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白波 白雪峰 ‖ 一缕清风拂面来 ——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文化扶贫现象”解码

作者:白 波 白雪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09 15:56:01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缕清风拂面来

——遂宁市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文化扶贫现象”解码

白 波 白雪峰

一个曾经的贫困村,描准“脑袋富”“口袋富”的双目标,文化注魂、产业为根,乡旅兴村,积极探索文化阵地建设与脱贫奔康融合发展新路子,形成了拔穷根、快脱贫、奔小康的良好态势。

——题记

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在天际线后沉寂地渐渐失去光泽,温婉的夜色如同谢幕的幔布般覆盖了整个村庄。

村委会的院里,明亮的灯光下,闲暇的人们正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歌声中,人们迈开轻盈的舞步尽情地跳着,虽然她们的动作不甚标准,服装也不统一,但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

他们尽情地享受着这迷人的夜色,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这个村庄就是斗笠村。

斗笠村位于四川省大英县玉峰镇西南部,地处罗桂公路西侧,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德阳市中江县苍山镇相邻。过去,它是一个典型贫困村,全村人口879人,其中贫困人口213人,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十分贫穷落后。

近年来,斗笠村围绕“文化注魂、产业为根,乡旅兴村” 总体思路,以村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扶贫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提升“精、气、神”“脱贫志”,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思想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成效,移风易俗、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斗笠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遂宁市“水美新村”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在村委会,笫一书记刘昌兵感慨地告诉我们:“过去的斗笠村既是经济的贫困,又是文化的贫困,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靠牛,点灯靠油、娱乐靠酒’的枯燥、无味、简单的生活。”

76岁的代明珍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但常常念叨:“今年我去开过好多次会,听刘书记给我们讲课,讲得还好!” 代明珍提到的 “开会”,其实就是刘昌兵在斗笠村主推的“农民夜校”。为让每一位农户都知晓国家政策,他组织全村村民分期分批轮流到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听课,每次30余人,深受村民喜欢。

在采访中,村民陈小芳告诉我们,因为贫困,村里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村外有个土地庙,初一、十五聚集了许多人打纸牌,搞一元、二元小赌博,中午到了,一盘花生、几杯烈性酒下肚,浑浑噩噩就是一天,无聊之极。村里的红白之事,没有别的,就是闹酒。村里穷,一到夜晚,黑灯瞎火。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搞小赌博、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聊就几乎成了村民们的全部文化生活。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村两委清醒认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追寻经济与物质的目标,而应同时重视文化与精神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看,后者比前者更困难、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贫困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

一个村庄的历史文化传承,需要挖掘,需要有人延续和记载,当村民们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一定会在某个时候,更加缅怀这个村的过往。那时,如果它的历史是一段空白或残缺,人们的心,或许将会在那一处留下永远的遗憾,日复一日,不断追溯逝去的过往,久久无法平息。

于此,在村集体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驻村干部周义双、笫一书记刘昌兵与村两委痛下决心,邀请成都一家专业公司通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形成了 “原乡笠影” 的全村总体规划。同时,村两委向村民们响亮提出了“文化注魂、产业为根、乡旅兴村” 总体发展思路,文化阵地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

斗笠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两委加大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的力度,集中人力、物力对村内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现己发掘出东汉墓崖四处、宋代盐井4口,乾隆赐名斗笠的传说、咸丰皇帝圣封的八品诰命墓碑,以及抗击外侵的母亲寨遗址、现代旷氏家族割肝救母的至孝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曾家大院、清代名医雅号“但求不疼” 的故事,这些宝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村文化内容,为正在筹建的村史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村口见到了一尊水泥材质的3.8米高的精美村碑,银色的双手托起金色的斗笠,蓝底上庄重的刻着“斗笠村”三个金色大字。驻村干部告诉我们,这是斗笠村的村碑,村碑由驻村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周义双创意,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协副主席何开鑫题写,碑身由中国非遗徐氏泥彩传人徐兴国制作。

驻村干部、川投水务大英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周义双告诉我们,近年来,斗笠村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并在网络开展“百诗百书百画百联”有奖征集创作活动,广泛提升斗笠村的知名度;举行“原乡笠影,圣洁李花”主题赏花节,配套相亲、美食、书画、摄影、鹊桥会、婚纱、民俗表演、垂钓比赛等节目;2020年端午节,大英县融媒体拍摄的“端午情. 斗笠风” 视频被学习平台采用;自制彩视65个,播放达120万次,中、省、市媒体走进斗笠村采访,四川省知名作家走进斗笠村采风。

