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蒋含宇夫妇:“中国第一幸运伉俪”的幸福人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29 14:29:29 浏览次数: 【字体:

蒋含宇夫妇

“中国第一幸运伉俪”的幸福人生

蒋含宇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韶山时与韶山少先队员合影,照片前排紧挨毛主席左边和右边的少先队员分别是蒋含宇和彭淑清。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韶山与韶山少先队员合影留念,前排主席左右为彭淑清、蒋含宇(侯波 摄)

他和她,是曾给毛主席戴红领巾、献鲜花的“金童玉女”;

他和她,曾依偎在开怀畅笑的毛主席身边,被一帧照片定格;

他和她,被人羡慕地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题的诗。

50年前,这张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又被收进小学课本。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这张照片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毛主席开怀畅笑的形象,那似乎冲破画面的笑声,为千万人所熟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照片中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两个孩子,一左一右,一男一女,在时隔12年后结为连理,相伴走过幸福一生。

一张照片,定格经典“笑声”

男孩叫蒋含宇,女孩叫彭淑清,当年他们都是韶山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的小村里。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重访故居。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和大队委员的蒋含宇和彭淑清被老师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俩有位非常重要的首长要来学校视察,学校决定由他俩给首长戴红领巾和献花。

虽然不知道来的是哪位首长,但蒋含宇和彭淑清从老师的表情猜到,这肯定是一位让人敬重的首长。

蒋含宇特地准备了一条绸制的红领巾,反复练习如何反手给人戴上。彭淑清四处寻找哪里的花开得最美,她要将最新鲜的花献给首长。

次日上午,毛主席从他的旧居向韶山学校方向走来了。全校师生夹道欢迎。彭淑清飞奔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月季红等扎成两捧花束。

当毛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鸟儿飞跑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之情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最幸福的任务――给毛主席戴红领巾,是蒋含宇完成的。这条红领巾本是系在他的脖子上,由于献给了毛主席,所以照片上的他没戴红领巾。

主席问:“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

蒋含宇答:“真的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幽默地说:“那我就把红领巾戴到北京去,你们看,我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

众人笑了!

就在这一瞬间,著名摄影家侯波按下快门,拍下了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这张照片,将毛主席和孩子们的笑声定格,也将蒋含宇和彭淑清14岁的幸福定格。这幸福还将越出照片,绵延在往后的岁月中,为他俩的人生镀上一层暖心的金色。

照片为媒,有情人永结同心

这一对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留在”主席的“身边”。

后来韶山学校停办高中,蒋含宇和彭淑清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送到湘潭市一中。蒋含宇的热心、认真,彭淑清看在眼里;彭淑清的上进、优秀,蒋含宇也看在眼里。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进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两只从韶山冲飞出的鸟儿,又一同展翅飞进了北京。

老乡的身份、照片的情缘,让两颗在异乡奋斗的心越靠越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人相恋了。

1968年,5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蒋含宇、彭淑清均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双双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凌源县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一名石油战线的科技新兵。

两人的工作地相距200多公里,只能靠鸿雁传情。两人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两年多的时间才见了3次面。

相恋4年后,两人决定把恋情公开,并准备结婚。大喜的日子订在1971年1月。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利用一个军人家属探亲的空档,借这位军人的家暂作新房。彭淑清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一双新棉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个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

新婚日,单位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散了一圈,朴素清简中,彭淑清成了蒋含宇的新娘。

1971年,蒋含宇、彭淑清结婚照

艰难岁月,不给主席“抹黑”

20世纪70年代初,江汉油田会战。1970年5月,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不顾自己怀有几个月身孕,毅然报名。1971年9月,她来到当时的会战指挥部16团(荆门炼油厂前身)。

荆门炼油厂的职工,一大批是部队复员战士,彭淑清是作为技术骨干调去的。厂处在初建阶段,周围一片荒野,没有厂房、宿舍、道路,甚至连买米买菜都要翻山到三四里外去买。

由于路上奔波,彭淑清的儿子早产了。孩子刚满40天,彭淑清就抱着他,提个小木箱,带着母亲赶往工地报到。夫妻俩又过起牛郎织女的生活。

丈夫不在身边的日子,彭淑清拖老带小,靠着韧劲硬撑下来。有几次,雪花飘飞,芦席棚被寒风吹得开了“天窗”,她和母亲自己动手修房子。这段极为艰苦的日子,彭淑清从没向蒋含宇诉过苦说过累。她与蒋含宇早已相约,决不能辜负主席的厚望。在他们心里,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直到第二年4月,蒋含宇才从辽宁调到荆门。

