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戚亚男 ‖ 国学大师闻宥给他的洋学生取名马悦然

作者:戚亚男 来源:永远的华西 发布时间:2019-10-20 10:59:27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学大师闻宥给他的洋学生取名马悦然

戚亚男

前 言

惊闻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imqvist)当地时间2019年10月17日仙逝,享年95岁。

马悦然的汉学学术生涯与四川成都有深厚的渊源,他是成都华西坝国学大师闻宥的弟子,闻宥不但是他研究四川方言的导师,还如父亲般关爱他,连马悦然这个中文名字都是闻宥所取的。

仅以《国学大师闻宥给他的洋学生取名马悦然》一文悼念华西坝的学子,中国人民的朋友马悦然!

1

在中国人心目中,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Goran Maimqvist)是一位伯乐。马悦然与中国有很多故事,其中不乏与四川、成都、华西坝相关。而马悦然的名字就是在成都华西坝广益大学舍(原文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所在地)由他的中文老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闻宥所取。

闻宥先生是上海松江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前清秀才家庭里。1913年,年仅12岁的闻宥因家庭生活贫困,到上海申报馆打工挣钱,开始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的经历。两三年后,喜爱文学的闻宥受到了由柳亚子等人发起的文人汇集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赏识,南社成员引荐闻宥加入南社。这段时间里闻宥创作了许多通俗文学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从1929年起,闻宥辗转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青岛国立山东大学、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成都国立四川大学、昆明国立云南大学等多所学府担任中文系教授。

1939年,华西协合大学得到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筹建中国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中国的宗教、考古、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所设于广益大学舍内。1940年,精通几国文字、国学水平很高的闻宥被聘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任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闻宥来到华西坝后,充分利用抗日战争期间国内许多知名教授和学者都云集在西南后方的条件,先后聘请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刘咸、韩儒林、李方桂、董作宾、吴定良、吕叔湘、缪钺等人,甚至还有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法国藏学专家石泰安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同年9月,一本采用横排(当时的中文书刊都是竖排)、中文外文共存、面向国际的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的学术期刊问世了。该刊的中文名称为《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外文名称为《STUDIASERICA》。该刊所刊登的文章主要采用该所研究学者的论文,也适当刊登非研究所学者的文章。该刊最特别的是学者撰写的文章不以中文为限,英、法、德文皆可使用,只是要求用中文写的需附外文提要,用西文写的需附中文提要。其目的就是要让该刊成为一本国际化的学术刊物,让中外学者都能更好地阅读。随着创刊号的顺利出版发行,华西协合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在中外学术界,特别是语言音韵方面,占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闻宥除了从事学术研究外,还在中文系任教授,他开设文字学、语言学和声韵学等课程,给学生上课。他教的学生除了有本国的,还有外国的,其中有一位就是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的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1948年,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学生马悦然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到四川来进行方言调查。由于闻宥主编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以及闻宥本人在语言学方面的造诣,因而马悦然很自然的就找到闻宥求助。11月初,马悦然手持时任校长方叔轩的介绍信来到广益大学舍拜见闻宥,闻宥在广益大学舍收下了这位洋学生。不久马悦然就写出了《成都方言语调方式的观察》和《四川峨眉地区不规范发音表达方式的研究》两篇方言学论文,并且发表在《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上。多年以后马悦然回忆道:“他当时的年龄足以做我的父亲,而从我们友谊的最初开始,他对于当时在学术道路上艰难探索的我来说也的确像一个父亲。他对我在研究四川方言语音、音韵上给予的耐心帮助和智慧启迪,让我永远感念。”

上世纪50年代初,马悦然离开成都回国,而闻宥也离开华西坝调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以后很长时间,两人都没有再见面,直到1985年师生才在北京相见。后来,闻宥的大儿子闻广告诉笔者:“1985年4月下旬,马悦然刚当上瑞典学院院士(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到中国来看我父亲,那天要求我也在场,因为当年他来我们家时,我们见过面,大家都认识。当时我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马悦然见到我们就回想起了我父亲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个情景,很有感受,他还说他的中文名字马悦然就是我父亲闻宥给起的。”就在马悦然拜访闻宥后不到半年,1985年9月27日,闻宥在中央民族学院寓所默默地离开了人世,终年84岁。

2007年12月,马悦然回成都参加“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吴一峰与马悦然两人是1948年秋在成都画展上相识的,他们以画为媒,交流艺术心得,成为了知音。开幕式前,笔者以校友身份送给了马悦然一本自己拍摄的《印象华西坝》,书里面有介绍当年他们师生相见的广益大学舍的内容。在画展上,马悦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吴一峰的画有华西坝上人文景观的山水长卷《岷江胜慨》。

成都“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嘉宾马悦然(2007年摄)

1949年,闻宥在成都华西坝天竺园里庚款讲座教授宿舍的住宅门前留影(马悦然 摄)

位于成都大学路12号的华西坝上广益大学舍,系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幼儿园(2005年4月摄)

马悦然在成都“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开幕式上讲话(摄于2007年)

吴一峰山水长卷《岷江胜慨》局部,展示了紧邻锦江的华西坝上人文景观

马悦然在他撰写的《另一种乡愁》书上为笔者题字(2007年摄)

马悦然为笔者题的字

作者简介: 戚亚男,编辑。毕业于四川大学,到华西医科大学从事电教工作。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校前,历任摄像、编辑、导演等工作,拍摄制作了几十部医学教学电视片和课件,其中有十多部教学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卫生部科教司出版发行。合校后创办了介绍学校人文历史的《人文川大》栏目并担任编辑工作。

在《成都日报》“天下成都 ”栏目发表关于华西坝人文历史的文章40多篇,近20万字。 2006年出版《印象华西坝》,2016年出版《凤鸣锵锵: 四川大学游览笔记》。

来源:永远的华西

作者:戚亚男(四川大学)

来源: 永远的华西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