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11:31:5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钱基辉 蒋先平‖特殊礼物

作者:​钱基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3 11:12:31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特殊礼物

钱基辉 蒋先平

百年岁月,书写辉煌。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上,阳光和雨露,滋润着万物茂盛繁衍、茁壮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充满荆棘和坷坎,一路走来,驱赶黑暗,曙光在前。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用歌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现出新时代云岭的画卷。

用什么礼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华诞?川中丘陵的大英县,以特殊的礼物,《扬红色文化,铸民族之魂》——倾力打造象山书院党史教育基地陈列馆。这项工作从规划、设计、布局、实施,已有9个多月,现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将于2021年6月底完成,确保在“七、一”建党节对外开放。

象山书院 育才摇篮

象山镇位于大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它的独特文化,有鸡鸣三市之称。西与德阳市中江县、北与绵阳市三台县及遂宁市射洪和大英县相邻。在历史上,象山一直是3市4县交界重要物资集散地,商贸繁荣。象山的得名,同象山的历史息息相关,花鼓、火龙、望山川、高脚狮子……这些珍贵文物,象山人顺手可得,蕴藏着象山的古老与神奇。象山书院,早在清咸丰年间就建成,象山之名正源于此。

象山书院坐落在象山镇金象山半山腰,占地2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这在当时蓬溪县域(今大英县),可谓宏伟建筑。书院背靠环形山势,树木葱茏,花草飘香,风景宜人。据《象山书院碑记》记载:乡贤钟瑞廷有感于当地教育场地缺乏,“岂时地为之限与?抑肆习无所,无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与?”遂于清咸丰辛亥年初(1851)集资修建,立于金象山,坐东南而向西北,建筑布局风格为川西四合院。

于山林僻静之处的象山书院,虽历经风雨,漫无洗礼,依然屹立,但受沧桑浸湿,旧陋不堪。后来,几经修缮,砖瓦间略带了几缕现代气息,古香古色,遮掩院落,幽静雅致,是读书的天堂。象山书院是象山农校的前身,由北大毕业后回象山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谭卫根、杨蕴朴等人创建,主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百余年来,象山书院培育了大量人才,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育英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批东北流亡学生在象山书院学习。象山农校先由私立后改为公办,学制3年后更为5年一贯制。设在书院的象山农校,历时18年,共招生1534人,毕业877人,绝大多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

开国少将李汎山,1930年担任石板滩完全小学校长,与共产党员王玖章、吴亦(女,又名曾受眉),建立了大英县境域第一个中共石板滩地下党支部,李汎山任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那个时局动荡不安的年代,涌现出许多革命志士反抗军阀混战,积极投入地下党的工作。面对血与火的腥风血雨,李汎山等革命先辈们,不仅没被吓倒和屈服,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展开殊死搏斗,最终迎来曙光。

那是一个万赖俱寂的夜晚,秋雨连绵,寒风刺骨,李汎山领导的石板滩党支部在象山书院里,向学生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组建党的外围组织——学生会。李汎山在学生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吸收进步学生陈曦之、曹进中、黄世治和木工秦大山4人入党。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声音以雷霆之势,在象山及邻近四乡八里,迅速传遍开来。自然引起地方军阀们的不满,敌人进行血腥镇压。在阴云密布、黑色恐吓的关键时刻,1930年10月,党组织暴露,李汎山等人奉中共三台特委指示,暗地转移到南充中心县委从事地下工作。从此,石板滩党支部解散,但在象山播下了红色火种。

赤胆忠心 勇往直前

李汎山(原名吕凯、吕焕章,参加革命后又名李泛山),1910年3月出生于四川蓬溪文井一个农村家庭。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卒于1992年4月30日。

李汎山7岁时,开始在蓬溪文井吕家庵私塾读书,13岁在他大哥吕由义帮助下,去南充金宝乡七宝寺读高小,16岁毕业报考南充中学农蚕部蚕丝速成班学习养蚕制丝,18岁考入四川成都外国语专科学校读书时,由吴向阳、陈创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李汎山任中共四川南部县委宣传部长。

一人革命,红色家庭。为在南充的党组织找个联络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热血沸腾的李汎山顾不上这些,忙乱中拿了一个斗笠,踏着泥泞小道直奔大哥家,到达时已是深更半夜,有气无力地敲响大哥的门。大哥吕由义把门推开,一看像个水秧鸡的兄弟,顿时就懵了,你这是干嘛?“大哥,情况紧急,我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找你的。” 李汎山说。 “好兄弟,进屋吧。”吕由义说。两兄弟在茫茫的夜色中,无拘无束地长谈……