那是一段最艰苦的日子。为尽快出油,尽快将厂建设起来投入生产,工人们发扬“铁人”精神一心扑在岗位上。1976年,才两岁的女儿因麻疹注射链霉素,致耳朵听神经减退。厂里医疗条件差,他们又没时间带女儿外出就医,女儿的听力慢慢减退,再无法恢复。这成了蒋含宇、彭淑清心头一抹痛。

那个年代,“小家服从大家”是人们遵从的原则,蒋含宇、彭淑清为事业忙碌着,心甘情愿。后来江西老区九江要建炼油厂(今日的九江石化总厂),他们又服从需要来到了九江。

心存荣誉,享受平凡幸福

有着在毛主席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他们像身边的人们一样安然度日,尽心工作。

毛主席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蒋含宇和彭淑清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张照片铺天盖地覆盖了全国,人们才知道,这对“金童玉女”原来就在他们身边。

最先找到他们夫妇进行采访的,是湖北电视台。这之后,陆续来采访的媒体就多了,写信给他们的人也多了。每一封来信,蒋含宇都会认真回复,他觉得将自己与无数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毛主席的那一份共同的敬仰。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敲响了摄影家侯波家的门。“都长这么大了!”侯波把他让进屋,看着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临走,侯波拿出丝巾、被面及50年代她和丈夫徐肖冰与毛主席的合影,作为捎给彭淑清和他们家人的礼物。

这些年,无论蒋含宇和彭淑清走到哪里,总有那张珍贵的照片陪伴着。

蒋含宇和彭淑清打心眼里尊重和怀念毛主席,觉得自己的姻缘与这位伟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人都是普通人,生活中也有矛盾,但他们总能相互礼让、包容。

蒋含宇先后在九江石化总厂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1992年调任江西石化总厂党委任宣传部部长,几年后当选为总厂党委委员并兼任组织部长。2000年,他被调到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任职。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部一名高工,多年来她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

两人育有一儿一女,也传承了他们认真进取的心性。一家人被厂里和上级部门评为“五好家庭”“特色文化家庭”。

感恩主席,总有思念在心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经常有人给蒋含宇夫妇写信、寄东西,夫妇俩总是将收到的信、物品珍藏起来。20年前,蒋含宇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毛主席的纪念物品,他到旧书店、文物市场去淘字画、书籍、画册,花费数十万元收集了20000多件(册)藏品,其中有第一套《毛泽东选集》、1917年毛主席以笔名发表的第一个单篇作品、关于毛主席的第一部传记,还有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李讷、儿媳邵华、孙儿毛新宇给他们的题字题词,38个国家和地区的毛主席题材邮票,等等。他们在南昌、长沙、韶山、福州、上海举办了7次藏品展,免费向参观者开放,义务宣传毛主席的生平、事迹、思想。

退休后的蒋含宇和彭淑清,集藏品、写楹联、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日子被充填得很满,很丰实。夫妇俩还参与了救助四川地震灾区少年儿童的“献爱心包裹”行动,并多年参与了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少先队辅导员杂志社发起的“红领巾积分行动”,为韶山学校集资筹建一幢“红领巾积分楼”。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到一些学校,或回到韶山学校,作为校外辅导员与孩子们交心谈心。

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多年来致力于红色收藏,曾举办红色收藏展

蒋含宇和彭淑清的良缘,被人称羡。摄影家吕厚民送他们一幅条幅,题为:“幸福时刻,结成良缘”;重庆楹联书法家杨昌永称他们为:“春秋数度,蒋彭喜结连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第一对幸运伉俪”。

幸运是命运的赐予,幸福却靠自己营造。这对伉俪,不仅幸运,也享有幸福,直到今天。

在他们心里,一直有笑声在回荡。

那笑声传自1959年6月阳光明媚的一天,带着纯金的色泽,照亮了他们此后的岁月……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蒋含宇(1945年2月生,湖南湘潭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国石化九江石化总厂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江西石油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系中国石化政研会理事,江西省教育经济研究会理事,江西省法制新闻宣传协会常务理事,九江市职工政研会和对外宣传协会常务理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