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芦山“三渡水”的“弓弓桥”‖周晓萍

作者:周晓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06 20:06:17 浏览次数: 【字体:

芦山“三渡水”的“弓弓桥”

周晓萍

临近中秋节,走在芦山县城大街上,看着商店、超市里摆满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隔着层层精美的包装,我仿佛闻到了月饼诱人的味道。与此同时,关于“三渡水”和“弓弓桥”的记忆,也在一瞬间跃入我的脑海,因为它曾让我一次次心惊肉跳……

“三渡水”是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弓弓桥”是村民们简陋的交通“设施”。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宝盛乡中坝村三渡水组新建的楼房

不知今年的“弓弓桥”是否搭架好了?老队长和村民们生活过得怎么样?心里想到此,竟冒出了旧地重游的念头。

事不宜迟,紧急与村支书杨康联系,通过他得到并打通了原“三渡水”组李万忠老队长的电话,告知其意图。

一切安排妥当。农历八月初五下午,一向工作比较繁忙的老公正好稍有空闲,于是央求他开车搭上我和一位也曾在此工作过几年的好友(当时她任职副乡长)前往“三渡水”组探访。

下午一时半,我们从县城出发。雨后初晴,再无烈日炙烤。一路上微风徐徐,眼前飞速掠过公路两边鳞次栉比的楼房和成熟的稻田,气候格外凉爽宜人。汽车疾驰经龙门镇境内过梯子岩隧道,再经“玉溪河”大坝穿隧道就是宝盛乡人民政府。小车右拐驶上“宝大路”(从宝盛乡到大川镇的县境公路)朝北前进,大约40多分钟,我们就到了中坝村村委会,村支部书记杨康早已在这里等候我们。

时隔20多年,见到曾在基层一起工作过的老朋友,我们三人彼此激动不已,唯有互致问候。我看见年已六旬的杨康支书还是那么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不免感叹岁月对他的独宠和偏心。待他上车后,老公继续驱车往“三渡水”方向行进,只七、八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2016年建成的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三渡水组钢筋水泥大桥

“咦!弓弓桥呢?”下车后,我站在大川河岸边朝河对岸的“三渡水”组望去,急切地在河面上搜寻那熟悉的“弓弓桥”身影。

“弓弓桥早就拆了!”杨康支书笑着告诉我们,2006年修建“拐子沱”电站时,经乡、村干部协调,得到电站项目的大力支持,在河里为“三渡水”村民专门修建了滚水坝桥(拦河修筑堤坝当公路桥)。

“那滚水坝呢?也没有看见嘛!”我口中穷追不舍,眼睛却继续朝河面上“扫描”。

“呵呵!滚水坝在几年前又被洪水冲垮了,现在的大桥是2015年动工,2016年9月完工,由县政府“一事一议”项目及沙场老板共同筹资一百余万元修建的!”杨支书解释道。

也许是太在意“弓弓桥”的缘故,所以一到此地下车,我眼睛里只顾盯着河水看,居然没有看见脚下的河面上架设了一座新大桥。

“不好意思哈!我是真想不到三渡水也修起大桥通了公路!”我自嘲几声后,我和好友一起走上大桥,前后左右观察起来。

“三渡水”大桥高约八、九米,桥面宽四米五左右,桥面两边均焊接了一米多高的铁护栏杆。桥墩和桥梁均是水泥钢筋浇筑,站在桥下一看,仿佛一个“巨人”稳稳站在河里,“双臂”分开平托起整个桥身,很是坚实沉稳。

看着眼前的大桥,我的思绪又飞回到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过“弓弓桥”的画面……

20世纪90年代末,我调到宝盛乡人民政府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三渡水”便是我驻村联系的其中一个村民小组。

“三渡水”组是中坝村18个村民小组的其中1个,有30多户人家,100多位村民。它海拔八百多米,地处宝盛乡人民政府西北大约8公里,东临邛崃山脉,西面是大川河,南、北两面均是高山。大川河对岸就是现在的“宝大路”(那时它只是一条不到5米宽的通村泥石路),村民出行极其不便。

