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攀越天路——范明将军率部入藏纪实‖王放

作者:王 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05 14:33:26 浏览次数: 【字体:

攀越天路

——范明将军率部入藏纪实

王 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同年,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长范明,被任命为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西北进藏部队司令员。慕生忠将军任政委。

党中央毛主席命令进军西藏,这是关系到和平解放西藏、祖国统一的大事。8月1日,范明率部由兰州出发,正式向西藏进军。进军路线将跨越甘肃、青海、西藏三省,行程4500余里,挺进这条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天路”。

范明,陕西临潼人,时年38岁,大学文化,1932年加入青年团,1938年入党。原名郝克勇,1942年在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毛泽东为他改名。

范明回到家中,见到已有身孕的妻子梁枫。此时,梁枫已被西北局任命为中共西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随军进藏。就这样,梁枫成为了新中国首批进藏女兵中的一员。这批女兵中既有老红军、老八路,又有刚出校门的女青年。她们放弃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丢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抛家离子,毅然踏上了这条爬雪山、趟冰河、过草原、穿荒漠的“天路”,她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群特殊的巾帼英雄群体。

1951年8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2000余人及班禅行辕人员,共4000余人,在香日德举行了隆重的进军誓师大会后,带着一万多头骡马、牦牛、骆驼、行军装备、粮秣,还有大量文化教材、医药器材等物资,在激昂的歌声中浩浩荡荡出征了。

部队行进在海拔5200米的“诺木岗”。在这个生命禁区里,人畜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人,呼吸困难、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牲畜,张开大嘴巴,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一阵粗气,严重者躺在地上打滚或卧倒不起。

部队行进速度极其缓慢,气氛显得异常沉闷、压抑,出发时的歌声消失了,干部、战士脸上看不见一丝笑容。范明用沙哑的嗓子,喘着粗气,直着脖子,吼起了秦腔剧诸葛亮的一段唱腔:“我站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由于高原缺氧,吼出的声音走调跑音,惹得大家扑哧哧地笑了。文工队的锣鼓敲了起来,快板声、歌声、笑声交织起伏,部队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4天后,部队终于闯过诺木岗,进入黄河源头。这是一段长达数百华里的沮洳、沼泽地,看不到一寸干地和硬地,下面深浅莫测。先遣队走过后形成了一条黄色浑浊的泥流,后面人畜再踩进时,人马常陷入齐膝的淤泥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骡马、牲畜在全力的牵引和使劲的吆喝下才敢迈步。

沼泽地,表面看似平坦,但是下边却是由腐烂的植物形成的淤泥,人若陷入,一会儿就只露出双手,再过一会儿,手也不见了,若不赶快往外拽必死无疑。而牲畜若陷下去,四腿下沉,只剩脑袋在潭面,牵不动拉不出,只能眼睁睁看着咽气。牲畜只要见到淤泥滩,便竖起耳朵,鼻子喷着粗气,死活不走,指战员只好死拉硬拽着向前走。

七天七夜,部队终于走出了沮洳、沼泽地。

9月19日,当部队赶到通天河北岸时,所有人都傻了眼;河水暴涨,波涛汹涌,水面宽300—400米,水深15米,流速每秒2.5—3米。他们遇到了通天河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流。河面这样宽,流速急水又深,徙涉显然是不可能的。三天过去了,一点退潮的迹象都没有。望着同志们一双双焦急的眼睛,看着堆积如山的物资,上万头牲畜即将吃光通天河畔的草,后果不堪设想呀!范明满嘴燎起一串串水泡。他和慕生忠政委商量后,把强渡的任务交给了第一大队。政委刘旭初仰起脖子咚咚灌了几口白酒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然后和五个战友跳上了牛皮筏子。

北风在呼呼地刮着,掀起的水浪足有半人多高,哗哗的涛声震人心弦,百十斤重的牛皮筏子一下水,就像一片轻飘飘的树叶,被浪涛冲出十几米远。一会儿筏子上了浪尖,一会儿又跌入谷底,站在岸边的范明和指战员们,手心里攥着汗,大声喊着:“加油,加油!”

强渡成功后,部队立即开始抢运。在刺骨的寒风里,原本具有泅水本能的牛、马也怕下水,它们站在岸边,任凭怎么拉、拽,甚至鞭子抽,硬是死活不下水。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决定带头下水,用人引渡牲畜。文化教员蒋继化被暗流漩涡卷入水底,壮烈牺牲;司令部翻译辛烈和兽医刘益民牵着牦牛,被湍急的水流卷走,再也没有上来。范明根据情报,当即决定:改到上游渡河。

大规模泅渡开始了。河水中冰渣翻滚,指战员冻得浑身发抖,牛马冻得不敢下水,四蹄深深地扎在沙滩,不管战士们怎样推、拉,拳打脚踢就是不挪步。范明大声吼道:“同志们,加把劲,狗日的不走,就把它们抬下河去!”

战士们铁青着脸,扑向牲畜,二三十人抬着往河中扔去,几个人前拉后推向对岸游去。冰冷的河水使肌肤疼痛难忍,有的人在河中心就冻僵了,有的战士爬上对岸就倒地不起。全体指战员奋战15个昼夜,将全部人畜、物资抢渡到了南岸。蒋继化、辛烈、刘益民、吴帮英、刘治明、王巨宝、吴发英、马进才8位同志壮烈牺牲,150余头牲畜被激流卷走。

范明站在通天河南岸刺骨的寒风中,看到最后一批人员安全过河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他用沙哑的嗓声,颤抖着、坚定地高喊:“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此时正是195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日子,让我们记住这8位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的烈士吧!记住部队在寒气逼人的通天河南岸,有史以来第一次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

此时,部队的粮食储备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这亘古荒原的世界屋脊,补给从何而来?这里是飞行禁区,无法空投,上级建议停止进藏,原路返回。范明愤然了,返回?历时一个多月,行程数千里,经历了千辛万苦,牺牲了8位战友,就这样半途而废吗?

