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犍为孔子庙‖王宗正

作者:王宗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6 20:37:15 浏览次数: 【字体:

犍为孔子庙

王宗正

孔子庙,旧称文庙,学宫。民国3年(1914)改今名。

犍为孔子庙座落于城南文林街,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初立于沉犀山以东(今清溪镇沉犀村)。后知县左震将庙迁至犍为城南。元朝(1271—1368)末年毁于兵灾。明朝(1368—1644)初,主簿(知县下属)陈兴重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知县陈懋功将庙迁出城南约半里的罗盘坝。后来,阴阳先生认为此处龙脉不正,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吴道美复迁回城南旧址。

随着朝代更易变换,犍为文庙几经兵灾、火灾,至明朝末年,只剩下明伦堂。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刘靖率诸生(在校的儒生)重建。到康熙四十五年(1701),教谕(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杨栋荣率诸生复建正殿。后几经培修,全庙规模逐渐完善。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王梦庚再修“万仞宫墙”照壁。至此,全庙完工。宣统年间,知县宝震、谢汝霖等先后募款培修,换为黄瓦(亦称琉璃瓦)。

孔子庙分十个部分:

一、万仞宫墙:墙高七尺,墙垣宏伟,饰紫青色,刻有“万仞宫墙”四字,字体雄健苍劲,字大见方一公尺半。

二、圣域、贤关二门,其形如大鹏展翅,翩然欲飞,是整个庙的有机组成部份。

三、星门:形如石牌坊,全是石头建筑,高大、气派、宏伟。

四、泮池:又称“月池”,周围是白色石柱,从池中可倒映圣域、贤关、星门等。

五、大成门:地势高,气势雄伟,经数级阶梯方能人内,顶为琉璃瓦。

六、东西廊:通往大成殿的二个长廊,均筑石栏杆,栏杆约半人高,杆柱上有动物、果桃等雕刻,均为石刻。

七、燎台:白石砌成,为祭孔时焚香之处,在大成殿前下阶。

八、大成殿:为全庙主体,气势磅礴,七个开间,阔30米,深19米,高30米,柱28根,心柱8根,直径68厘米。次,稍尽间等柱直径为42厘米,顶为琉璃瓦。

九、启圣宫:大成殿后,建筑与大成殿同,屋顶为绿色琉璃瓦。

十、魁星阁:在“万仞宫墙”照壁对面,为六角三层楼阁。

孔子庙是犍为县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之一,整个建筑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全庙造型精致华丽,色泽明亮,建筑“斗拱”均用小木块堆积而成(未用钉子、楔头),具有较高的力学原理。踏道(阶梯)皆采用“垂带”“御路”等式,柱基石、房顶、墙壁、栏杆上的雕刻,有飞禽走兽,龙腾狮蹲,风翔虎跃,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文庙独有的飞角三重檐

孔子庙为古人读书、礼拜至圣先师的场所。民国时期,犍为县的孔子庙就以其规模、建筑特色,尤以“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及飞角群、大成殿、启圣宫、魁星阁等闻名全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宗正

供稿:犍为县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