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美丽中国】吹过鸣沙山的风‖洪林

作者:洪 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2 16:2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吹过鸣沙山的风

洪 林

打卡黄河第一桥

飞行中有点小颠簸,不过还好,遇见空乘人员推销航空小产品,消磨了一些时间。一会儿瞌睡,一会儿醒来,看看机窗外漂浮的云彩,我们很快就降落在中川机场,正式开启了暑期短暂的甘青大环线之旅。

接机导游小王说,第一天没有具体的行程,办理了住宿,稍作休息,就可以去正宁路小吃夜市,尝一尝地道的甘肃味道,顺便去看一看黄河第一桥。我想,但凡能冠以“第一”,必有其独特魅力。

黄河第一桥傍晚踩桥的游人(洪林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和妻子去正宁路简单吃了一份炒饭。稍作打听,定位导航,我们跟随着人流,朝着黄河第一桥的方向涌去。这时,正值暑假出行高峰期,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好多交警和志愿者在维持秩序,等我们走近时,已开始分流进出了。

我们穿过一座人行天桥,看到了一块大石碑,“黄河第一桥”几个鲜红的大字在夜色与华灯映照下,光彩夺目。石碑上有记载,黄河第一桥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的黄河上,距兰州古城西北1公里,是古老黄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桥,有“千古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这座桥最初叫“黄河铁桥”,后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

黄河第一桥纪念碑(洪林 摄)

再走近一些,带着黄土气息的晚风,拂过络绎不绝南来北往的客人,伴着冲浪和游轮扬起的旋律,倾诉着黄河第一桥的前世今生。从当初的交通铁桥,见证沧桑,见证涅槃,到今天独具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的步行桥,见证幸福,见证辉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河岸边,摆满了休闲座椅。大西北的晚风在盛夏里依然凉飕飕的。三五成群的客人坐在椅子上,喝茶的、聊天的、刷手机的,时而传来大人们哈哈的大笑声,还有小孩子稀稀落落的哭泣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放眼望去,靠近河边的浅水滩里,挤满了戏水的小孩和大人,像饺子下锅一般,沸腾起来。我想,哭泣的小孩大概是没有去河边玩,伤心了吧。

我和妻子行走在黄河第一桥,穿梭在往来的人群中,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大西北的美,都有些兴奋不已,赶紧拿起手机打卡留影。

徒步东方小瑞士——卓尔山

“天下黄河甘肃黄……”随行导游小王不紧不慢地给我们介绍母亲河,从发源地一直絮叨到出海口,从“一清二白三红”特色面条引出令人垂涎三尺的手抓羊肉。

我坐在靠窗的座位上,一边听一边在记事本上简要地记录,时不时环顾一下周围,大多数人要么打盹,要么玩手机,和网上流传的出游时“上车睡觉,下车屙尿,抬手拍照,再问不知道”的情形相差无几。

一路前行,窗外的山逐渐朗润起来,青稞麦浪,交织着油菜花香,翠绿一片,金黄一片。到处都是厚厚的草甸子,悠闲的牦牛咀嚼着芬芳,三五成群,横穿公路,好奇地打量着南腔北调的客人。

“快看!牦牛,好多牦牛!”有睡醒的客人欢呼起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牦牛,他们的那种新鲜感和欣喜劲儿,一览无余。于我而言,之前在甘孜稻城工作过两年,看见牦牛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也就淡定了许多。大巴师傅很贴心,赶紧放慢了速度,既礼让了牛群,又给足了客人们面子。这时,远处的羊群,像碧空里飘浮的朵朵白云,点缀在青绿相间的草甸上,好看极了。

我们坐了差不多九个小时的车,终于来到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卓尔山游客中心。旅游地图介绍,卓尔山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河北岸,典型的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在藏语里被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

我们从游客中心坐观光车来到卓尔山下,沿着右边的栈道徒步上山。山上吹来的风刮脸刺骨,我穿上了防晒衣,还是感觉有点冷。不少游客在栈道观景台摆好POSS,选取角度,把自己划拉进了最美的风景。

卓尔山面朝牛心山,怀抱八宝河,左拥精致的田园风光,右抱大美赤壁丹霞,回眸便是祁连山群峰。我们站上“西夏烽燧”,抢占卓尔山的制高点。放眼望去,麦浪潮起潮落,金黄的油菜花镶嵌其中,赏心悦目。在蓝天白云之下,“千兵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分外抢眼。淡淡的绿色地表,就像赤壁丹霞披着一件薄如蝉翼的浅绿色披风,若隐若现。

随行导游小王说,卓尔山是一处天然的观景台,雪山、草地、峡谷、河流等美景尽收眼底,是游客洗涤心灵的圣地,是作家、艺术家、摄影家写生采风的基地。我还达不到小王说的那种高度,只是简单记录一下,聊以慰藉舟车劳顿之苦罢了。

