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3-11-10 11:31:53

【庆祝建党百年】“全国战斗英雄”桑金秋在成都战役中‖陈学林

作者:陈学林(四川省蒲江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7 20:06:17 浏览次数: 【字体:

“全国战斗英雄”

桑金秋在成都战役中

陈学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有一支号称“四战之军”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这支部队里有一个被称为“四战英雄”的全国战斗英雄,这个英雄就是桑金秋。

桑金秋,河南濮阳人,1924年10月生,全国战斗英雄。1945年7月,抗日战争最后反攻中,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1946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会议的二野战斗英雄桑金秋

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的第二野战军转战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被成为“四战之军”。桑金秋曾立5次功,4次被选为一等战斗英雄。他因在1946年的黄土梁子阻击战、1947年的挺进大别山战斗、1948年的板桥阻击战、1949年的成都战役中,都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故被人称为“四战英雄”。1950年9月,他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成为著名的全国战斗英雄。

1949年的成都战役,是他在解放战争中参加的最后一战。

成都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大西南战役的收官之战,是人民解放军在大陆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最后决战。1949年11月1日,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大西南战役拉开序幕。二野主力部队在一野第18兵团、第7军及四野第13兵团协助下,从川东、川南、川北三面,迫进川西平原,完成对国民党军的大迂回、大包围。12月21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成都战役的命令。经围追堵截,二野3兵团、5兵团的10军、11军、12军、16军、18军与四野50军,完成对敌胡宗南部第1、3、27、69、36、57、90军计7个军之合围。战至27日下午2时,敌5兵团司令李文在蒲江西来率5万人投降,标志着成都战役结束,成都和平解放,四川解放。12月30日,二野第18兵团在成都举行入城式。

是役,消灭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基干队伍胡宗南集团30余万人,粉碎其企图逃向西昌盘踞川西侍机反攻的妄想。

1949年2月5日,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兵团、第4兵团、第5兵团。2月20日,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杨勇任第5兵团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兵团下辖第16军、第17军、第18军3个军。1949年,桑金秋参加成都战役时,任第16军46师138团3营副营长。

5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向全国进军的部署》,指出:“胡宗南全军正向四川撤退,并有向昆明撤退的消息,蒋介石、何应钦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庆、割据西南的梦,而欲消灭胡军及川、康诸敌,非从南面进军断其退路不可。”

1949年9月,桑金秋所在部队第16军由浙江江山、江西玉山和上饶等地出发,14日进至萍乡、醴陵集结。10月,部队继续西进,经株洲、湘潭、邵阳,进至湘西洪江、会同地区。11月1日,大西南战役拉开序幕,人民解放军在北起湖北巴东、南至贵州天柱间宽约千里的地域内,发起强大攻势。战役从11月1日起至12月27日结束,其间主要历经川黔战役、成都战役。

按照兵团部署,11月3日,第16军由洪江、黔阳地区出发,向湘黔边之敌进击。黔境内蒋军第19兵团和位于湘鄂西地区的宋希濂集团猝不及防,慌忙西撤,第16军乘势入黔向溃逃之敌进击。4日攻占天柱,6日占领三穗,7日攻克镇远,8日抵黔东要隘——镇雄关,9日进占施秉,10日占领黄平,11日渡过重安江占领炉山镇、施洞口,12日解放贵定县城,13日解放龙里,14日占领贵阳,15日解放清镇、贵筑。该军入黔作战13天,日克一城,共解放县城10座、重镇10个,并解放省会贵阳市。由此,该军胜利地完成打开大迂回通路、分割胡宗南集团与南面广西境内之白崇禧集团联系之任务。

第16军之第46师为全军先头部队,第138团则为该师之前卫,而该团之前卫就是桑金秋所在之3营。此次作战中,桑金秋率一个尖刀连为部队开路,一路高歌猛进,锐不可铛,堪称全军之前锋。他们奇袭镇雄关天险鹅翅膀,突破黔东防线,抢占甘粑哨,截获敌军汽车,成为最先解放贵阳的人民解放军部队。

