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松州古城‖庄春辉

作者:庄春辉 来源:志中阿坝(选自《展读松潘》,原载《中国西藏》2002年第5期、《草地》200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2-05-07 21:14:09 浏览次数: 【字体:

古色古香的松州古城

庄春辉

康藏,“屏蔽天府,锁阴陲”,自汉唐以来,此处均设关尉,屯有重兵。松州古城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兴盛,在历史上繁荣了千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茶马古道重镇,也是集各民族之力建设而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保留着大面积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古城入口处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成亲塑像,向人们述说着1300年前文成公主入蕃和亲的千古佳话。

松州古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成亲塑像(图片来源:松潘县人民政府网)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后并为松潘卫,从此有了“松潘”之名。

松州古城距成都330公里,是川西北黄金旅游环线上历史最为悠久、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是岷江上游第一城。古城因城而建,其选址与风水、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等有关,也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县城所在地进安镇以条石和大青砖砌成的明代古城门建筑精致美观,石拱砖拱很有规则,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它于1378年开始修筑,1442年竣工,城墙长6.2公里,围城构筑分为内城外廓,有城门7道,即内城北门“镇羌”、东门“觐阳”、南门“延薰”、西门“威远”,西南山麓有“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为“阜清”。古城所用墙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5厘米,每匹砖重达30公斤,制作墙砖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历经千年依然坚固。

因历史变迁,松州古城现仅存4道城门,北门“镇羌”宽6米,高6.8米,厚31.8米;东门“觐阳”宽6米,高6.3米,厚22米;南门“延薰”宽6米,高8.8米,厚30米;翁城东门宽6米,高4.8 米,厚16米。

松州古城城门的进深厚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城门的门面、门楣、内下壁两边的浮雕,精美别致。

今天,巍峨的岷山环抱着松州古城,岷江河水围绕着城垣,透过垂柳骄杨,但见老式屋宇中露出了崭新的现代建筑群,快速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古城的保护互为包容、相映成趣。纵目眺望松州古城,由南而北,由东而西,各美其美的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一片新辉。穿城而过的九环线柏油公路上车似潮、人如流,藏族姑娘的珊瑚、琥珀头饰,回族小伙子的白色号帽,还有外地旅游者各式时髦服装,红红绿绿,五光十色,很像一条游动着的彩色长龙。

古城内,大街小巷店铺密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市井街旁、乡村道边,人们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古城茶馆独有的盖碗茶具,品着清幽的藏茶或花茶,或“摆龙门阵”,或观看琵琶弹唱,或读书看报,茶馆里的气氛与盖碗里的沸水一样,热热腾腾。进餐时分,走进遍布街头的川菜或藏菜馆,品尝“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或藏菜与风味小吃,从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烫中感受和贪图古城悠久的饮食文化及松州人的独特性格。城里的建筑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底色,色彩艳丽,注重细部装饰,街两边店面林立,各民族和谐共生其乐融融,孕育出了浓郁的松州风情和古城文化。

当你徜徉着走进松州古城,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线装书,处处散发出氤氲的人文气息,令人心驰神往。白天,松州古城有一种诱惑人、吸引人的古朴的戏剧性的特点,到了黑夜,它却是一个童话中的高原古城,顺着灯光熠耀的一排排房屋下去,一直到岷江边,好像一位穿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姑娘走下去会见她那神秘的情人。的确,古城人既生活在自然之内,又生活在文化之中。在展读美丽松州古城时,我忽然意识到一座古城一旦形成,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一样,有一股潜在的内生力量,使它自然地生成自己的个性。为数众多的建筑师在建造每栋建筑时,都因惯性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个性而取得成功的。

关注松州古城,也是在关注自身、关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松州古城,四季景色各有千秋。到松潘旅游的人们,倘若以为松潘除了自然风光外就没有其他人文景观了,那么他定会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追悔莫及的。

来源:志中阿坝(选自《展读松潘》,原载《中国西藏》2002年第5期、《草地》2002年第3期)

作者:庄春辉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志中阿坝(选自《展读松潘》,原载《中国西藏》2002年第5期、《草地》2002年第3期)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