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追忆】永远的怀念——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6周年‖张心莉

作者:张心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5 15:40:42 浏览次数: 【字体:

永远的怀念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6周年

张心莉

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6周年纪念日。他离开我们已48年了,岁月的漫长并没有淡化我对他的思念,往日在西花厅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周总理和邓大姐的音容笑貌依旧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周总理在办公室

1968年9月,我被调到中央警卫局保健处,穿上了绿军装。11月,领导安排我到西花厅工作,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又十分紧张。我为能在周总理、邓大姐身边工作感到无上荣耀,又因为保健工作责任重大而感到十分紧张。

在西花厅客厅里,我见到了邓大姐,她是那样慈祥、谦和、平易近人。邓大姐她握着我的手说:“小张,欢迎你来西花厅工作。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为人民服务”。我说:“邓大姐,我有做不好的地方,请多批评。”大姐说:“这儿的事情很简单,开始不熟悉,不要着急,有什么事情你尽管问我,我会帮助你的。”邓大姐亲切的话语,使我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1961年3月,钓鱼台,周总理为邓大姐插枝花。

过了一会儿,总理来到了客厅,面带微笑向我走来。我望着敬仰已久的周总理站在我的面前,竟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把早已想好的话忘得一干二净。总理握着我的手,笑着对我说:“小张,你是哪里人啊?今年多大了?”我说:“总理好,我是山东蓬莱人,今年22岁了。”总理爽朗地笑道:“蓬莱是仙境嘛,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欢迎你来工作。”“我工作不久,没有经验,请总理多指教。”总理说:“任何人做工作都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不要着急。”总理慈祥宽慰的话语,使我紧张激动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了。我要尽快熟悉工作,把工作做好。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周总理的工作十分繁忙,自从我来到总理身边工作后,看到总理经常是迎着太阳回到西花厅,回来后,还要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好不容易走进卧室了,还要接着在床上办公,等到睡觉时,已是半上午了。

1970年7月,周总理与工作人员在人民大会堂留影。

随着运动的发展,周总理的工作量逐步增加。除了往常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以及外事活动外,又增加了接见红卫兵、同各类群众组织的代表座谈。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打乱了总理的休息和进餐时间,只好安排两次活动的间隙吃饭。但有时因活动总理还是吃不上饭,这怎么办?邓大姐和工作人员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用茶杯盛上玉米糊,总理边开会边像喝茶水一样喝下去。后来又在粥里放进了肉末和菜泥,在吃不上饭的时候作为充饥之用。有时,在会见红卫兵时,会议时间很长,人数也很多,都该吃饭了,每人发一包饼干,总理也不例外,边吃饼干边开会。

1970年8月,周总理与工作人员等在庐山留影。

总理的外事活动也很繁忙,那时外宾来访,都是在首都机场举行欢迎仪式。去机场的路很窄,没有高速公路,迎送外宾来回路上很费时间。有时,总理没有时间吃饭,工作人员就带上包子或玉米糊,让总理在车上吃饭。在参加一个活动后,又要去京西宾馆或钓鱼台国宾馆等地开会或接见外宾,没有时间进餐,也只好这样。总理还要在车上边吃边听汇报或听读文件。谁能想到,在十年“文革”期间,国务院总理,为国操劳,废寝忘食,不能按时进餐,经常还要临时采取办法充饥。

就这样日日夜夜无休止地工作。看到总理这样忙碌,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日理万机,呕心沥血。因为总理工作繁忙,和邓大姐的作息时间不同,有时他们几天见不到面。早上总理睡觉了,大姐起床;中午总理起床了,大姐午休;大姐午休起床,总理已出去开会或接见外宾了。有时碰巧,他们中午或晚上能在一起吃顿饭,但总理进的是早餐,大姐是午餐。或总理是午餐,大姐是晚餐。

记得一次总理去机场迎接外宾并陪送到钓鱼台国宾馆。按常规,总理进行礼节性会晤后就结束了,推算时间正好回家吃午饭。但这次却出乎我们的意料。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总理还在与外宾交谈。我们商量,该上些点心才好。但外交人员说很快就结束了,再等一等。结果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回到西花厅,总理见到邓大姐第一句话就说:“真饿了。”服务人员立刻端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饭菜。邓大姐批评了我们。我看着总理大口大口地吃着饭,心里像刀绞一样,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唰唰地流了下来。总理吃完饭走进值班室,我向总理检讨说:“总理,我的工作没做好”。总理却笑着对我说:“不要紧,这不怪你,不要紧张。”总理怕我有精神压力,特意来安慰我。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那博大的胸怀和亲切的话语,令我永远不能忘怀。

