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走进磨滩‖杨正平

作者:杨正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1 14:54:05 浏览次数: 【字体:

想着“磨滩”,一定与“磨”和“滩”有关。我心里惦记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磨滩走走。仲夏一日,跟随广元市农业农村局的同志一道去了磨滩镇。镇里年轻的杜林书记提早在磨滩与王家镇的地界点接应。他带我们先去看几处古迹遗址,一路上向我们介绍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走进磨滩,丘陵山坳,满目苍翠,一派生机勃勃。磨滩镇由原元坝区观音乡与苍溪县原小新乡合并而成。1992年前,小新乡属苍溪县三川区管辖,1992年12月划入广元市元坝区,1993年5月并入磨滩乡,1995年改为“磨滩镇”,隶属于今昭化区。

新建的磨滩镇人民政府,不在原观音乡,也不在原小新乡,而在另外一个地方“龙门场”。民间流传:从前当地有家富人,选择最好石料,请石工手艺最精湛的师匠为自己精雕细琢打了一栋石磨,请人抬回家。当行至场镇过河时,抬磨的木杆和绳子突然断裂,石磨掉入既深又长的河滩,众人齐力打捞,石磨已损,也没有打捞上岸。从此,小河叫“长滩河”,场镇叫“磨滩子”。“磨滩”由此而来。

磨滩镇位于旺苍、苍溪和昭化三县(去)交界之地,从古至今都是通向四面八方的行走要道。现在的磨滩场镇,过去叫“龙门场”,四周青山环抱,两条小河沟在此交汇,早在几百年前就兴场起市,方圆四五个乡的人都来赶场做买卖,市场繁荣,生意兴隆,人气很旺。

龙门场大龙桥东侧原有一个古石塔,建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古塔高32米,六层六角型,塔顶石刻孔子雕像,取名“字库塔”,由当地大户人家组织民间集资修建,意在激励后人重视文化、发奋读书。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场镇周围有多座“龙石桥”,就地取材,青石砌成,桥座雕有龙头和龙身,据说有“镇水治恶”之意,迄今保存完好。“字库塔”和“龙石桥”可证实这里地脉丰腴,人杰地灵,乡贤辈出。

距场镇五公里的半山腰,原有座古寺“中华观”。始建于元代末年,时为广元、苍溪、旺苍三县“四大名观”之一。有几块石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时用錾子涂掉文字,几乎不能辨认。一位同行的70多岁大爷介绍:中华观以前为三进大寺院,院前十米处有石拱“爱河桥”,桥已垮掉,石料尚在。后院毁于火灾,前院后来分给当地无房户居住,其中一户是从南充下放的女知青,在当地结婚后没有招工回城,住在这里直至扶贫工作开始时,因鉴定为危房才促使搬出,迁址本镇金堂村女儿家。房子垮塌严重,木料腐朽,瓦片脱落,危房不能住人。四周古树成林,石碑、石柱、石墩、石雕、石柱、石条、石墙,依然可见当年的兴盛。2017年“中华观”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历史建筑”。

磨滩镇境内沟壑纵横,溪流密集,每逢秋夏汛期,沟水易涨易落,路人行走艰难,常受洪水所困,甚至夺走性命。从“中华观”返回,我们去看几座龙桥。

首先到了“飞龙桥”。这里位于场镇东侧一公里的赵家湾硐子河,是通往苍溪方向的要道关隘。古石桥为两孔一墩,桥面铺有四块青石板,长约十米,两侧石墩雕刻昂头飞扬的龙头,龙头镂空,口含龙珠,故名“飞龙桥”。桥头一块石碑,因时间较长,石料有些风化,从模糊的字迹中依稀可见,此桥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午季春,首善倡议,众人募集,积少成多,共成功德。”石碑两侧的石柱镌刻一副对联:“雁齿既成民歌利涉,龙门在望士喜先登。”此桥下端已修建一座公路桥,但古石桥依然可供行者通行。

磨滩子老街长滩河上的古石桥,是磨滩龙桥中最长最大的一座三墩四孔桥,为磨滩龙桥“老大”,故称“大龙桥”,又叫“磨滩子桥”,长18.5米、宽2米、高4米,桥面由八张青石板拼接而成,居中桥墩上雕刻两尊龙头,龙身隐于桥板之下,龙头下颌被人敲掉,龙嘴里的“龙珠”被盗走,只剩龙尾。此桥何时何人所修,没有记载。据一名姓王的村干部介绍,相传为本地清代“武状元”王再喜捐资修建,而无从考证。

吃过午饭,冒着烈日,顺着新建步游道,我们去看场镇西侧又一座古石桥。此桥两墩三孔,桥长12米、宽2米、高3米,两个桥墩上镶嵌两尊雕龙,故名“双龙桥”。《双龙桥碑记》:“该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九年(1883年),为本境乡贤雷万春夫妇行善施建”。该桥距今近140年,完好无损,是场镇过往对面学校和居民住户的重要通道。磨滩场镇现无雷氏人家居住,不知何时去了何处,老百姓心里十分怀念行善修桥人。

距场镇一公里远的龙桥村,现合并为金堂村。两山相夹的河沟上有座古石桥,以河中一块黑堆石为桥墩,上面铺设青石板,跨度12米,墩高2米,安有石栏杆。1981年夏季暴发一场特大洪水,冲垮一端石板,栏杆被毁,现存龙身、龙尾、黑堆石和栏杆孔洞。石当地人叫它“断龙桥”。此桥也未留下修桥人及修建时间的记载。

金堂村内还有一个“王家大院”,距今至少200年。两套“四合院”相连,青瓦木制结构,用料粗壮端直,门窗雕刻木花,龙飞凤舞,工艺精致。院子内院坝的阶沿、墙脚、坝子,全是长石条、方石板。寻料、选料、取料和做工,非同一般。据同行的一位王家后人介绍:“王家大院”是清代一名叫王再喜的“武状元”所建,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从开工到竣工,花费四五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分给十几户人家,近几年住户逐渐搬出修建新居,现无人居住。

2017年,“王家大院”被广元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历史建筑”,2019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

磨滩仅是一个地处偏僻边缘的乡村小镇。古桥、古寺、古院众多,文化底蕴厚重。那时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操作的艰苦条件下,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实属罕见,令人震撼。由此推测,清代时期的磨滩地域内,土地宽裕,水源充沛,百姓勤劳,生活富足。一代乡贤们,行善积德、修桥补路、肯做善事的义举,值得后人永远敬佩和学习。

龙门场不愧是一个肥沃宝地。时任磨滩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都是80、90的年轻人,对磨滩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镇党委书记杜林告诉笔者:昭化区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挖掘,镇里正请专业人士收集文史资料,极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争取有利时机和政策,恢复古迹遗址,整理红色故事,建设好“王家贡米”基地,打造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临别时,我许诺——秋季稻谷飘香时节,我再来磨滩参加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活动,走进稻田养鱼的现场,亲手捉住几条鲜鱼,与辛勤聪慧的劳动者一道,共同见证大地的丰收,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END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正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供职于广元市市直机关,一级调研员)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