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巴南姜家:舌尖上的乡愁‖余炤

作者:余 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3 18:16:41 浏览次数: 【字体:

巴南姜家

舌尖上的乡愁

余 炤

在骨子里,我承认自己还是个农民,虽说只有十年真正的乡村生活,且还是孩童时代。但童年的乡村记忆却成了生命中最深的刻痕,如同情感胎记,无论走向何处,都磨灭不了。对于从乡土走来的中国,在乡土中国文化浸润中成长的我,深知土地就是乡村的根,也是百姓得以安身立命的源。

打从记事起,我是看着农民困于守着土地而忍饥挨饿的情景。特殊年代,大集体大锅饭,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苦不堪言。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们兄妹仨,四人吃饭,一人出工。劳动力少了,到了分配粮食的时候,自然谁也不会多给一两。

后来土地下户,广大农民欣喜若狂,把历代传承的耕种技能与浑身蛮劲都使到土地上,似乎几千年中国农民的梦想一朝实现,谷满仓的富足就是最高理想。

我母亲也兴奋异常,在分到的田土上铆足了劲,只想着从今往后几个蹭蹭吃长饭的娃儿不再饿肚子。可父亲在外求学,家中没有男劳力,田地肥瘦宽窄母亲并不熟悉,所以分到的田地,皆是瘦薄零碎的。再加上传统种植方式下,粮食产量也不高,稻谷亩产也就几百斤,把最好的交了公粮,也是所剩无几了。而玉米、红薯作为粗粮,很多时候就成了我们的主食。特别是玉米(我还是习惯叫包谷)刚灌浆饱米时,从壮实青葱的包谷杆上掰下,撕去翠绿清香的外壳,清水煮了,清甜喷香。顾不得烫手,猴急地抓起一个就啃,满嘴香甜,妙不可言。母亲会监督我们啃的嫩包谷棒,如果没将颗粒啃干净,是要挨揍的,母亲说每一个包谷都是汗水泡出来的,不能浪费。就是剩下的包谷芯儿,也是猪儿的美食。当然,我们还没有像父辈他们,在灾荒时,将包谷芯儿磨成粉调成浆,烙粑粑吃,粗粝而难以下咽。长大后,啃嫩包谷依然是最爱,清甜嫩香的包谷,乡村的味道,乡愁的味道。当然,嗜肉是必须的,可在那些为温饱发愁的年代,很难吃上一次猪肉,更别说鸡鸭鱼了。辛苦养的猪、鸡、鸭等,都是为了拿到市场上换油盐酱醋以及生活用品,牲畜家禽等是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能吃上一顿回锅肉,煮一个鸡蛋,那就算打牙祭了。

民以食为天,没错,我从来不觉得“讲吃”是俗事。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吃饱、吃好、吃得有特色,成了最大民生,甚至连文青都要来一句“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各地更是八仙过海,发展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开始“讲吃、讲穿、讲住、讲玩”了。比如巴南的姜家镇,以“黑”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形成了“黑五牧”(黑猪、黑鸡、黑鸭、黑鹅、黑山羊)和“黑五谷”(黑玉米、黑米、黑豆、紫薯、黑花生)为代表的“姜家黑”系列,走出了“黑食之道”,打开了一扇现代农文体旅融合的大门。姜家镇摆出“姜家食黑宴”,催开了乡村味蕾,吸引着远近的“好吃狗”们。

姜家镇农服中心工作人员展示刚收获的紫薯(巴南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是追随2022年姜家镇“食黑姜家欢乐跑”赛事而来的,除了热热闹闹看欢乐跑,还可能是想念乡村青山绿水、菜畦田园了吧?更好奇那“姜家食黑宴”到底是怎么个“黑食”?猎奇心理还没来得及掩饰,在农副产品展区,就被一盆麻辣乌鸡给诱惑了。

姜家黑水稻(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众人围着香味四溢的乌鸡块“争食”,也不讲究绅士不绅士淑女不淑女了,嘻嘻哈哈边尝边赞叹。好歹我也是个七尺有余的汉子,跟着挤在盆边有失风度吧?只能咽咽口水远观,其实馋虫在爬啊,心想“给我留点吧”!