占领贵阳后,第5兵团杨勇司令员根据刘邓首长指示,以第16军为兵团前卫,向成都地区进军。第16军渡过鸭池河,经黔西、毕节、金银山、营盘山、叙永、泸州,日夜兼程西进。12月5日,到达江安、纳溪地区集结。6日,该军第46师137团和138团第3营于文昌宫歼敌第72军34师残部,俘敌师参谋长周白照等1500百余人。7日,进至南溪县地区。16日,强渡岷江,攻占乐山、峨眉、夹江。17日,抢占洪雅。19日,在金口河地区俘敌川湘鄂绥署中将主任宋希濂等3400余人。

1949年12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等关于全歼胡宗南部之部署致杜义德曾绍山肖永银尹生炳杨勇等电》指出,“该匪现均猬集成都周围,似图顽抗”,调整部署:其一为“杨潘应令十六军主力集结名山、丹棱、蒲江地区”。

12月20日,继第10军于19日解放蒲江县城、主力东进新津围堵胡宗南军后,第16军先头部队第46师经丹棱抵达蒲江县城。

此时,胡宗南集团逃往西昌的道路已被人民解放军截断,敌人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歼敌于成都平原的条件已经成熟。

12月21日,刘、邓发出命令:“胡宗南集团退路已断,必作最后挣扎,困兽犹斗,为使各军密切协同,决定杨勇、杜义德统一指挥第三、第五兵团共五个军,务歼胡宗南集团于成都地区。”同时,指示各兵团:“我军追击阶段已告结束,对当前之敌绝非一两个冲锋所能歼灭,严防轻敌乱碰。”“各军应就现地调整态势,掌握部队,恢复体力,调集火力,鼓励士气,瓦解敌军。”“今后的作战方式,仍用先打弱点和集中力量割开敌人,一点一点吃的战法。”“千万不可进行无准备、无把握的战斗。”

第16军军指于12月24日进驻蒲江县城,派出第46师137团前去中兴场、136团高桥场待敌,以138团驻县城为预备队。

据刘邓小平指示,成都战役指挥员杨勇、杜义德于12月25日对围歼胡宗南第5兵团作出部署:“十六军四十六师、四十七师进击蒲江以东北之敌,四十八师由大兴场开邛崃,配合十二军侧击敌人,十八军五十二师由眉山西北出寿安场,五十三师由眉山以东向简阳西南三岔前进,配合十一军堵击可能向简阳逃跑之敌,十军除留一个师住新津外,另两个师由新津南向西南尾击敌人,十二军扼守、巩固邛崃固驿镇之阵地,十一军移集简阳及以西地区,堵击可能由成都向简阳逃跑之敌,力求在运动中将敌全歼。”

1949年12月25日晨至黄昏,第16军46师第136团与突进至高桥场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由于当面之敌来势汹汹,军指令46师预备部队138团,跑步向北紧跟136团,击退国民党军。该日,136团、138团在高桥的簸箕塘、万寿寺和西来的石桥铺、卜凤寺、龙王沟等地经过一番血肉拼搏,才将敌击退,敌军遗弃尸体、伤兵、骡马、枪支、火炮、弹药等遍地。

时任第16军作战处处长的高涨《四千里的大迂回作战》(《回忆四川解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一文回忆,“四十六师为了迅速击退敌人,堵住逃敌,急令进至高桥之二梯队一三八团跑步北进,加入战斗。到黄昏将敌击退,一三六团攻占了敦厚场、两河口、李山碥地区,一三八团抢占了西崃场东北诸无名高地,与敌形成对峙。”(按:文中西崃场即西来场)

战至12月25日黄昏,桑金秋之团已抢占蒲江西来场东北诸无名高地,与冲锋之敌形成对峙。第16军军首长研究,认为敌已占领有利地形,而部队经一日激战也较为疲劳,且47师尚未赶到。故,决定暂停进攻,以便调整部署,组织炮兵火力,待主力到齐后,于次日拂晓发起总攻。

