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与时俱进的年俗‖黄伟民

作者:黄伟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09 16:35:51 浏览次数: 【字体:

与时俱进的年俗

黄伟民

春的脚步清脆,春的旋律悠扬。神州大地千差万别的过年习俗把春节妆点得万紫千红。张灯结彩,喜庆祥和,普天同庆,万民同乐。

除参军八年外,我的春节都是在川北老家过。

老家的年很长,从腊月二十三进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闹花灯,才算圆满。

这里过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腊月二十三进灶焚香点灯开始,到年三十,杀年猪、宰年鸡、贴春联、挂门神、上坟祭祖、办年货、大扫除、蒸馍馍,都在这一阶段完成。

第二阶段,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七。这阶段是过年的高潮。高潮中的高潮当然是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洗脚(或洗澡)、拜年、发压岁钱、放爆竹,这些重要的程序都是在新旧交替之夜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各类生灵轮流过年,头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人们给每个生灵过年赋于新年的美好寓意:金鸡报晓、金吠报春、肥猪拱圈、三羊开泰、艮牛耕春、马到成功、人寿年丰。

正月初八到十五,是春节的收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踏青、荡秋千、耍狮子、打猎、猜谜语、闹花灯。这一阶段很合青少年大众的胃口,应乐尽乐,尽显青春活力。特别是闹花灯就要突出一个“闹”字。在花灯游走间,自始至终伴有一个“温神”。其实这个“瘟神”就是一个逗乐的小丑。为取悦观众,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有些夸张出格的举动也会被认可和原谅。“瘟神”最后被送走,预示着新的一年人人无病无灾。

过年的习俗很多,一方的习俗很难有人收集完全,我上面说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每个年俗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洗脚(或洗澡),寓意“脱穷皮”,年三十晚洗,来年富贵可期。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诚祝福。初一早上抢“银水”,第一个到井中担水的人,新的一年一股银水往家流。初一忌睡懒觉,睡了懒觉要垮田盖……

在数不清的年俗中,我对“蒸馍馍”情有独钟。在年三十夜前要把馍馍蒸好备用,这个习俗与后两个习俗形成了连环套。正月初一不能用生米煮饭,不能下面条。其意是乞求新的一年能够收获成熟的庄稼,不能让庄稼烂在地里。初一就正好吃馍馍。正月初二是小夫妻回娘家的日子。川北有不收过年礼的习俗。走亲访友之人一般不带礼物,即使带了礼物,离开时主人会原物退还。而小夫妻要孝敬双亲怎么办呢?只好带些米糕、豆腐、开花馍、包子之类的熟食。这些东西不能久放,一般不会被拒收。因此蒸好的馍馍就成了最合适的礼物。

我之所以对“蒸馍馍”情有独钟,是因为在少年时期就全过程参与过制作。母亲提前把面发好,会安排我去采竹叶回来垫蒸笼。竹叶的作用是不让馍馍粘蒸笼,蒸好的馍馍可以完好无损地出笼,还带有竹叶的青香味。竹叶也寓意新年日子节节高。母亲把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搓揉好,做成包子、寿桃、四牙开花馍。这时我的参与意识就强烈起来,要自己动手做斑鸠。先搓一粗面条,挽个结。短的一头捏成鸠头,两边各插一颗小豆,便是鸠眼。长的一头压扁做成鸠尾。再搓一细面条,绕在腰部,两边头子压扁做成翅膀。在鸠尾和鸠翅上用刀刻上羽毛纹。再搓一细扁面条,盘成蝴蝶花,粘在背上,即可上笼。蒸的过程一般在二十分钟左右,我候在灶后好像很漫长。揭开蒸笼,看到雪白的斑鸠,赶快夹到盘子里观赏,接受家人的评论,心里乐开了花。一直要等到欣赏够了才会吃下肚。那可是自己亲手做的艺术品哦,有那么一点点成就感。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蒸馍馍这个年俗已渐渐淡出过年的序列。

其实,过年习俗也是与时俱进的。有的习俗淡出了,有的习俗增加了,春晚不就是新年俗吗?还有电子爆竹取代炸药爆竹也成为趋势,新旧交替其实自然。

2月1日下午,友人在朋友圈发来一组盛开的迎春花照片。怒放的迎春花告诉人们,我们弃旧迎新,进入了又一个灿烂的春天。春的脚步清脆,春的旋律悠扬。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伟民

供稿: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