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那年那月,那有滋有味的年夜饭‖王满堂

作者:王满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1 14:24:41 浏览次数: 【字体:

那年那月,那有滋有味的年夜饭

王满堂

小娃娃盼过年,大人们盼过关。

除夕,是农历一年的结束。在人们心目中,唯有腊月三十,才是真正的岁杪,才能以实质的意义将日子绾上一个结,画上一个标点符号。也正因为如此看重这个“结“,几千年来,除夕的年夜饭,已长远地演绎为最重要的一个大节。

那年那月,一旦进入腊月,就等于临近年关上了。忙忙碌碌是为过年作准备、筹备。那急匆匆的大小身影,那大包小包的采购,那进入腊月十八到处飘散着的米花糖香,烟腊肉香,早早地已将年的气氛渲染。中途还要吃腊八粥、廿三敬灶神……

吃年夜饭,那是最能体现民以食为天的时刻,也是最能将人们的言行、意志统一到一块的号令。那顿饭,是一户人家全年精华的汇聚,是小娃儿家365天等待的果实,是享受大餐的喜庆对于心身的自由式开放。

不过,年夜饭前、饭中、饭后都有许多仪式和讲究。

饭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仪式,是先要祭祖先。在堂屋神龛上,早早准备好的刀头、时新果蔬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在那里,祭品两边灯烛摇曳,仿佛有已故亲人的言笑在传递。神龛前放一个烧纸钱的铁锅,纸钱火光熊熊中,有灰屑像黑蝴蝶飞舞,我相信,那是亲人安享祭祀后的满意的表白。一挂鞭炮响过后,从长辈开始,依次于神龛前顶礼膜拜,默默祈祷,请列祖列宗、已故的亲人吃年夜饭,心到意到,吃水不忘挖井人。

祭拜罢,长辈先入座上位,然后才是同辈依大小顺序的围坐。父亲举起筷子,说声“动”,我们娃儿家早已将实现瞄准的喜爱稳稳准准地夹住,送进了迫不及待的嘴巴中。

年夜饭,民间还有很多讲究。

其一,是桌上的菜肴品种、数量,都尽量往丰盛上靠。一般至少得凑够九大碗。讲究有鱼(余)有剩。那一大桌子的菜肴,是多么地让人惊羡!只见碗挨碗,盘叠盘,鸡鸭鱼肉,百味佳肴正汇集一桌,怎不让人垂涎欲滴。

其二,年夜饭可尽情吃喝。但不得打烂瓢碗,连筷子掉在地上也要尽量避免。打烂瓢碗,认为不吉利。筷子掉在地上,儿歌唱道:“筷子落地,挨叨(骂)受气”。新年大吉,谁愿意被骂呢。

其三,年夜饭讲究吃的过程尽量延长,要慢嚼细噎,仔细品味来之不易的美食佳肴。不能三刨两斩,慌急火燎。但更要珍惜,不能浪费。要惜福,年夜饭里、年夜饭的过程都蕴含着、预兆着来年的运道是否顺利,今后福份的深浅。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营造或者说保证吃年夜饭气氛的热烈、浓厚。当然,也言论自由,但忌讳说鬼道怪。喜庆的话不嫌多,初一天的吉祥话尽可以提前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忆一忆一年来的不易,展望、祈祷来年的更加可人可心。谈论不规定主题,可以总结,但不顺心、不顺意的往事一笔带过,只为来年不重蹈覆辙提个醒。开心事、好事大可以讲,把快乐分享。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更可以有期冀,有计划,有目标。哪怕只是一个打算,一个只是雏形的愿望,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将它们向家人表达,以得到鼓励、祝福……

年夜饭是享受美食的过程,也是欢声笑语的尽情释放过程。酒足饭饱后,还有一个娃儿家等待了一年的仪式,那就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发压岁钱的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只见,老一辈们容光焕发地排排坐在饭桌前面,他们手里握着一大沓崭新的票子,红汪汪地喜庆、喜人,更诱人。他们亲亲热热开开心心地在那里稳坐着,鼓舞晚辈们前来接受恩赠、接受吉祥的祝福。得到压岁钱时,晚辈们也像会唱歌的鸟儿,各显自己的嘴甜如蜜,把初一天的话向老辈人敬奉,只为深深地表达敬意。同时,也能得到老辈人的勉励、祝福……

年夜饭结束了,但是不急着将剩余的大盘大碗的菜肴收敛,而是继续等它们摆放在大圆桌上。等长夜的守岁饿了,还需要加餐,还可以继续将年夜饭的意味延长……

澡,是廿七、廿八就洗过了的。因为俗话有:二十七洗灸疾,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谁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干干净净呢。到腊月三十晚上,睡觉前又讲究洗脚。说是把脚洗干净了,正月间会走哪里都有好吃的东西等着。

我们娃儿家心里则是两头急。围坐小火炉前倒是温暖之极,但还想着去享受放鞭炮的快乐。洗脚嘛,三刨两斩地就在滚热的洗脚盆里晃荡晃荡,就算完成了任务,哪里管他没洗干净得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吃!

不过,即使瞌睡上来,没有等到全城在子夜时分那场硝烟弥漫的钝响,仍然心里挂着欠着,睡不着。但是,当全城子夜炮还剩下稀稀落落的余响,浓浓的鞭炮硝烟还未散尽,便赶紧跑进卧室,把压岁钱整整齐齐地压在新衣新裤下,然后才心满意足地钻进被窝,很快便在初一拜年的美景中进入了黑甜的梦乡……

除夕,曾经是那么让人魂牵梦萦。年夜饭的滋味,更是那么地将人味蕾深深种植下难忘的记忆。我想,那是年少时过年的快乐,是除夕在民间温馨的驻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满堂(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