为夺回制高点,敌第五兵团司令李文调集敌人约万余人,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向138团控制的西来场东北侧无名高地发起轮番进攻,企图从该处打开一个缺口,夺路逃跑。138团以一个团的兵力,打退1万余敌军的反复冲锋,但敌人攻势仍未减退,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

陈浩良、王同乐、刘立勤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中的“西崃场战斗”一条,记载:25日,“第138团也进抵西崃场,向河梗、敦厚场搜索前进,晚6时在乾泥沟与敌17师展开激战,敌3次向第138团反扑,均被击退。”

据时任16军46师卫生处通信班长的王道法在《从淮海战役到挺进大西南——我在解放战争中经历的那些事》(《长春晚报》2018年6月4日第5版)一文中回忆:“138团指战员们英勇抗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尤其二连、九连阵地上,敌人采用人海战术,蜂拥而上,指战员们以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敌人利用地形步步接近阵地,二连、九连的勇士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打退。在数次反冲击中,战士们冲入阵地,以手榴弹、刺刀杀伤敌人,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为了守住阵地,与敌人反复争夺,多次同敌人展开白刃战、肉搏战。山坡上一片喊杀声,刺刀的碰撞声震撼着山谷。敌人虽然死伤惨重,但突围的攻势仍未减弱。”

高涨、祝庭勋、王鹏恩、罗昌焜、罗正中《五千里大迂回·围歼胡宗南集团》(姜思毅主编《刘邓大军史话》,解放军出版社,2002)一文,记载:25日“入夜,敌集中万余兵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第138团控制的西崃场东北的无名高地进攻,企图夺路突围。该团指战员英勇战斗,打退了敌多次猛攻,第2、9连几次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但敌之攻势仍未减弱”。

为减轻阵地压力,138团团长于秀卿与政委马希圣商量说:“敌人兵力多,火力也猛,单从正面硬顶不是好办法,是不是趁夜暗派一支小分队插到敌人纵深去搅他一下子,刹一刹敌人进攻的势头?”马希圣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无论什么事,不考虑周到他是不会表态的。经反复推敲后,他觉得团长的建议有道理,不紧不慢地说:“这是个好主意,我看就让3营副营长桑金秋带7连去吧。他是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打仗不仅勇敢而且机智。”

桑金秋临危受命,他在成都战役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场战斗就此隆重上演。战斗中,他的化妆、穿插、俘虏、获令、袭阵、吹号、打弹、逼降等一连串机智勇敢的军事行动,令敌人眼花缭乱、惊恐万状,不得不停止其正面进攻,为次日的全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昆明军区政治部编纂的《解放军英雄传》(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中,立有“桑金秋”传,其中以“插在敌人的心脏”为一目,完整记述他在成都战役的传奇故事:

“贵阳、重庆相继解放以后,胡宗南残匪企图向西康、云南逃窜。为了把敌人消灭在四川,桑金秋所在部队参加了成都会战。又是一天的强行军,全团于晚上七点多钟来到成都附近一个叫西来场的地方,准备宿营。桑金秋此时已是三营副营长。作为前卫营,他和团首长走在最前边。突然,左邻部队的一个侦察班赶来了,他们向团长于秀清报告:敌人一个营正在东北二十里外的一个山上构筑工事。于团长个子不高,是一位精干而充满自信的指挥员。听完情况后他通知全团:炊事员留下做饭,部队放下背包,跑步前进去消灭敌人,然后回来吃晚饭。

三营跑步前进,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敌人占领的山头下。八连、九连作为第一梯队,很快从正面和敌人打起来了。指战员们求胜心切,很快冲上去与敌人展开了肉搏,山坡上一片喊杀声。可是,两个连队攻了几次,都未能突破敌人的防御,只好暂时退下来。这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山上的敌人为了不让我军攻上去,也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在防御阵地前面点起了火,山坡上出现了一条通红的看不到头尾的火龙。