一个深秋的上午,杨乡长(已故)和我们几名驻村乡干部在村支书杨康带领下,来到“三渡水”组,检查小春播种、宣传退耕还林工作。大家从公路上鱼贯走下河坎,又越过了一段河滩卵石路,来到河坝中间一座奇怪的“桥”边。之所以说它奇怪,是因为它既不是石拱桥,也不是铁索桥,更不是独木桥。见我有些好奇,杨支书告诉我,这个就是“弓弓桥”。

“弓弓桥?难怪形状如弯弓一样!”听了杨支书介绍,我恍然大悟。只见在三、四十米宽的河面上用树木搭架的“桥”,桥身和扶手形状恰似两张拉开的弓,也如两道雨后的虹。

30多岁的我虽然工作上豪情满怀,不甘落于人后,但因为晕车、晕船又晕水,面对“弓弓桥”,我心虚露怯。我跟在杨乡长后面,一边小心翼翼地抓着上面由两根横木对接捆绑的木头“扶手”,一边提心吊胆地踏上“弓弓桥”。谁知刚走两步,“弓弓桥”就不停地摇晃,并且越摇越厉害,仿佛随时会倾翻到河水中。我一低头,就看见河水哗哗地往下流,也看见“弓弓桥”“唰唰唰”地往上“跑”!我头昏眼花站在桥上,不敢再往前挪半步。

“周书记!你过桥不要埋头看河水!要抬头看远方,看对面三渡水的房屋和庄稼!”杨支书在我后面不停地提醒我,同时伸手扶着我的肩膀,这样我才一步一挪,胆战心惊地走过了“弓弓桥”……

“你看,三渡水修起了好多楼房哦!”好友喜出望外的话音打断了我的沉思。

随着她的目光和手指方向,远远望去,“三渡水”的竹林、树木、庄稼田舍渐次清晰。好几栋漂亮的新楼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走下大桥,就见“三渡水”组的老队长李万忠已在路口迎接我们。随他走进院坝,目光所及是两栋漂亮的楼房。他高兴地告诉我们,这楼房是他的两个儿子修建的。

在他家客厅沙发上坐下后,我们摆起了“三渡水”20多年间的变化。已77岁的李队长虽有些清瘦,但身体还算硬朗,老伴也还健在。如今儿女各自长大成家,正是儿孙绕膝乐享天伦的时候。

“李队长,您给我们讲讲弓弓桥的渊源吧!”

尽管每每想起或者提起“弓弓桥”,我总是忍不住双腿哆嗦,但我还是想探探它的神秘之处。

“你们可别小瞧那弓弓桥,它可是三渡水村民专属的绿色通道呢……”

谈起“弓弓桥”,李队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把关于“弓弓桥”的来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他告诉我们,“三渡水”搭架“弓弓桥”至少有上百年历史了,自他懂事以来就看见老一辈人年年都搭“弓弓桥”。

每到夏季,随着降雨量增多,“三渡水”组路段的河面水流湍急,波浪翻滚。村民汛期出行一是涉水过河,可一百多米宽的河面,河水浑浊无比,深及齐胸,水流速度较快,十分危险;二是往北沿山腰走十多里山路绕到岩堰口,然后过一道铁索桥到公路,接着又沿公路往南回走十多里,才到“三渡水”组对面的公路。一来二去,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特别费时费力。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学时间,“三渡水”组的青壮年是从不出远门挣钱的。每天上学和放学时间一到,他们就守在河岸边,背着孩子们涉水过河。不管是自家的还是别家的孩子,青年人也不论彼此,冒着被河水冲走的危险,一趟一趟来回涉水接送孩子,有时一天往返踩水十几趟,几乎整天都贴身穿着湿漉漉的内裤。

“三渡水”组的村民很重视搭架“弓弓桥”,因为大家走“弓弓”桥的时间,从当年8月起直到第二年4月初,差不多要走8个月时间。相比涉水的危险和绕山路的费时费力,“弓弓桥”带给大家的是独特的方便和快捷。

