崖坎的迎水面爬到滟滪堆顶上去很难。他选择了陡壁的背水面,穿着救生衣,背上还拴了一根竹缆作安全绳,十分艰难地爬上了滟滪堆顶部。

爬上滟滪堆顶后,徐宗鹤和岸上的测量员陆文龙、潘必达相互配合,当天就完成了滟滪堆地形图的外测工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测滟滪堆高出水面26米,长40米,宽度不规则,为10-15米,体积达9500多立方米。自古以来,滟滪堆的大小终于有了准确的数据。

滟滪堆爆破队长郑康年

滟滪堆是用爆破的方法炸除的,担任施工队长的叫郑康年。他出生在秭归县青滩镇,10岁那年,因当地航运业不景气,他父亲为了生计,在川江洪水的禁航期,冒险送一批竹缆到上游的巴东。父亲出门的头天晚上,母亲破例把平日吃的豆渣饭改成洋芋饭,一家子吃得热热闹闹的。第二天,父亲带着大哥和大弟出发了。途中,兄弟俩在岸上拉纤,父亲在船上掌舵,行至秭归上游的中洪水险滩八斗滩时,突遇大风雨,滩上波涛汹涌,小船在翻滚的泡水中绷断竹缆,船头被浪打转了向,一下子失去控制,卷进漩涡。岸上的兄弟俩哭着、喊着,奔向下游寻找,小船不见踪影。

第二天,小船被人捞上了岸,父亲的尸体一直没找到。母亲忍痛卖掉家中仅有的一头肥猪,索回了小船。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郑康年退了学,开始在青滩拉船、舀鱼挣钱。他非常憎恨这险滩恶水,幻想能得到一种仙法,将其制服。

后来郑康年终于得到了“仙法”。1954年,川江航道整治总队到秭归县招工,在桡业工会做宣传和治保委员的郑康年报名入了队,去北京水利部得到了“仙法”———爆破技术,然后和治滩队的同事们一起,亲手炸掉了当年危害父亲的险滩八斗滩。

再后来,郑康年做了川江航道整治机构———长江航道局第一航道工程处工会主席,第一次实测滟滪堆的徐宗鹤,当上了长江航道局第一航道工程处的党委书记。

硐室爆破法炸除滟滪堆

 1959年12月1日,郑康年领着施工队的10多名干部工人,来到滟滪堆的北岸山坡,因为工期短,为节省开支,他们没搭建临时工棚,也没租当地农户的房子,而是找到一个名叫老君洞的山洞住了下来。

滟滪堆呈蘑菇形状,多面临空,是采用硐室崩塌爆破法的最佳对象,爆破后的岩石碎块又不需要清运,直接塌入几十米深的江底。

首先进行施工放线、布设控制点等前期程序,需爬上滟滪堆顶操作。郑康年划着小木船,绕着滟滪堆看了几圈,只能借助半崖上一根生锈的钢丝绳往上爬。他爬到一半时,踩掉一块松石,人嗖地一下滑了下来,但手仍然使劲抓着钢丝绳,掌心被磨得火辣辣的痛。他想继续上爬,但实在无力,只好退下来休息。小木船的年轻船工自告奋勇去试,结果也因支持不住退了下来。

郑康年休息了一会儿,脱掉鞋子、袜子,戴上手套,鼓起勇气又爬,终于爬上了堆顶。他用钓鱼的方法,在顶部伸出一根竹竿,竿头系着有标记的测绳,将爆破需开挖的两个平硐洞口高程确定了出来。

12月4日,工人开始在迎水面的石壁上开挖平硐,洞口离当时水面高约1米,硐开挖进深5至7米后转弯,再开挖支硐和药室。硐室开挖采取爆破掘进的方式,先风钻打孔,然后爆破,再出渣。爆破时,给风钻供气的空压机船要驶离滟滪堆,避让到安全地带。完成这样一个掘进过程,一般需要3至4个小时,每天只能循环作业两次,硐室掘进速度缓慢。每次空压机船从驶离到再开来,耽误了很多时间,干脆停远一点。但空压机的送风管不能涉水,于是他们想办法从岸边架设一条悬空竹缆索道至滟滪堆顶部,送风管顺着索道牵到顶部,再顺着石壁引入硐室。这样,每天钻孔、爆破、出渣,可循环作业三次,提高了工效。

开挖支硐和药室时,因转了弯,硐内没有光线,而爆破施工绝对禁用明火和电灯照明,怎么办?聪明的航道整治人,在硐室转弯处安置一张平面镜,把洞口透进来的光线折射到了支硐和药室,既安全又解决了照明难题。

硐室全部开挖成形用了7天时间,12月11日夜间开始装药,共装药3500公斤。第二天下午3点25分,通电起爆,“轰”的一声巨响,滟滪堆向背侧倒塌,夔门前的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水柱,霎时,如牛如马如象的滟滪已无堆。

为满足大型船队和拖排的航行要求,1960年12月18日,川江航道处再次对滟滪堆进行清底爆破,炸礁270立方米。古歌谣里“瞿塘行舟绝”的情形终于成为历史。

陶灵,《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