俯瞰卓尔山美景(洪林 摄)

跑马莫高窟

夜宿敦煌。高原的风很冷,沙漠的月很静。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印象中,以前的美术教材里好像有一张莫高窟的图片介绍,在历史课本里又或是地理教科书里也好像有一张。那时,我们还没有“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领悟力,就是纯粹地觉得好看而已。

石窟宝藏莫高窟一隅(洪林 摄)

后来,一次偶然机会,读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时,我就想,有朝一日也去看看道士塔,去看看莫高窟,去近距离感受一下“一千年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的生命。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史料记载,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我们去得早,却远不及排了差不多一公里的那些游客。随行导游小王帮我们买到了A类票,参观3个石窟,算是到此一游。

排队、缓步移动,再排队,再缓步移动,暑假出游的高峰期,在这一刻发挥到了极致。老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接踵摩肩,汗流浃背,在小广播的提醒下,从一个窟跑马观花地走到另一个窟,每个窟停留三五分钟。

莫高窟之行,除了那些壮观的彩绘佛教塑像,肤浅的我还来不及感受“一千年始终活着”的鲜活的生命,就随着人流走出了洞窟,留下了些许遗憾。妻子说,不要紧,等以后退休了,再来。

吹过鸣沙山的风

这次甘青大环线之行,除了必须去看的嘉峪关、柴达木翡翠湖、茶卡盐湖之天空一号、青海湖之二郎剑,我最向往的还是鸣沙山月牙泉了,那里可以看到沙漠。

每年暑假,电视台都要热播一次《西游记》,“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每次听到这首片尾曲,唐僧师徒汗流浃背行走沙漠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眼前。从小到大,沙漠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热浪滚滚、寸草不生。

鸣沙山(刘艳平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网上说,前段时间鸣沙山骆驼“集体罢工”了,除了因为热,最主要的还是“累”。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两三万人,好多都想去体验一下骑乘骆驼的乐趣。我们到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稍微打听了一下,整个景区只有1000多头骆驼,“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想想它们都“难”,就放弃了骑乘体验的计划。

景区门口有两个特色,沿途都是卖防热隔沙塑料靴的、租赁汉服的。我问妻子,要不要租一套服装,难得来一次。妻子说,老大不小了,去看看就行。这时,下午三点过,正是沙漠温度最高的时候,偶有一丝风吹过,带着干燥的热,汗水马上就流了下来。我们买了两双塑料靴,套上脚,感觉稳妥了,就跟着人流,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前走。

远远望去,阳光下的鸣沙山,金灿灿的有些晃眼。稍微停留一会儿,再仔细望过去,峰峦起伏间,如刀削斧劈,时而锋利,时而平缓,不带一丝儿犹豫。在鸣沙山脚下,一支驼队正往左朝着缓坡缓步前行,渐渐消失在沙山凹凸间。忽然,半坡处又出现了黑乎乎的一条线,我知道,那一定是另一支驼队辗转而来。在驼队归来的方向,有人在爬山,有人在下山,看起来都很吃力的样子。

鸣沙山驼群(刘艳平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鸣沙山下没有风,妻子热得不行,说要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我让她就近找了一个观光车搭乘点,那里有桌凳,还有太阳伞。来到鸣沙山,我是无论如何都要挑战一下,爬上山顶,去感受一下沙漠滚烫的风。

细沙绵绵,一脚踩下去,塑料靴立刻陷下去了一大半。吃力地抬腿,爬半步,跟随流沙后退半步。我去过华山,险峻难攀,登过泰山,雄奇不易,都不似亲近鸣沙山那么难。景区考虑很周全,在相对平缓的沙山上固定了攀缘绳梯,我手脚并用,沿着绳梯,爬几阶,停下来歇口气,呷一口水,再爬几阶。这时,鸣沙山是有风的,伸出手仿佛就可以抓住。可是,当你真的伸出手时,除了漫漫黄沙,只有滚滚热浪,还有疏疏落落上气不接下气的笑声。

终于登上了山顶。沿着山脊,有一串又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延伸到山的那边。我取下随身携带的小背包,把手机和矿泉水瓶子放进去,放肆地躺下来,想要零距离感受一下鸣沙山的温暖。滚烫的沙子瞬间把热情传递给我。大西北的太阳,在鸣沙山上,明晃晃地,让人睁不开眼。我赶紧站起来,喘了一口气。稍微休息了两三分钟,环顾四周,原来我到达的山顶,只不过是鸣沙山无数个金色波浪中的一个。山坡上,层层涟漪,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漂亮极了。

极目远眺,沙山下东南角有一泓清泉,点缀其间,像一把碧绿的梳子,别致地嵌在美人的发髻上。那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了。同行的人说,月牙泉沙泉共生,泉水澄澈如镜,确为“天下奇观”。难怪古人云“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刘艳平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洪 林(中学高级教师,创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散文、诗歌近70万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