“李队长,那搭架弓弓桥有什么讲究呢?”我把他从往事的回忆中拉了回来。

“当然有讲究啦!我给你们演示一下哈!”李队长走到院坝里,抽出4根竹子蔑条,边说边示范起来。

他说搭“弓弓桥”首先是时间的选择要得当。人们一般都选择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涨过夏天最后一次“洗河水”后搭架。因为这个时间夏季主汛期基本结束,河水亦不再那么汹涌狂躁,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两岸也会露出大片的卵石沙滩,但河中心仍有三四十米宽的深水区,这个时候就是搭架“弓弓”桥的绝佳时机了。

其次是材料选择要讲究。做桥身和桥扶手的4根木头,必须是直径20公分以上,长十三四米的家杉树木,因为家杉木坚韧且有弹性。另外还要准备大量的竹子、藤条和许多鹅卵石。

最后的关键就是搭架技术要过关。参加搭“桥”的村民要先在河面两端挖窝打桩,架设马叉,将4根家杉树木各放两根在两边桥头,用竹蔑条编好竹框装上鹅卵石压紧木头根部作桥基,4根杉树木末端上、下各两根横在河中间对接,用竹蔑条捆绑结实,这样“弓弓桥”就搭架好了……

看见李队长非常娴熟的搭桥手法,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搭桥老手了,无怪乎,“三渡水”组长他一干就是20多年。

“李队长,现在修起大桥了,村民们主要靠哪些项目增加经济收入呢?”想起他前面说青壮年为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都不敢出远门的事,我问他。

“哦!现在没有后顾之忧了,百分之九十的青年人都在外打工挣钱了!留在家里的老年人就帮着照管一下孩子,喂点鸡和猪,再种几分田地的庄稼!”

“那有没有弓弓桥最后的照片呢?”

“没有呢,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照相机哦!”李队长很遗憾地说。

“大家快来吃饭了!”李队长的老伴走进客厅招呼我们吃饭。就在我们说话摆谈间,她和大儿媳妇已在厨房里忙活做好了晚饭。此时还不到下午4点钟,大家推说肚子不饿,但李队长一家盛情难却,于是我们一行4人也就却之不恭了。

2022年8月31日下午,本文作者(左一)与宝盛乡中坝村支部书记杨康(右一)、好友杨金秀(右二,曾任宝盛乡副乡长)、中坝村三渡水组组长李万忠(左二)在李万忠家院坝里合影

饭后告别李队长一家,再三互致珍重。李队长要送我们一些蜂蜜,我们都坚决婉拒了。

一路上想着此行探访“三渡水”“弓弓桥”,有所失更有所得。

一直以来,我对“弓弓桥”心有余悸,因为自第一次过桥直到我2001年10月离开前,我曾无数次单独经过“它”去“三渡水”组开展工作。每次过桥,我无非都是咬紧牙关,紧张无比,浑身直冒冷汗。但此次探秘“弓弓桥”,它却消失得无踪无影,心里仍不免有一丝牵挂,真想有一张它最后的照片 ,我想那一定是异常珍贵的。

没有“弓弓桥”的照片虽然遗憾,但看见“三渡水”组修起了大桥,村民出行再不必冒险涉水过河,也不必费时费力绕山转路,更不必耗费精力、材料搭架那年年都被河水冲走的“弓弓桥”,我又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无疑,水泥大桥成了“三渡水”组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通道”;“三渡水”矗立的一栋栋漂亮楼房,院坝里开进的大车、小车、摩托车,让巍峨雄伟的邛崃山脉亲眼见证了村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望着眼前岁月静好、风景秀丽的乡村新“画卷”,我欣慰无比,因为我知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三渡水”,没有落后于这个砥砺奋进的伟大时代!

写于2022年9月5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晓萍(退休干部,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坚持笔耕,多篇文章刊发于国家级、省、市刊物杂志和网络平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