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存在两年八个月的《川西日报》‖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3 14:16:09 浏览次数: 【字体:

存在两年八个月的

《川西日报》

刘祯贵

行走旧书摊过程中,所淘旧书不时会夹带购书票据。随着购书票据的增加,便将此作为专题收藏,范围扩大到报刊的各类票据。从各类早期报刊票据中,可追溯报刊的沿革与历史。

近日闲暇时间翻阅所淘报刊票据时,发现有三份涉及《川西日报》《四川日报》的票据,票据时间为1952年12月,票据名称为《川西日报广告费收据》《川西日报社发票》《川西日报社副业收据》。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发票名称虽然提及的是“川西日报”,但发票上所盖印章,既有“川西日报”,还有“四川日报”,由此促使自己思索《川西日报》《四川日报》二者之间的关系。

据所藏《成都市志·报业志》记载,《川西日报》创刊于1950年元旦,以原《晋绥日报》干部为骨干,接管《中央日报》《新新新闻》等的设备、物资而创办,并作为中共川西区党委机关报,报纸大小为对开4版。

时任川西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杜心源兼川西日报社社长,杨效农担任川西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川西日报》编辑部最初设在成都市南沟头巷,后迁华兴街。《川西日报》于1952年8月31日终刊,并入《四川日报》。《川西日报》创刊初期的发行量,每日约21300份,终刊时增至45000份。

《川西日报》创刊初期,坚持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不断加强对成都这个新解放区的宣传。例如,为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川西日报》于1950年5月至9月,曾连续5个月发表41篇农民控诉、揭露地主罪行的报道,同时将“农民的苦难与愿望”专栏连续办了2个多月,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土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外,《川西日报》注意抓住当时各方位的典型事迹,并就此进行深入宣传。比如,《川西日报》对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宣传,持续时间长达3个多月,全方位弘扬了正能量。

创办之初,《川西日报》有来自各方的职工400多名。报社职工不避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奋力完成采编、印刷等各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纸张紧缺、纸价上涨这一局面,报社自建纸厂,确保报纸的顺利出刊。油墨缺乏时,报社又建起油墨生产组。到1952年四川合省时,《川西日报》已拥有轮转机两台,对开平版机14台,平版胶印机1台,为后来《四川日报》的创办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952年,党中央决定,撤销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川南人民行政公署、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川北人民行政公署个建制,合并建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因四川合省,《川西日报》于1952年8月31日终刊,并入《四川日报》。是年夏天,曾任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川西行政公署主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李井泉借赴京开会之机,请毛泽东主席为《四川日报》题写报头。

《四川日报》于1952年9月1日正式创刊,并作为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社址位于红星中路12号。

创办于1952年的《四川日报》,目前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报刊,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祯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