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17:09:11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王永明 ‖ 江老汉的“微课堂”

作者:王永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0-12 16:53:03 浏览次数: 【字体: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投稿邮箱: tpgjzw@163.com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江老汉的“微课堂”

王永明

 “近日,《达州市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已脱贫户和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边缘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4月27日一大早,在偏远的达州市万源市鹰背乡大板桥村,76岁的王江国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大板桥人家”微信群里发布了几条最新消息,为乡亲们端上了一道“营养早餐”。

 王江国是村子里的一位退休教师,离开讲台已整整16年,老老少少都亲热地称呼他为“江老汉”。退休的日子倒过得悠闲自在,让王江国一直记挂在心里的是,他从教30多年的村小几年前在撤校并点中变为村委会办公室,当年的教室重新布置后,成了焕然一新的“农家书屋”。

 王江国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更重要的是,虽然不再耕耘在那方讲台,但他对这所村小、对这间教室,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一有空,他就钻进这个屋子去读读书,翻翻报纸。

 村子里“农家书屋”的图书可谓琳琅满目,既有农村实用技术类的书籍,也有各类时政报刊,还有不少少儿读物。刚开始,王江国泡在书屋只为打发时间。后来,王江国发现,书中有好多知识对农民非常适用,但是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根本没时间坐下来学习。

 于是,王江国想了个“土办法”——把一些“三农”信息和科学常识、乡风文明等摘抄在纸上,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供村民阅览。

 “嘿嘿,江老汉给我们办报了!”每天,阅读栏都围着一大圈村民,也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路人在此驻足。

 乡亲们的关注,更加激发了王江国的热情,每期“报纸”他都精心摘编。春耕时节,他找些种子选购、施肥、田间管理方面的内容;当地发展茶叶产业,他就抄些种茶、制茶技术;春茶上市时,王江国还把各路行情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发给茶农……

 有了江老汉的“信息窗”,乡亲们眼界也开阔多了,心头也敞亮多了!“产业发展”这个陌生的词语逐渐被大家所熟知,“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群众也搞得醒活了,村子里为只鸡鸭争吵的没有了……

 “爷爷,你这办法太费力了!”在西南民族大学读研的孙子王敬暑期回到老家后,建议王江国把“纸质版”改成“电子版”,“现在村里都通了宽带,装了WiFi,何不建个微信群,直接把内容发布在群里就是了……”

 于是,王江国把“老人机”换成了“智能机”,在孙子王敬的帮助下,很快建起了“大板桥人家”微信群,将全村将近300户人家差不多都拉了进来。

 “这下方便了,在书屋里看到哪段有用,马上用手机拍下来上传,方便、快捷、省事,而且不限量哇!”王江国乐呵呵地说。

 既能发图片、编文字,还能转链接,这网上农家书屋的信息量更大了,也更受村民欢迎了。

 大板桥村农民土地的耕作长期停留在传统农业上,村民过去生活十分艰难。看到江老汉的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村民王德金搞起了鳝鱼养殖,年纯收入达3万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礼贤通过小额信贷,发展青脆李产业,隔三岔五就要找江老汉在网上帮他搜索种植技术;还有的乡亲,专门向他打探网上售卖土鸡蛋的事……

 驶上信息高速路,乡亲们脱贫奔康的步子迈得更大了。2017年,全村有21户脱贫;2018年,村里又有17户如期脱贫;2019年,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这‘微课堂’也是脱贫攻坚的‘加油站’嘛!”王江国自豪地说。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永明 (达州市扶贫开发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