桑金秋带领七连作为预备队,在一个洼地里隐蔽待命,看到从正面没能攻上去,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团政委马希圣来了,他对桑金秋说:‘咱们要想点别的办法,你带七连从左边偷偷插进去,看情况再往右插,配合一梯队两面夹击,把敌人打烂!’说着,团政委作了一个有力的手势。

有了战斗任务,桑金秋很兴奋,但他又深感任务的艰巨。确实,情况不明,地理环境不熟,穿插到敌人心窝里是很危险的,稍一出差,就容易四面受敌,被人家吃掉。但桑金秋又一想,七连是个能打善战的夜老虎连,打过长江以后,他来到三营当副营长,亲眼看到七连、八连英勇的战斗作风。平时这两个连队关系很好,可一打起仗来,谁也不服谁,很有股子英雄主义劲头。有这样的连队,什么样的艰巨任务拿不下来!再说,这些敌人已是惊弓之鸟,平时就怕夜战。只要行动隐蔽,指挥果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一定能完成任务。在洼地里,桑金秋简单地向七连作了战斗动员,宣布了插进去后,不能咳嗽,不能发生一点声响的作战纪律。全连指战员情绪激昂,纷纷表示了战斗决心。大家反复整理,检查了身上的水壶、干粮、铁锹,直到没有一点声响为止。有的战士为了不咳嗽,用毛巾把嘴捂上。

晚九点多钟,他们顺着两座山之间的山谷,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去了。走到一条溪流旁边时,他们发现左右山上都有敌人,一路上,耳边不断传来敌人说话和东西撞击发出的声响。敌人也听到了溪边的脚步声,可能以为是自己的队伍在调动,竟乖乖地让七连从他们的眼皮底下走过去了。

插进去大约有五里多路,听不到敌人说话的声音了。他们开始往右插。可刚走到一个小山包上,就和敌人的哨兵相遇了。桑金秋没有理会,径直往前走去。敌哨兵问:‘口令!’桑金秋说:‘喊什么!自己人。’这话刚说完,几个战士不用指挥就猛扑上去,把敌哨兵摁倒在地上。一审问,原来这是个后勤运输队,再一看,山梁上全站着些骡子。哨兵交待,正南的大山下边,有敌人的战斗分队。

桑金秋搞清了敌人当晚的口令,让这个哨兵带路,向南进发了。为节省时间,他在路上边走边向排以上干部交代了遇到敌人后的战斗部署。当七连来到一座黑呼呼的大山下时,果然在稻田地里发现了黑压压一片敌人,七连马上成后三角战斗队形,迅速扑了上去。这些敌人东倒西歪地在稻田地里打瞌睡,没想到神兵天降,敌人只打了几枪,近三百敌人都迷迷糊糊当了俘虏。

七连当时有一百二十多人。他们把这群敌人押到附近一个四合院大屋子里。桑金秋问:‘谁是当官的,站起来!’一个戴大沿帽的敌人颤抖着站了起来。桑金秋把他带到屋外。这个军官交代,他们是敌九十二师青年营,本人是营长。附近的村子叫马福庙,这一带四周山上全有敌人。青年营另外的三百多人,正在南边山上的防御阵地里。

这时已是夜里十二点多钟。七连俘虏了六百多人,连队走不了了,只好坚守山头。桑金秋发现山头的东北角是敌人的一个炮兵阵地,正配合前边山上的敌人,不断往我进攻的部队打炮。他意识到,不敲掉这个敌炮阵地,八连、九连的进攻不仅不能奏效,还要造成人员伤亡。于是,他集中了阵地上所有的机枪,一齐向敌炮阵地猛烈射击。不一会儿,敌人的炮阵地就‘哑巴’了。消灭了阵地附近的残敌,连队在山头就地休息。为了同团里联络,也为了迷惑敌人。桑金秋让小司号员张锁仁在山上吹号。小张一会儿吹冲锋号,一会儿吹联络号,一会儿吹调号。搞得四周的敌人莫名其妙,竟没有敢来打他们的。战士们白天行军五六十公里,晚上又打了半夜的仗,人人又冷又饿又疲劳。可此刻,捉了六百多俘虏,人人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听着号音,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我们插到敌人心脏捅他的心窝子,国民党还在四周保护我们哩!’有的逗小张:‘骑兵的屁股,号兵的嘴,小张吹号把嘴都吹歪了,赶明儿个给小张记一功。’闹得司号员哭笑不得。就在这时,从正面进攻的八连九连在团参谋长的带领下终于打了进来,全营胜利地汇合了。