因为总理工作十分繁忙,我们为他做治疗就要见缝插针,寻找机会进行,既要快又要好。总理起床后,要上卫生间,我们工作人员都称谓这是总理的第二办公室。秘书经常要在这里报告急着要办的事情及文件,总理边洗漱或做保健操边听。有的治疗我们也需要在这个时间来做。我第一次为总理注射,穿着新发的冬装,因为新衣服比较硬,而且又肥又大,活动起来有摩擦响声。我端着注射盘来到总理身边,心中正紧张着,怕打不好针。只听总理说:“你穿的衣服像龙袍。”在场的卫士、秘书、医生都笑了,我也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注射后,我问总理痛不痛,总理说:“不痛,很好。”总理那敏锐的双眼,看透了我在想什么,他怕我紧张,开了个玩笑,来缓解我的紧张情绪。

西花厅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环境简朴幽静,花草树木茂盛。每年4月中旬满院子的海棠花,红的、白的竞相开放,还有相继开放的牡丹花、芍药花,把西花厅装点得格外美丽。1970年春天到了,眼看着海棠树上结满了花蕾,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也许今年海棠树开花时总理会有时间与我们留影。4月中旬,海棠花又盛开了,姹紫嫣红,一派生机。我们期盼着,只见总理忙碌的身影。眼看着海棠花已经凋谢,花瓣静静地落了一地,像铺了一层花地毯。

5月20日这天中午,当我得知总理要和我们合影留念时,高兴极了,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我们早早在西屋集合,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摄影师杜修贤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正在选择最佳位置。下午3时许,总理从办公室走出来,邓大姐也来了。工作人员在总理办公室窗户外的台阶上站好,女同志站在第一排,总理和邓大姐站在正中间,两位革命老前辈坚持让杨德忠同志站在他们之间,杨局长推让不过,只好从命。我站在邓大姐右侧。老杜按了摄像机定时快门,快步跑到我们中间,只听摄像机咔嗒一声,我们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后来,又在海棠树、柏树前合影。有人提议:“总理、大姐,和我们女同志合个影吧。”照完后,男同志也和总理、大姐合了影。最后大家一齐说:“总理和大姐也合个影!”总理和大姐笑着站好,背景是茂盛翠绿的海棠树和柏树。总理身着一套深灰色中山装,大姐穿了一身蓝灰色制服,站在总理右侧。两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和伴侣,笑得那样慈祥和甜蜜,摄影师摄下了这宝贵的瞬间。

1970年5月20日,周恩来邓颖超与工作人员等在西花厅合影。

我们照相的背景虽然没有海棠花,但我们的心里比海棠花还美,这幸福时刻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总理和大姐的合影,大姐赠送给了我们每位工作人员,我们永远珍藏这珍贵的礼物!

周总理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亲属。

60年代几年间,总理和大姐交党费计14000元。1992年,邓大姐逝世,共计11146.95元存款,全部交了党费;总理自费做出国服装;因病情需要服用少量的滋补药,他要求一定要交费;在家吃饭两菜一汤,到外地也要这样。一次,当地招待人员想请总理品尝本地特产,就多上了一道菜。总理仍然吃了两个菜,并说那盘菜留着下顿再吃;到外地他吃饭要付费,随行人员也要付费;不准当地领导人到车站、机场迎接;不准宴请和陪餐,不招待酒水;房间里不准摆糖果、水果和茶叶;去公共场所,不封园、不闭店、不戒严;从不接受馈赠,有时有人送了当地产的水果或蔬菜,他让工作人员付给对方钱,有时还让付双倍的钱,让对方记住以后不要再送东西。老部下也不例外。1963年,总理去杭州治病,中央批准大姐同去,在离开饭店前要结账,所有人的饭费已结完,大姐提出她要交住房费,她说“总理是中央批准来治病的,他每天都在工作,他的房费由公家出是合理的。我是来休息的,怎么能不交费,白住呢?”饭店还是不收。工作人员说,这是在北京时总理和大姐商量好的,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几经周折,大姐用自己的钱付了她和服务人员霍爱梅的房费。

1967年后,周总理冠心病加重,在大姐、专家、医生的说服下,同意医生、护士外出时跟随。但是有时也有反复,他说,有医生跟随就可以了。但为了保证总理的健康,护士照样跟随外出,只是转入了“地下”,外出躲着总理,不让他知道。总理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坚持原则,一心为公。

对邓大姐,总理也是这样要求的。不该大姐知道的事,总理从来不说。总理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一把总理用,一把秘书用,一把警卫用,邓大姐没有。她轻易不进总理办公室,如要进入,需要敲门。按邓大姐的资历和才干,担任党和国家的高职是众望所归,但总理不让邓大姐担任任何职务,一直保持低调。定工资时,蔡畅大姐定为三级,邓大姐按部级也该定为五级,可报到总理那里,他给划为六级,压低邓大姐的工资。国庆十周年上天安门的名单,总理把邓颖超的名字划掉。邓大姐说总理的这些做法,我很理解。