当晚,范明召开了党委紧急会议,把即将断粮的情况如实告诉大家。他说:“我们为完成进藏任务,虽死犹荣。如不能实现年底进藏,班禅大师不能顺利返回西藏,对和平解放西藏、执行十七条协议将产生极不利的影响。”他提议:“从即日起,人员减粮,牲口减料,大家团结一心,克服万难,闯过唐古拉山!”

“闯过唐古拉山,闯过唐古拉山”夜深人静,这句话,反复在范明的脑海里回荡。突然,一个灵感闪现,我们应该有一首进行曲啊,一首鼓舞士气、适合行军节奏的歌曲。范明一路念念有词,急速回到帐篷,就着微弱的烛光,在本子上奋笔疾书,一首《西北入藏部队进行曲》诞生了!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毛泽东的光荣战士。为了解放西藏,为了巩固国防,走上了祖国遥远的边疆………”这支曲子旋律高昂,节奏明快,指战员们都非常爱唱。从此,《西北入藏部队进行曲》,伴随着指战员们的艰难脚步,从通天河畔唱到唐古拉山,唱到那曲草原,唱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唱到祖国西部辽阔的天空。

经过十多天艰苦行军,部队终于在10月18日抵达唐古拉山北麓。唐古拉山高耸入云,海拔六千余米,常年积雪不化。当时的西藏噶厦政府中亲帝分裂分子,派了500多名喇嘛,集聚在唐古拉山上,念黑经、挂咒旗、祈祷天降大雪,企图封死解放军。范明和各支委不厌其烦地给干部和战士讲:“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没有任何困难能难住我们,我们在创造一个奇迹,历史会永远记住我们这支首闯禁区的人民军队。”

10月19日凌晨5时,部队开始攀登唐古拉山了。这一天,他们遇到了大雪封山。而这条路线,正是历史上清朝“西安将军”鄂伦特、民国马步芳两次率军进藏,最终全军覆没的“天路”。他们会像鄂伦特、马步芳一样魂断雪山、全军覆没吗?全体指战员们只有一个信念:活着闯过唐古拉山!活着闯过唐古拉山!

当指战员们的脚步跨进山区,迎接他们的是零下30多度的严寒,穿在身上的棉衣、棉裤和皮大衣,立刻变得轻飘飘的,仿佛一层薄纸。山越上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积雪也越来越厚,战士们一个个呼吸困难,脸色紫青,浑身没劲,脚像踩在棉花团上似的,每走一步都得使出全身力气;骡马等牲畜也是一步一停,嘴里喷着白沫晃晃悠悠迈不开步子。

夜晚来临了,战士们在雪地上露宿。天亮后,大家从厚厚的雪窝里钻出来,满头满脸都是雪。为了尽快抢越,部队每天行军10多个小时,高原雪地,无法生火做饭,饿了只能啃点硬梆梆的干粮,渴了吃一把积雪。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有的同志终于倒了下去,再也站不起来了,牛世钧、丁志荣、刘世祥、张秀、张进才等同志壮烈牺牲,永远长眠在冰雪覆盖的唐古拉山上。骡子最怕寒冷,死亡也最多,数百头牲畜就这样死在唐古拉山上。雕鹰和秃鹫成群在头顶飞旋,牲畜一倒下,有的还未闭气,它们立刻扑上去尽情饱餐。这真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死大搏斗,也是人的意志和毅力的大考验!

翻越唐古拉山的七天七夜,是对身体极限的大挑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现实版的大检验。

1951年11月4日,部队到达那曲。那曲到拉萨390公里,行军四昼夜,部队到达煞由峡谷,忽然脚下隆隆作响,山摇地动,帐篷嘎吱嘎吱剧烈晃动,人站立不住,牲畜浑身发抖,乱挤乱撞。地震来了!紧急中急电党中央。毛主席惊悉,方知在崩错与纳木错湖之间发生了8级地震!毛主席焦急地说:“要他们赶快转移,能跑出多少人是多少人,别包了饺子!”此时,山头上浓烟弥漫,巨石滚动,范明带领部队急行军一天一夜,终于脱离了危险地带。过后得知,部队撤离的峡谷,已被巨石填埋。

十二天后,部队终于胜利抵达拉萨。

望着雄伟、瑰丽的布达拉宫,看着欢迎人群一张张的笑脸,范明和指战员们心潮狂涌。部队8月1日从兰州出发,历经夏、秋、冬三季,历时近4个月,行程4500余里,牺牲了十几位指战员,累死、冻死、溺死了几千头牲畜,这个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正如范明将军所说:“从北麓进军西藏,取得胜利,我们是第一支部队。”

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办事处代表张经武,紧握着范明的手,感慨地说:“范明同志,真了不起啊,历史上没有任何军队能够翻越唐古拉山,你们创造了奇迹!”

1951年12月1日,范明率独立支队全体指战员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至此,西北部队进藏任务胜利完成,终于实现了范明将军的心愿——将五星红旗高高地插在喜马拉雅山上!

这支威武的雄壮之师,勇闯难关,历尽千险,攀越天路,胜利地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巩固国防的艰巨任务。这是何等的壮举,这是何等的豪迈!

在即将落笔的时刻,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为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默哀,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他们的壮举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永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放(陕西三秦儿女红色宣讲团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