桑金秋带七连继续向敌纵深攻击。孙副指导员带一个班顺原路往西来场押送俘虏。有趣的是一些被打散了的敌人,看俘虏队伍浩浩荡荡,觉得这里安全,竟偷偷钻到俘虏队伍里跟着走起来,直到天亮到了俘虏营,他们才知道自己不明不白地当了俘虏。

马福庙战斗之后,桑金秋又多次带部队追击残敌。有一次,敌我在一片开阔的稻田地里打了起来。狡猾的敌人打了一阵之后,打出了白旗,提出要解放军的长官到他们那边去谈判。桑金秋和营长许春孝等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桑金秋组织好火力,做好打的准备;由许春孝带通信员到敌人那边去谈判。许春孝去了以后半天没有回来,桑金秋估计敌人可能想耍花招。为了逼迫敌人投降,他安排好火力,一个人气冲冲奔到敌人那边去了。他不耐烦地冲着许春孝说:‘我们这么多人,和他们有什么可谈的!算了,算了,回去打!’说完,气冲冲地扭头就走。敌人在我大智大勇的指挥员前面,终于全部投降了。”

战斗英雄桑金秋

成都军区编著的《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会战成都”一章之“全歼李文兵团”一节记载:桑金秋率领7连在夜色掩护下,“俘国民党军九十二师青年营”。他“令全连化装成国民党军,以换班为名俘国民党军两个连,并将其阵地占领”,“从占领的两个阵地上,以火力向国民党军炮兵阵地射击”,“不断变换位置打信号弹、吹军号迷惑国民党军”。全连“一直坚持到次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总攻”。

陈宇《蓉城春晓 解放成都纪实》(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记载,25日午夜桑金秋率领7连,“从阵地左面黄坝子附近一块洼地里”“顺山沟插入敌后袭击敌人,打乱敌人的后方”。他们“攻占郭石桥附近的两个山头,活捉国民党军第九十二师青年营营长等300人,又将敌两个连俘虏,交由孙副指导员带队押送回西崃场”“途中又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敌人‘主动’加入到俘虏队伍,到西崃场时,一清点俘虏数量竟然多达700余人”。随后,桑副营长“组织火力猛然袭击敌炮兵阵地”,“不断变换方位打信号弹,司号员张锁仁轮番吹着冲锋号、联络号和调号”。该地区,离李文兵团司令部仅3公里远,“李文等国民党军将领误以为解放军主力已攻入其纵深”,“不得不下令停止在干溪沟方向的进攻”。

桑金秋在成都战役中的优秀战斗事迹,在广大指战员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多年过去,他们在回忆录中,还不时提及,如数家珍。

时任第5兵团参谋长潘焱在《十五个春秋》(红旗出版社,1996年)中回忆说:“日幕降临,马希圣政委令战斗英雄、三营副营长桑金秋率七连插到敌人里面利用夜暗,以敌人烤火间隙渗透进去,捕获哨兵,问得口令,边插边打,一直打到敌之炮兵阵地,又到处吹号,搅得敌人惊恐不安,李文大惊失色。”

高涨等回忆说:“他们顺左翼山沟间隙地插入敌阵地5公里,以迅速突然的行动,攻占两个山头,歼敌1个营另两个连,俘虏600余人,接着又组织火力袭击敌人炮兵阵地,迫其停止轰击。为了扰乱敌人,桑金秋让司号员吹号,打信号弹,一下子把敌人搞懵了。误以为共军大部队来了,惊恐万状,不得不停止进攻。”