    “正义之举,感动天地,只有今生弟兄,一定帮助你度过难关。”吕由义说。雨过天晴,晨曦初露,李汎山大哥吕由义,把父亲吕光裕和五弟吕健及妻子王素芬接到南充,在西门外开了一个小饭店作掩护。吕健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从事机要交通工作,后在一次派送重要文件中被捕,1932年春被杀害于广安。此时饭店被迫停业,父亲及儿媳转移及时,幸免遭秧。1950年7月8日,吕健经中共中央西南局组织部追授为革命烈士。

1930年10月以后,李汎山到阆南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工农红军时期,他在红四方面军任职,从事后勤供给工作,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前,李汎山出任军需供给处长,到1935年至1937年1月期间,途中3次被俘3次脱险,顺利迈进八路军时期,仍然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一路走来,布满荆棘,拨开乌云,见到阳光。年轮滚滚,时光回眸。1945年进入解放战争,至1949年9月,李汎山从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至第二野战军供给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汎山先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南京军事学院后勤教授会主任、后勤学院教育长、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军政干部学校校长,获得过教学成果二等奖。1955年授予少将军街。

铭记历史 传承基因

历史是一面镜子,大英境域的象山书院,经历了厚重曲折的历史岁月、血与火的战争洗礼,革命进程中既有灿烂辉煌,也有踟蹰不前,留下许多历史瞬间,往事堪回首,记忆永长存。

在当时的逆境里,中共南方局地下党要团结一切力量,与民盟合作,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团结、民主、抗日”的政团,同仇敌忾。1935年,三台、蓬溪联立象山小学(象山书院)开始附设“普通农作科”,为农业职教之始。1938年,中共党员杨蕴朴、谭卫根、蒋瑞琪等人共同改“普通农作科”为私立象山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简称象山农校),由谭卫根任董事长兼教导主任,还编写象山农校校歌,以农为掩护,成为象山同民盟合作的秘密聚点,发展谭位中、李嘉仲、李伯达、王叙五、谭荣茂、冯心一、王子度、梁华璁等人为同盟会员,开展民盟活动。

1941年,尹体乾被选为蓬莱镇长,1949年12月4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北军区第六纵队司令员。随之建立了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设在象山乡初级中学书院内,各县武工队编为支队。1949年11月8日,象山乡小学(今象山中学)操场内,数百热血志士,热血涌动,荡气回肠,晴空万里,整装待发,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站在操场台下,中共川北工委在这里举行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成立大会,王子度任纵队司令员,梁华璁任政委,统一指挥三台、射洪、中江、遂宁、蓬溪5县游击队。司令部下设秘书政工处、财粮处和警卫队,下辖8个支队,统一番号,以五星红旗为队旗。建队时700余人枪,后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枪。由于大英地下党受到蓬溪旷继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影响,在境域内象山、蓬莱、回马等地开展武装斗争,取得胜利。2010年,四川省政府认定蓬溪县和大英县为革命老区。

大英县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结合红色文化传承,决定将象山书院作为党史教育基地进行打造,与蓬溪旷继勋纪念馆配套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象山书院有红色长廊300多米,陈列室10个,展陈的主旨是:扬红色文化,铸民族之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留下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孙子后代牢记先辈,镌刻丰碑,使红色文化光耀千秋。

象山书院党史教育基地建设,由大英县委组织部负总责,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牵头,抽调6名有党史和编写经验的同志,组成专班,深入挖掘、搜集、编纂陈列大纲,会同设计公司,进行专题讨论,现场修改,实地规划。以“尊重历史,图文并茂,直观易懂”为基调,条块分明,结构严谨。整个布展以遵循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重点展示象山书院开国少将李汎山在大英境内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石板滩党支部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和民盟合作秘密集聚点、川中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在地等发生的大事件,突出展陈大事件中涉及的李汎山、谭卫根、谭位中、王子度等主要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

时光再现,鉴古知今;穿越时空,光耀大地。象山书院红色文化党史教育陈列大纲,分为5大部分,20个小单元,有2万多文史资料,图片180余幅,实物100余件,展板80多块。县上编写专班组完成陈列大纲后,层层送审,几番修改陈列大纲稿,包括文字和图片,一并上报县委县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和象山中学领导讨论审核,再上报省市党史部门及专家审定通过,现正在抓紧布展实施。

文以记史 史以明理

纵观象山书院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基地展陈厅,一篇篇文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实物都是历史的再现和缩影,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寻着历史的足迹,追溯无数革命先驱的英雄气概,是他们成就了新中国的诞生。以象山书院红色种子为发源地,在大英生根发芽,迸发出无穷生机与活力。

历史岁月,宛如一首歌。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灿烂多彩。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曲动人的音符,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先辈光耀千秋,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奋斗百年路,开启新征程。我们更加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砥砺前行。红色精神,代代传承。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我们沿着党指引的星光大道,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钱基辉,中共党员,四川省大英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

蒋先平,中共党员,遂宁市作家协会、大英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四川省大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