终于忍到众人去了另一处黑美食旁,我赶紧大步迈过去,大手抽取一根细细牙签,有点儿不称手,依然在盆里全神贯注探找起来。眼神不好,靠手感一次扎下去,没搞到着!再次扎下去,还是没有着。有人见我在捞美食,也加进来。我开玩笑说:“前一拨人捞了,现在捞起有点吃力哟,干脆扎起裤脚下去摸。”边说边找,趁着别人大笑不已时,我捏着的牙签上真就穿起了一小块,赶忙送进嘴里,味蕾立马开花:麻而不木、辣而不燥、鲜香而回甜,质嫩却有嚼头,舌尖开了一场味觉盛宴。咽下却收不住手,再探找,又收获一小块。这次不再急于入口,而是先满足嗅觉,一缕浓郁的麻辣鲜香悠悠吸入肺腑,儿时“打牙祭”才有的柴鸡肉香,回旋在嗅觉记忆里。送入口中,乌鸡肉质又与柴鸡不同,更细嫩,且有微微弹性。唇齿间感到隐隐泛甜,然后慢慢变辣,变麻,然后麻辣咸甜簇拥而至,越品越有味,越吃越想吃。

遗憾主办方只提供少量品鉴,且又被前一拨欢乐跑的运动员“围观”,也只能捏着牙签依依作罢。

好在“姜家食黑宴”足够丰盛,旁边还有煮熟的黑玉米笋可去品尝。工作人员随即递上一个,并告诉我怎么食用。将外壳一层一层剥去,再去掉上面的玉米须,一个娇小香嫩的黑包谷闪亮登场。我疑惑这“嫩包谷”粒都没有长大,完全还是“水水”嘛,怎么就掰下来吃呢?多可惜啊!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个与其他玉米不一样(哎呀,我怎么脑袋里还是“包谷”二字啊,土吧?)这黑玉米笋,是要玉米芯带籽粒一起吃的。难道还有这种吃法?我半信半疑,一小口咬下去,嗯嗯,真好吃!香糯清甜,这才是乡村的味道。听说黑玉米笋吃法很多,可以清水煮,也可以切片炒,还有就是煮熟切片凉拌加调料,把玉米(还是包谷)这一杂粮,做成一道道诱人的美食。

无论是麻辣鲜香的乌鸡块,还是清香甜糯的黑玉米,姜家黑食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乡村,重新认识中国新农村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品尝了黑玉米笋后,童年的味道复活了,乡村的记忆也复活了。临走,忍不住带了一小箱回城,与朋友分享。都说这种口感,是我们吃多了现代速成加工食品重味后,能够唤起记忆的食物。巴南姜家镇把那片土地上的梦想付诸于实践,黑色系列产品富含的花青素,有延缓衰老之功效,有谁能抗拒呢?同时为数千年乡土中国的舌尖记忆呈现精彩,又有谁能拒绝呢?

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作家贾平凹也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我的胃就来自乡村,来自乡土。户籍虽然脱离生我的乡地,但精神依然由着乡土供养。或许姜家食黑宴刺激了人们的味蕾、愉悦了人们的心情。其实味觉记忆的不仅是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是源自生活本身的审阅,是一份来自土地的恩赐,来自乡土的感恩。

巴南姜家黑美食只是一道桥梁,沿着这道味蕾的桥梁,我这具被城市喧嚣磨损了敏感神经的身躯,又触摸到了乡土的芬芳,骨子里“农民”情结再次回归。在食黑盛宴中追寻到了新农村美好的愿景,也追寻到一份从未淡去的乡愁。

应该感谢这次巴南姜家之行,于我,唤醒了一种记忆,寄存着难舍乡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余 炤(重庆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