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

  • 朗读:黄绚(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送娘远行 李肇星 娘,永远是我心头的那一抹温柔! 娘去了,远去了,永远地去了…… 在50多岁上失去娘,和许多人相比,我是幸福的;在50多岁上成为没娘的孩子,痛苦更加刻骨铭心。 山重?海深?都无法...
  • 池塘记(外一首) 袁秀丽 我家池塘 比我小三、四岁 是父母一锄一锄 挖出来的 父母在黑色的淤泥里 流着汗,喘着粗气 年幼的我 在岸边的院子里 吃着糖 父母把黑色的泥 堆放在一棵垂柳边 春风起 柳条又柔又绿 父母脸上堆着笑 他们在池塘里 放养...
  • 《人民日报》( 2020年07月05日 第 08 版) 李朝华油画《黄浦江》:从昔日滩涂一片,到而今大厦林立,一江一河,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内含着开放、创新与包容的精神。大江奔腾,既目睹了上海的沧桑巨变,又照见这颗“东方明珠”的广阔未来。 ...
  • 化不开的甜 申福建 糖画老人(蓬州闲士 摄) 那街边 那沉默的糖画老人 那乐呵呵的男女老少 那宣纸般的大理石 那浓墨般的红亮糖浆 那毛笔般的小铜勺 手臂轻移 手腕轻摇 笔断意连绽风骨 腮帮轻鼓 指尖轻捏 一气呵成传神韵 似与不似间 蕴藏糖画...
  • 匠 人 蒋德斌 说到农村的匠人,那也是有意思的一群人,所以成为至今极为珍贵的回忆。 每到农闲,有一样手艺的人,就拾掇起自己的工具家当,开始走村串巷。于是“磨刀唉……”、“补锅啰……”这样的声音,伴随着梆梆的敲击声,清脆地回响在...
  • “大师”的骗局(外一章) 蒋德斌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间曾流行“气功热”、特异功能等。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碰见过所谓“气功大师”,带着一大堆信徒的车队招摇过市,好不威风。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大师”们的表演,不仅低...
  • 皮影戏一直都是中国孩子特别喜爱的艺术形式。“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兄弟。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这是宋代《太平广记》里记载的韦庄的童年生活,白日里孩子们在柳树下骑竹马嬉戏,到了夜晚,他们就模仿大人,利用灯光造...
  • 2020-07-03 初夏栀子香
    栀子花的文献,据《艺文类聚》载,“汉有栀茜园”,这说明至少在汉朝时,庭院里已经有栀子种植了。《史记·货殖列传》对当时栀子种植的规模和种植利润也有进一步的记述,称“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晋书》亦载“晋有华林种栀子,今...
  • 脱贫——让梦想照进现实 曹燕辉(四川蓬安) 不知有多少年, 你都被山外山淹没, 如果你曾经名扬过, 那是因为: 你在山顶, 冬天寒风冷得没人敢来, 也有夏天烫脚的山路更不敢涉足, 还有山脚下的土墙茅屋房! 出了名的穷困很多年并没人问...
  • 在五栋楼前 袁 征 上世纪中叶,在四川省绵阳城区西北角的涪江岸边,整整齐齐坐落着五幢造型别致的楼房,当地人称之为“五幢楼”,更多人称之为“五栋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五幢楼(杨松林 摄,图片来源:绵阳晚报) 1960年初春的一天,...
首页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尾页 共3004条信息/共301页 转到第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