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文学与人生‖何云帆

作者:何云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2 14:48:12 浏览次数: 【字体:

英国电影《心火》中有一情节,母亲对不愿读书的女儿说:“……若你身陷困境,路易莎,但有一样,你的思想是自由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你学习,我要你有自己的生活。”这段话很好地诠释出知识给予人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较于知识,文学给予人的东西要深广得多,它会将原本冷硬、狭隘、偏执的灵魂,变得温暖而宽广;会让一颗平庸的头脑,变得奇妙而深邃。文学,可以改变人生。

对于笔者这样一个笨拙的生命而言,一切都是那样庸常而平淡,仿佛从来不会有奇迹出现,如同一株小草,一片树叶,静静地生长,也会静静地老去。打小,唯一迷恋的就是看电影,听故事,读小说。因为父亲的原因,什么童话、小说之类的杂志和书籍,身边从没缺过。但都是瞎看,没有任何目的,对未来更是一片茫然,随波逐流。高中毕业,稀里糊涂地代了两年课,又糊里糊涂地找到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在粮油加工厂当工人,仍是混日子,没啥真本事。但无论在任何地方还是离不开书,冬天夜里守机器,躺在一张藤椅上,裹件军大衣,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看似懂非懂的文艺评论,一方面打发时光,另一方面给心灵以慰籍。下班后,无聊至极,也写点诗,但质量差劲,摆不上台面。

直到有一天,父亲从成都回来说,编本通俗小说,完成后有两千元收入。那时的两千元可比我一年的工资还多。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我赶鸭子上架,拼着命地写,连做梦都在想情节、编故事。经过两个月昏天黑地的奋斗,总算交了差。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接触文学理论书籍,杂七杂八地乱看一通,却不够系统。数年后,开始纯文学小说创作,虽然编的成分较多,却在部分情节上竟然也能注入情感,这也算得上一点小小的进步。1997年,局里要求写一篇企业谋求变革的文章。历经数年艰苦写作训练的我,身上仿佛拥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轻松而从容地写好一篇文章,交上去后受到局领导的看好。

来到县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室文史类书籍数千册,让我领略到古典诗词的华美,同时对历史产生兴趣。不久,父亲让我再写一部小说,我就将工厂生活作为素材,当时很想把它写好,希望写出一部掷地有声的作品。父亲正好上北京开会,乘数十里公交车将稿子投到《收获》杂志。由于自身文学素养太过贫乏、苍白,对小说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失败成为必然。一个月后,《收获》杂志就退稿。有过片刻的沮丧,但很快就释然。

作为一个匠人,因手艺不够高明,亲手将一块难得的原石给毁了,甚为可惜。失败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化底蕴不够,人物刻画缺乏个性,没有思想,更没有灵魂,而且整部作品未能建构起良好的价值观。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文史哲等经典书籍涉猎太少。

记得有一次,父亲谈到人类终极价值问题,我穷追答案,却始终难以找到答案。其实这一问题绝非简单,不知要读多少书才能理解。虽然第一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品给搞砸了,却也小有进步,就是在叙述的语言上找到一种节奏感。

2005年,参加四川省作家协会组织为期一周的小说培训,省内著名作家授课,回来后,几乎不再看以前喜爱的杂志和文学评论,而是将阅读投向文史哲等经典著作。从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到阿克勋顿的《自由与权力》、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甚至吉拉斯的《新阶级》等,由浅入深地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后来,我的弟弟又介绍诸如唐德刚、钱穆、黄仁宇等巨匠的作品,引导我对历史有了全新认识。数年的阅读,虽没出啥优秀作品,却让我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爱文学,立志成为大家,一定得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不登上巅峰,就难以见到文学那辽阔而壮丽的崇山峻岭,就难以领略文学的真正内涵,难以认识文学真实的面目。文学不一定能让人一夜成名,不一定让人功成名就,但文学却能改变命运,让人变得深刻,让人的心灵变得温暖而宽广,让人变得善良,这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说,一生拥抱文学,虽未能让我享有成功或荣华,然而文学却让我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她让我身体中的那只野兽变得温顺,让我懂得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永远做一个善良的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何云帆(达州市开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达州市开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