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晚清名臣丁宝桢的昭化情‖蒲化平

作者:蒲化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19 14:33:50 浏览次数: 【字体:

晚清名臣丁宝桢的昭化情

蒲化平

电视剧《丁宝桢》在央视播出。该剧讲述晚清名臣丁宝桢在山东、四川任职期间惩治贪腐、体恤百姓、治理水患、兴办洋务、改革盐政等感人事迹,还原历史现场,生动展现了丁宝桢爱民、为民、安民的高尚品格和清廉、刚正、忠勇的崇高精神,引发各界对这段历史及相关人物的关注。而丁宝桢捐廉置产为昭化永免夫马经费的爱民事迹,却鲜为人知。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州(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丁宝桢参加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陕西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四川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因率兵击退西路捻军收复失地而被朝廷嘉奖,加太子少保衔。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丁宝桢塑像(曾岷 摄,图源:都江堰发布)

丁宝桢的祖父丁必荣,又名丁建业,系贵州贡生,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昭化县令,清正廉洁,十分关心民生疾苦,看到民众日子过得艰难,常想方设法为百姓减免徭役赋税,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贫苦人士。由于个人财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常有遗憾。丁必荣之子丁世棻,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27岁成为优贡,任贵州镇远府训导,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丁宝桢即丁世棻之子,深受先辈优良家风涵养熏陶,无论在哪为官,都留下廉勤的名声。

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升任四川总督。入川赴任之际,丁宝桢取道昭化县。他来到祖父曾治理的县邑,察看民风民俗,访问父老乡亲。当看到昭化的山河依旧土地瘠薄,百姓生活贫寒清苦,差役赋税十分繁重,丁宝桢“心怦怦动”。回想儿时祖父经常为他讲述唐代县令何易于在桔柏渡腰笏挽舟的故事,又想到祖父任上未完成的夙愿,丁宝桢内心充满了愧疚。

履新川督不久的丁宝桢,面对民间控告夫马局(类似驿站)的案件日益增多,他痛下决心拿夫马局开刀,决定裁撤夫马局。除通往涉藏地区的雅安和通往陕西的广元等少数夫马局保留外,要求其他州县的夫马局在1877年底全部裁撤,再也不准基层以任何借口向民间征派夫马经费。

昭化县地处川北门户,蜀道要冲,冠盖相望,驿政肃然,外流差吏络绎而来,夫马经费向由邑民按粮摊派。裁撤全省夫马局,昭化虽免流差庞杂之累,而冲繁孔道,实有未能尽裁者。丁宝桢感念昭化父老乡亲,继祖志,遂民心,特为昭化捐俸银柒仟两,而又不欲功劳尽归于自己,复委托明府杨曙州、知县敖立榜倡捐银叁仟两,合成万两银,先后在昭化城关、射箭、明觉等地购置常产田200余亩,岁收租金入官府,专支一切夫差费用,永免昭化民间夫马经费。

光绪四年(1878年),知昭化县事敖立榜谨撰《丁宫保捐廉置产为昭化夫马经费永免派民章程序》,训导廖镜伊、把总罗占元、典史赵国源参订,于当年仲夏月上浣之吉,泐石立碑,落款“阖邑士民公立”。该碑文介绍了昭化民众长久苦于差徭和丁宝桢捐廉置产的缘由,重点公布议定的“慎选首事经收租息也”“用旧存新不得混乱也”“列入交待不许亏挪也”“指业生息以杜提用也”“岁终造报以清款项也”五条管理章程。后来,清末大公局、民国时期民本局仍征收这批田产租金上缴县衙,充作学校膏火以发展教育事业。该碑立于昭化县署大门外,至今完好无损。

昭化人民为感谢丁必荣、丁宝桢祖孙,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敖立榜组织各界人士“筹款三千肆佰余钏”,委派董事廪生谷蕴华督办监修,在昭化古城西门外武侯祠旧址修建丁公祠、宫保阁等楼台阁亭21间。竣工后,谷蕴华题诗《丁公祠》《宫保阁》等,并刊刻石碑记事。

丁公祠

谷蕴华

深恩叠次免徭征,六里同沾沛泽宏。不愧精忠垂竹简,长留治绩在葭萌。敬侯蜀相同佳宇,祖德孙谋播颂声。善政如公难悉数,苍生霖雨万家赓。

宫保阁

谷蕴华

台阁才华秉国钧,忠良之后更忠纯。朝廷早以干城寄,宇宙咸钦社稷臣。全蜀万民呼父母,当今一世仰经纶。松生已验公侯兆,从此簪缨代有人。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丁公祠的会日,方圆百里的乡民前来赶会看戏、凭吊丁氏祖孙,多达数千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丁宝桢情系昭化、体恤百姓、捐廉置产永免夫马经费的事迹载入史册,流芳泽世;他的爱民情怀、廉政品格、担当作为,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清廉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 蒲化平(供职于广元市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