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则通天下
季泽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07日 14版)
已经成功举办16年的“中国-东盟教育周”,今年重启线下活动,气氛格外热烈,显示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必不可少,只有民心通才能一通百通,合作才能经得起风雨,关系才能稳固坚实。“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先哲张载的话启示我们,感人心才能通天下。
如何才能感人心呢?透过本届教育周,我们看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要感动各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灵,我们有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感动人心的途径首推语言交流。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更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本届教育交流周的“中国-东盟语言文化论坛”上,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对学习中文的“汉语桥”交流项目和孔子学院等公益机构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表示,东盟和中国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极大促进人民之间相知相亲。教育周上不少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分享了自己中文学习的经历。他们从说“你好”开始,听故事,背古诗,直到能阅读“四大名著”,甚至《论语》《大学》,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语言向各国传递着。
能够感动人心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一门技术,找一份好工作,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世界人民心中的“好日子”有着共同的样子。年轻人如果能有一门手艺,就具备了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鲁班工坊”的成功就折射出各国人民对“学手艺”的热情。在本届教育周上,来自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学习“大国工匠的精神”。“鲁班工坊”项目为合作国家培养了大量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也能感动人心。移动互联打开了世界人民的眼界,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可信、可爱、可敬,贵州“村BA”中场时的少数民族舞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刷屏就是一个例证,许多外国网友留言,赞叹中国大山里的审美。在本届教育周上,贵州多姿多彩的文化更是深深打动着各国宾客的心,他们争相和盛装的苗族姑娘合影,录下侗族孩子的动听歌声,赞叹苗绣和银饰等手工艺品。很多东盟国家的女青年都在询问在哪儿能学侗歌、学苗绣。
行走在本届教育周的会场和人群中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以教育为纽带筑牢“一带一路”民心基础大有可为。通过教育合作,在各国年轻人心中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种子,未来必将成长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