在斗笠村,我们还看到很多关于感恩奋进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宣讲扶贫政策的文化墙和宣传牌,生动的文字和彩画,提振了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也美化了村容村貌,浓厚了乡村文化。大大小小的文化墙大约有100多面,如村委会墙面写着“多一分宽容和关爱,多一分谦让和理解”,稻田边,红色大牌上写着“产旅融合、振兴斗笠”,中间还有一个可爱的斗笠村LOGO,那是一个戴斗笠农民的巨幅卡通动漫。这些内容,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斗笠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采访了一位老党员,他叫代三全,今年63岁,曾在村上作过文书、村支部书记,在村上一干就是30年。退下来后,为村里文化扶贫奔康事业的发展跑前跑后,为建村文化室,让出了自己位置较好的宅基地,没提任何附加条件;为建村上的艺术馆,东家进、西家出,搜集有价值的文化用品;闲遐之余,拾起了多年前的二胡爱好,为村民拉上一曲。在斗笠村像代三全这样的党员为村上文化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村口围坐了几十人,热闹极了,二胡一响,川剧开腔,这是斗笠村的“村文艺队”又开唱了。“农闲时我们就凑一块吼吼川剧,年轻人来了,还可以唱唱歌跳跳舞,邻里关系也更近了。”

代三全说:“以前一到农闲,不少村民喜欢打牌耍钱。那时,村民胡家富总往麻将馆钻,老婆喊他吃饭,三遍五遍都唤不回,气得直跺脚。为了刹住赌博风,由村里的老人、老党员宣传赌博危害。一开始,胡家富并不买账,‘钱是我赚的,怎么花是我的事。再说,地里活忙完,拿啥打发时间?’”

渐渐地,戏曲、声乐、象棋、秧歌等村民兴趣小组在村委会的引导下组建起来,农业技能培训也深受村民喜爱。夏夜,斗笠村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村民自导自演的“纳凉晚会”更是让这个小村热热闹闹。胡家富也放下了手里的牌,举起指挥棒,成了村锣鼓队队长。他说,这比打牌有意思多了!

文化建设在斗笠村潜易默化地发生作用,村里的麻将馆都关了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是不少村民的负担,作为村里“坝坝宴”的厨师,孟春芳感慨颇深:“以前办事,浪费比较严重,村民负担也较重。”2016年,斗笠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大家勤俭节约办事,大大减轻了村民负担,红白事必须先报后办,还将食品安全检验也纳入规定。2019年底,村民代三全为妻子办丧事,“一桌八菜一汤,烟10元以下,酒50元以下,随礼不超过200元,办下来花费不太高。”斗笠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向阳说:“红白事简办,受益的是老百姓,要热闹不要浪费已经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父老乡亲听我言,我是普法宣传员。今天不把别的谈,尊老敬老美名传……”“草根宣讲员”退休教师代自国用一段快板书开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代自国是斗笠村有名的“调解大王”,不仅为大伙讲解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还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2019年88岁的贫困户代民全因两个儿子对其赡养问题争论不休,代自国主动上门调解。代民全激动地说:“感谢了!我现在不愁吃住穿,大儿每个月给400元生活费,吃住在二娃儿家,现在弟兄和睦赡养我。”像代自国这样的“草根宣讲员”,不仅能够讲好理论政策,还能为村民提供农技指导,教授脱贫致富经。

2020年2月,斗笠村成立了清洁环境志愿服务队,贫困户钱自友一听到消息,一路小跑来找负责人村副主任向阳报名,“我是受了党和国家的帮助才脱了贫,能给咱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高兴!”每周三,从村文化广场到村院落,志愿者们不放过每一个卫生死角。“干净整洁,大伙看着都欢喜。开展志愿活动后,村民们的卫生意识提高不少,垃圾杂物不乱丢,加入我们志愿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向阳说。

“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年咱斗笠村人变漂亮了,为啥?是因为好看衣服多了,这又为啥?是咱的小水果赚上钱了!”田间地头,小水果种植土专家陈志伟的幽默引得众人开怀大笑。陈志伟说:“我是学雷锋零距离技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们会根据农时开展各项农技传授交流活动。大伙致富热情高,都想多卖果子多赚钱!”村民的身边事也可以发起志愿活动“点单”。抗疫期间,村民孟春艳家里的果树到了该疏花的时候,但她因在外陪女儿生娃回不了村。村委会一“下单”,十来位村民义务帮忙,孟春艳很感动,“今年下了果,一定得给乡亲们尝尝!”“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好乡风正在斗笠村孕育,紧跟乡村振兴步伐,斗笠村绝不落在后边。”斗笠村第一书记刘昌兵说。

文化扶贫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只有在精神激励与物质丰富的合力下,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光讲经济规律还不行,还得讲精气神,斗笠村利用自身蕴藏的文化资源,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切身体会到构筑精神高地可以冲出经济洼地,文化软实力是可以转化为经济硬实力的前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白 波 白雪峰(四川省大英县水利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