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论坛】唐文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的重要关系

作者:唐文金 来源:中国西部杂志 发布时间:2024-04-26 15:56:08 浏览次数: 【字体: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把握的重要关系

唐文金

新质生产力理论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让我们先看一则新闻和一组数据来加以理解,就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问中国的有关关注点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

2024年3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提问,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接受采访时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大力补贴自己青睐或优先考虑的产业。她强调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生产商提供了帮助,目的是使这些产业真正占领全球主导地位。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品质,绝不是靠所谓补贴来支撑保护。

再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组数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产销量占全球新能源车比重均超过60%,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尤为强劲,2023年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占汽车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这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展现强大的竞争力。它和锂电池、光伏产品一起,被称为出口“新三样”,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这一则新闻和一组数据,能透出什么信息呢?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西方政要坐不住了;第二,西方国家在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只不过它不从自身找原因就看不到问题的实质;第三,中国新能源汽车确实异军突起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科技创新和过硬品质”,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或者说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成果,这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踏步向前的真正原因。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新质生产力如此好,各地能否一哄而上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参加讨论时强调,各地要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涉及领域广、创新含量高、绿色本底厚、要素配置优,呈现的质态属于“性质”、“实质”上的跃升,体现出生产力水平“质的变化”。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一是不能脱离“生产力”的范畴来理解,否则容易把它作为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导致泛化、庸俗化;二是不能脱离“新质”来界定,否则容易与传统生产力相混淆,导致降格以求、低标自满。要真正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就不能作泛化、肤浅化的解读,也不能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对此,还是要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上来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和实践要求。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这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系统;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三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是驱动生产力的产业系统。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互促共进,使新质生产力呈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

开篇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就符合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这个“发生器规律”。靠什么激活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池春水”?从技术革命性突破来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塑造了汽车产业新型动能和成本竞争优势,中国车企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中占据六席,车辆的技术先进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得到保障;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来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市场力量等一套组合拳,提高了生产要素效率;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看,汽车制造这个本为传统产业的领域,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竞争性强,经过绿色化、数字化赋能而涅槃重生,实现“早转早主动”的蝶变跃迁。这说明,从新质生产力的内部去寻求必然性、认识规律性,才能抓住其本质特点和形成机理,才能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系统观念,从技术系统、要素系统、产业系统入手,切实把握以下重要关系。

着眼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

把握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技术革命性突破成为显著标志,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驱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二者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知识成果和动力引擎,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说,社会的需要是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强大驱动力,科技创新越是适应社会需要、越是植根于产业创新的土壤,就越能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越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四川创新资源丰富,国家在川布局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工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奠定了创新条件和产业基础。目前,四川拥有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在川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5个,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有高等学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各类科研人员35.5万人,在川两院院士67位;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态势强劲。我省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资源拥有量处于西部领先地位,但创新驱动能力还不强,产出水平与创新优势还不匹配。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仅为109.3家,比全国122.5家的平均水平少13.2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仅占27%,比全国37.3%的平均水平低10.3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研发投入62.6%,比全国79%的平均水平低16.4个百分点。三是技术交易活跃度不够,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仅2.9%,比全国平均水平3.9%低1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四川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转化渠道,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把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着眼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把握好新型要素和一般要素的关系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一般要素。各个要素的发展及其创新性配置,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农业文明时代,生产要素以劳动和土地为主,所以有了威廉·配第关于“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说法;工业文明时代,生产要素则以劳动、土地和资本为主,资本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且主宰了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进程;数字信息时代,数据成为要素系统的“新成员”,具有工具性和对象性双重属性,不仅是产业赋能的手段、也是劳动作用的对象。新型生产要素拓展了一般生产要素的范围,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递进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于高素质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资料和深广性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

着力做好“人”的文章。即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人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人这个决定性要素的文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四川是人口大省,人力资源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16.93%,已进入国际通用标准的深度老龄化阶段;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了13.5年,人口红利模式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提升。未来加大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壮大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大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智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使人才红利更加充分、更可持续地释放出来。