时至26日,经调整部署、调集兵力,人民解放军已将李文兵团之7个军分割包围在新津、大邑、邛崃、蒲江菱形地带的高山铺、西来场、蚂蚁山周围20公里的地区内。该日拂晓,解放军各路大军发起全线攻击。16军全体参战指战员,在“打好大陆最后一仗”的口号下,个个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向西来场地区的国民党军纵深猛插。在主攻方向上,第46师集中数十门火炮,向敌阵地猛烈轰击。138团奉令向马福庙西侧龚店子之敌发起攻击。战至中午,敌人的抵抗基本停止,第16军全军展开抓俘虏行动。第46师师部设立在西来小镇外的一古庙,该寺成为指挥战场的司令部、收缴武器的汇聚地、战俘收容的中转站。全师部队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在方圆15公里的川西原野里捕捉俘虏。到处是“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声和“我们投降”“长官饶命”的哀求声。其中,第138团3营8连和机炮连的12名炊事员赤手空拳,缴获小炮4门、机枪4挺、步枪300余支。李文兵团辎重营营长周国良,十分懊悔地说:“真丢人,鄙人在国军受过正规训练。抗战抗了8年,日本人也没有把我怎么的,没想到最后竟败在解放军的伙夫手下!”至下午3时,战斗全部结束,第46师当面之敌全部被歼。共毙伤第1军参谋长陈守仁、第27军军长李正光等2765人,俘敌第24师师长吴方正等8981人。该日夜,已陷入绝境的李文派参谋长袁致中、第1军参谋长乔治到邛崃第12军驻地乞降,准备与解放军谈判。同时,派黄参谋等4人,由徐国安带路到西来场向第16军46师138团团部送乞降信。

战至27日下午,第16军与12军在西来场徐楼子李文司令部胜利会师,敌第5兵团司令李文不得不带二十几个将领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成都战役胜利结束。第16军官兵们望着被他们亲手抓来的1.9万余名俘虏和缴获的成堆武器弹药,抑制不住心头喜悦,放声高呼:“我们胜利了!大西南解放了!”

第16军在总结经验时,以桑金秋带队的这次战斗为经典战例,特别指出“西崃场东北高地阻敌突围时,在敌攻势甚猛的情况下,我一个连夜间从敌翼侧之间隙插入,歼敌一个营及两个连,迫使敌炮兵停止射击,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对挫败敌之突围企图起了重要作用”。

第16军“勇士剧社”画家谷文达根据桑金秋的故事,创作连环画《机智勇敢的桑金秋》,被收入《人民战士图画》丛书。著名画家王式廓还专门为他创作《二野战斗英雄桑金秋》素描画像。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名,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工作模范代表307名,民兵英雄代表43名。桑金秋作为西南军区暨第二野战军的战斗英雄代表之一,光荣地参加此次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1950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载胡征的《机智勇敢的桑金秋》一文,报道他的英雄事迹。文章说:“成都战役时,桑金秋已升任副营长。他亲自带领一个连,神奇地冲进敌人四个军的中心地,迅速消灭了一个营之后,在敌人阵地上打乱敌人部署,使敌人惊慌动摇,并把敌人的炮火吸引到自己周围,让我们的主力顺利地全部消灭了敌人四个军。被荣称为‘四战之军’的刘邓大军中,和其他的兄弟部队一样,培养出了千千万万出色的英雄。桑金秋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

桑金秋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非常谦虚地说:“一个好的战斗员,只要把勇敢与灵活结合好,就能保己杀敌。一个好的指挥员,只要决心与细致结合好,就能打胜仗。”他体会最深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有了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力量,就能得到胜利。”他说:“今天自己的这些荣誉,都是党和群众的功绩。”

1981年,桑金秋从第16军副参谋长职务上离休。

桑金秋(王式廓绘于1950年)

英雄虽已迟暮,却仍然壮心不已,风采依旧。1999年9月21日,他给张家口市建国路小学全体少先队队员们的一封信中,鼓励孩子们要做勇士,要有勇气和勇敢的精神,不怕任何困难。他说:“希望你们遇到困难不低头。这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子弹怕勇士、病魔怕强人的勇气,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学林(四川省蒲江县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