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武侯祠——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作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6 15:24:21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武侯祠

清代重修奠定格局

 明末清初,成都遭受战乱,兵燹之灾使“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惠陵虽幸免于难,但祠庙被毁坏仅存残垣断壁,杂草荆棘环绕四周,祠中绝大部分匾额、楹联也已丢失。清政府恢复成都城建时,全面重修武侯祠,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格局。

清代,朝廷提倡忠义,对诸葛亮、关羽等推崇备至,新任地方官及其他朝廷官员到成都,仍延续首先拜谒武侯祠的习俗。康熙二年(1663年),张德地任四川巡抚,拜谒武侯祠时见祠庙破败不堪,遂决定修复武侯祠,但限于当时条件,只进行了局部修整。康熙六年,他下令修建了一座碑亭,将“三绝碑”保护起来,后来又捐款修建惠陵牌坊。

康熙十年,武侯祠启动全面维修

据《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武侯祠于“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前殿祀昭烈,以关、张、北地王及诸将佐左右配享,后殿祀武侯……总督蔡毓荣、巡抚罗森、布政使金儁、按察使宋可发等重建,巡抚罗森疏请春秋祭祀昭烈、武侯。”宋可发《重修忠武侯祠碑记》也记载,他曾梦见诸葛亮嘱托其修庙,遂提出维修之事,得到川湖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儁、四川督学使张含辉等官员支持,几人共同捐资,开始了全面维修。

维修工程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开工,次年五月竣工。此番维修重建了惠陵围墙,撤除了明代原有的大殿建筑,重新修建为两殿。前殿建筑地基高、面积大,供奉刘备,并在殿前修建左右廊庑祭祀文武大臣;后殿地基较前殿低,建筑面积略小,用于供奉诸葛亮及其子孙,殿前左右两侧还配以钟、鼓楼和东西厢房,形成相对独立的祭祀区域。宋可发等人精心设计,既不违反封建礼制,在修建时有意扩大前殿面积、抬高地基,尊崇君尊臣卑观点;又迎合民众心理,恢复专祀诸葛亮的殿堂,突出了诸葛亮的地位,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君臣合祀格局。

诸葛亮殿(来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

竣工后,所有捐资参与维修工程的官员分别撰记刻碑,武侯祠今存蔡毓荣《重建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碑记》、宋可发《重建忠武侯祠碑记》,另有张含辉《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金儁《重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收录于《昭烈忠武陵庙志》中。

蔡毓荣《重建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碑记》拓片

后经数次培修,渐成今日格局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见武侯祠“其有榱椽梁柱之桡弱而不支,瓴甓垣墉之缺断而不承者”于是更换了部分腐朽糟坏的梁柱、椽桷,并及时修补了垮塌的墙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成都县丞黄铣与华阳县丞王开业主持修缮惠陵及刘备殿,改变了原来殿内刘备、关羽、张飞、刘谌并排而祀的格局,将关羽塑入新建的东偏殿,张飞塑入西偏殿,刘谌则塑在刘备左后。修缮完毕,黄铣刻碑记事,碑文载:“铣与开业承命维谨,鸠工庀材,率作兴事。其结构程式,悉遵上宪之手指口画,而为之营缮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顿觉庙貌巍峨,山陵巩固。”

刘备塑像(武侯祠信息中心提供)

道光五年(1825年),四川省各大衙门官吏捐资培修惠陵,重修牌坊一座,增修享堂及照壁,并在惠陵周围筑垣墙五十四丈,沿用至今。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修补了部分已坍塌的墙垣以及殿宇中糟朽的梁椽,耗时三个多月。

清代,是武侯祠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期间所建大部分楼阁殿堂都保存至今,后世修整均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今日所见武侯祠面貌。

参考资料

1.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官网。

2.《三国圣地 明良千古——武侯祠1780年回首》(下),作者:罗开玉。

3.《清代以来惠陵附属建筑修葺考》,作者:李兆成。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