着力做好“数”的文章。即壮大数字经济,加快变数据资源为数据资本。数字化是当代最具时代特征和深刻影响的新趋势。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要素以“无形物”的形式存在,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渗透叠加、粘合赋能、交互融通的特殊作用,通过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装备新质劳动者而带来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四川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承担着服务“东数西算”的战略任务,今年又把人工智能列为一号创新工程,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条件。拥有被称为西部“最强大脑”的国家超算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到10亿亿次/秒,服务范围涵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全面启动建设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全省100个标准机架以上的数据中心项目已投产66个,装机规模达20多万架,以“算法+算力+数据”为基石的人工智能支撑平台较为完备,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要坚持数实融合,聚焦发展“芯、屏、端、软、智、网、储”等重点领域,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据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开发应用,探索构建明晰产权、有序交易的规则机制,发挥数据资本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乘数效应。

着力做好“器”的文章。即加快设备更新,加快变一般装备为先进工具。机器设备是重要的劳动资料,先进工具是新质生产要素的重要标志。与“傻大黑粗”的老旧设备相比,具有技术领先性、系统集成性、精确智能性、绿色友好性等特点的新型设备,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塑造品质等方面扮演着先进工具的重要角色。中央今年推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大举措,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观察,其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四川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将先进设备导入产业部门、市政建设、交通文旅、教育医疗等,其需求巨大、规模可观。实施中需要把握四个关键:一是标准要高,这次明确更新设备要“以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设备的环保、能耗、安全、循环利用等标准提起来,使更新设备的“指挥棒”立在高点上;二是用好政策,国家层面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组合杠杆,出台了一揽子“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地方联动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形成强大的政策聚合力;三是突出重点,对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七个领域,淘汰落后设备、更新高耗设备、改造低端设备,使传统制造、检测服务、试验平台等重点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四是注重实效,全国大规模设备更新有望形成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为四川巩固经济大省地位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围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谋划设备更新,聚焦“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进设备更新,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必将行稳致远。

着力做好“料”的文章。即挖掘材料价值,加快变提供资源为精深加工。原料、材料、矿藏物等在生产要素中属于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借助生产工具施加作用的客体。一个地方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不能仅当工业原材料的提供者,而要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一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丰富的农产品一方面进入消费市场,一方面进入加工环节,而农产品要更大程度增值,则需要发展精深加工业。四川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1.89:1,而全国这个比例是2.5:1,这是我省农业大而不强的具体表现。把农产品作为劳动对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产品的价值空间,是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所在。二是用好清洁能源优势。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为86.7%,其中水电装机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21个光伏项目、18个风电项目等加快建设,全球最大水光互补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外送清洁能源规模巨大,“西电东送”年外送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川气东输”年均输出近150亿立方米,为全国大局贡献四川力量。四川构建以水风光氢天然气多能互补为支撑的新型能源体系,将为实施“双碳”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提供坚实支撑。同样道理,加大电力体制改革,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就能更大程度激发清洁能源的动能供给和价值创造的作用。三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四川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富集,查明资源量居全国第一的重要矿产资源有8种,其中天然气、页岩气、钒、钛、锂等资源优势明显。应在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前提下,建设精深加工基地,实行分品种差异化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科学有序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

着眼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把握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新生事物,但“新”离不开“旧”。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无疑要逐步唱主角、挑大梁,但大多数地方现阶段还是传统产业占了大头,是稳定增长、解决就业、贡献税收的重要支撑,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事实上,传统产业也不等于落后产业,只要加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其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就能实现“老树发新芽”,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比如,汽车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但如果把汽车的发动机换成电池驱动,传统汽车业就变身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四川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又有传统产业,一些县(市、区)几乎全靠传统产业撑天下,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盘,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如果新的家伙还没操在手上,就把看门的现成家伙扔了,那是不现实、不可取的。一提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急于抛弃传统产业而另起炉灶,“新的”还没兴起来、“旧的”就玩没了,不符合“先立后破”的原则。

先立后破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方法论。2021年,一些地方在落实“双碳”目标时,出现了急于求成、顾此失彼的情况。在新能源供给尚不能充足的时候,就过早地对传统能源亮红灯、压产能,导致用能高峰时能源跟不上,一度出现“拉闸限电”而影响发展。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先立后破”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仍然强调了“先立后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就要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翼齐飞”,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两全其美”。对传统产业,要在“改造提升”上发力,使之尽快蝶变出新,让老底子焕发新活力;对新兴产业,要在“培育壮大”上深耕,使之早日担纲主力,在新赛道展现大作为,占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重点。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推动技术系统、要素系统和产业系统的深刻变革。

来源:中国西部杂志

作者:唐文金(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原主任)

来源: 中国西部杂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