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定了六不准:一、不准用总理办公室的名义谋私利;二、不准提前、超标晋级;三、不准搞特殊;四、不准接受礼品,不准买土特产;五、不准占用公家的东西;六不准盛气凌人。“文革”期间,中南海有的单位也分两派,但西花厅没有派别,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互助,做好工作。中央的决策和规定首先要在西花厅落实。例如:在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工作上,首先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做好。在子女当兵的大潮中,劝退有的工作人员的子女当兵……要求工作人员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你们在我这里工作就搞特殊化。所以这里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也没想过通过西花厅来为自己及家人谋私利。

总理对亲属要求也非常严格。总理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制定了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亲属严格执行十条规定,总理对他们要求很严。1968年,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内蒙古插队。参军是当时青年的梦想。插队两年后,周秉建因表现好,被当地推荐应征入伍。总理知道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知青,专挑选上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一点也不能搞特殊。让她脱下军装,继续回内蒙古插队。他的小哥哥周秉和在延安插队、入伍,也脱下了军装,继续插队。

周恩来邓颖超合影

敬爱的周总理一生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心中只有为人民服务。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工作人员做起,从亲属做起。这像一面镜子,总理以实际行动告诫我们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处理好亲情、友情;如何才能使人不变质,国不变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为重要。

1972年5月,医生发现总理患膀胱癌,他仍坚持繁忙的工作。1974年6月1日,因病情及治疗需要,总理住进305医院,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医院,边工作边治疗。他主持、参加会议,批阅文件,会见外宾,处理重要事情。总理住院587天,手术治疗13次,会见外宾65批次,合计42小时38分;开会40次;约人谈话254人次,合计时间298小时43分钟。他忍受着病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先后进行了几次手术,但病情没有好转,又增添了原发性结肠癌。多年的繁重工作、精神和心理的压力,把总理身体的免疫系统彻底摧垮了。虽然医疗组尽了最大努力,但奇迹并没有出现,病情在一天天恶化。周总理始终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着,病痛阵阵袭来,他从来没有呻吟过,毅力超乎寻常。只是发现他在出一身的冷汗,我们给他一遍一遍地擦干,更换衣服。

1976年元旦,看着病重的总理,他那慈祥的面容,已是异常消瘦,平时炯炯有神的双眼,现在却深深地凹陷下去,从那坚毅的嘴角可以看出,他在忍受着一阵一阵袭来的病痛,仍在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他老人家的病痛,就像利刃一样刺痛着我们的心。这一夜都在紧张的抢救治疗中度过。已是元月2日早上5点钟了,总理仍没入睡,我们十分焦急,这时,总理轻微地说:“诗词”。我们马上领悟到这是指元旦发表的毛主席的两首词《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现在总理又一次要聆听毛主席的词了。我给总理读毛主席的词时,读错了一个字,总理马上给我纠正。当读到最后两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我们看到了总理微微的笑容,嘴唇也在轻轻地颤抖着,好像在说些什么,大家都没有听清楚。多少天啊,由于疾病的折磨,我们已经看不到总理的笑容了,这轻微的一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1976年1月8日凌晨1点,我和秦秀兰护士长接班。我们密切地观察着病情,总理始终没有睡觉,很平静地躺着。我问:“总理有什么不舒服吗?”总理轻轻摇摇头,这时他已说不出话了。我又说:“总理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吧。”但总理没有合眼,眼睛在张望着。值班医生、专家也都在床前守候,这时我们多么想知道总理在想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

没想到的是,这竟然是我们与敬爱的周总理的永别。早上8点钟我们交班,吃完早饭,准备休息时,突然听到周总理正在抢救,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飞奔到病房,病房的布局已经改变,医疗组的专家和医护人员正在奋力抢救周总理。我的眼泪立刻夺眶而出,心脏好像要跳到嗓子里。

9点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全体医务人员、工作人员都站在总理病床的周围。病房里,一片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悲痛欲绝,谁也承受不住这如同天崩地裂般的痛苦。这一幕深深地、永远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从总理逝世那年起,每年1月8日上午,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来悼念他,后来移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小礼堂,近几年因疫情大家又回到纪念碑前缅怀他,工作人员的子女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976年1月,工作人员等在北京医院瞻仰周总理遗容。

敬爱的周总理一生无私无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出毕生精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大会上讲话,赞颂周总理六个杰出楷模,为我们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们能在周总理身边工作,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伟人的崇高品德、高尚情操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周总理穿过的皮鞋

周恩来精神,万古流芳!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您的音容宛在,永远难忘!

我们想念您!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写于2024年3月3日

作者简介

张心莉,女,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大专文化。1946年11月出生,1966年8月参加工作,1968年9月参军入伍,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警卫局保健处原护士长,周恩来总理、邓颖超主席的保健护士。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心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