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西进北上抗日路 热血喷洒剑门关‖伏洪彪

作者:伏洪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6 15:51:31 浏览次数: 【字体:

西进北上抗日路 热血喷洒剑门关

伏洪彪

深入学习红军血战剑门关的战斗史实,全面掌握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深刻理解红军在剑阁铸就的宝贵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

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图片来源:剑阁县人民政府网)

剑阁境内的红军从哪里来?

剑阁境内的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并称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是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全军共有6个师,总指挥徐向前。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3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留下红74师、75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25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10师、11师、12师、73师等4个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转战西进,12月经陕南到达川北,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攻占了广元、苍溪等7个县,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作战,1933年6月解放旺苍全境。1933年月6,中共川陕省委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红四方面军军事工作会议(史称木门会议)先后召开。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将所辖4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4军、红9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31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这样,红四方面军就扩编成为4个军、11个师、29个团,计5万余人。张国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任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1933年11月,四川军阀刘湘率20万人,分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9月下旬,胜利结束反围攻作战,共毙伤国民党川军6万余人,俘2万余人。

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40多个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于旺苍。此前,红四方面军大大小小的后勤机关、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都已经从通江和巴中搬迁到旺苍老城,成了川陕苏区后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航拍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陈地长 摄,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

红军为什么要打剑门关?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攻打剑门关?是服从使命与革命现实的必然。

红四方面军的使命是什么?现实又是什么?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到:“从1935年1月中央来电,令红四方面军全力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之日起,我们就把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变成这一时期全军的战略行动方针”。这里面提到了红四方面军的两个战略任务:一是策应中央红军从泸州上游渡江北上,所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西进”意图明显;二是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巩固甚至壮大川陕苏区的“北上”用意也很明确。

“西进”是使命,“北上”是现实。“西进”策应中央红军毋容置疑,红四方面军多位将领的回忆录里都有记载,大都表述为部队从干部到战士为能与中央红军会师都欢欣鼓舞。而“北上”却没明确表述,研究者认为这是会师前巩固川陕苏区的现实需要。理由是:先前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成功粉碎的“三路围攻”与“六路围攻”,这都是与四川军阀的战斗,敌人两次未得逞之后,蒋介石正调遣中央军对川陕苏区进行“围剿”,川陕苏区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前,有巩固自己的现实需要。

苏区与游击区对于红色政权的巩固难度是不一样的。苏区往往与自然山水形成的地理地形相关,鄂豫皖苏区在大别山腹地,川陕苏区在大巴山里。剑门关形似川陕苏区南边的“城墙”;嘉陵江是这个红色政权的“护城河”,川陕苏区才得以巩固。换言之:建立之时,苏区要依靠诸如大别山、大巴山、嘉陵江、剑门关这些天然地理屏障来保护政权。但撤离时,也会被这些屏障所困,就需要突破这些锁钥。

川陕苏区后期机要重部迁至旺苍,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大部队云集剑门关以南。无论西进还是北上,剑门关这个“要塞”都必须打开。于文德(作者情况不详)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说:“剑门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之说。红四方面军要西进北上,赤化全川,拓展川陕苏区,会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攻占剑门关。”

事实如此,剑门关战斗结束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干部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在“节孝祠”(现普安学街,剑阁中学后门)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史称“剑阁会议”)。会议讨论确定了部队的行动方向:红四方面军整个部队仍向西、向北发展。由徐向前、李先念同志率北路部队,攻占平武、青川,尔后拿下天水(甘肃),准备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主要作战对象是胡宗南。已进入剑阁、苍溪、南部、阆中一线的部队为西路,继续西进,攻占梓潼、江油、中坝、北川,而后进入茂县迎接一方面军(1935年5月15日进驻茂县)。这也就是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的路线。

会后,余洪远带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妇女独立一二团,政府警卫团、以及部队干部等近1万人,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傅钟一道赶往中坝(今江油市中坝街道)。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方向按照会议决定,开展了川甘边的战斗和中坝战役。

为汇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1935年4月29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分三路撤离剑阁:一路经秀钟大路河西进江油,一路经武连去梓潼,一路经金仙、王河、元山进入梓潼。根据当地人回忆,这几条路上,几万红军陆续过了一个月之久。

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红军攻克剑门关的军事部署

剑门关,壁立千仞,倚天如剑,黄鹤不飞,猿猴难渡,自古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绝壁中间仅有一条只可并行两人的狭窄古道,关口上又修有坚固的城楼,楼门一关,根本过不了;南面则是斜坡,一斜到底,山头呈阶梯形。比较起来,由南往北打要容易一些。

血战剑门关的主攻营,二营长陈康在《攻克天险剑门关》一文中回忆:我看完整个地形,顿时觉得心头开朗:徐总决定从剑门关南面渡江,由南向北攻关的决策,使我军避开了雄关,调动守关敌人由原来的面向北防御,变为面向南防御,雄关不但起不到阻挡我军的天然屏障的作用,而且挡住了敌人的退路,变为埋葬敌人的坟墓。所以,红军攻打剑门关主力部队在强渡嘉陵江后,是从剑阁的南边石城进入我县的。从南面直逼剑门关之前,在剑阁东南部的鹤龄场附近瓦璇垭端掉了国军二十九军杨选福旅,史称“火烧寺战斗”。

1935年3月28日夜,前线指挥部发出了“急袭渡江”的命令。号弹惊空,千舟竞发。当晚,红30军首先突破苍溪的塔子山嘉陵江防线。紧接着,大队红军相继从苍溪的临江寺、石锣锅、鸳溪口,阆中的涧溪口,广元的虎跳、红岩子、玉罗坝,剑阁的张王庙等11个渡口突破嘉陵江防线,进入剑阁。

1935年3月29日,红30军主力部队和红31军一部,会攻火烧寺(今鹤龄镇附近)。经过侦查研究,红军兵分三路出击。

早晨8时左右,第一路迅速登上马鞍山南门,经火力试探,寨内毫无反应,于是冲入寨门,只见门窗锅灶俱毁,满目狼藉,北门大开,乃知敌军惧怕,早已弃门而逃。

10时许,从马鞍山凭高眺望,第三路军已达目的地,遂鸣枪为号,三路军直扑作战关键点——火烧寺的天然门户瓦石垭。战斗一开始,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装备精良、工事坚固,向红军发起猛攻。红军佯攻部队进退倏忽,将敌军引出打进,打进引出,如此反复四五次,多方折腾。敌军人心涣散,士气不振,所谓“金汤之守”旋将不保。守将杨选福气急败坏,亲临火线,不顾儒将风范,挥枪大骂:“抵住抵住!谁给老子后退一步,老子枪毙谁!”然而叫骂声未断,飞弹击中其右臂,只好抱头鼠窜,仓皇而逃。

11时许,我二路军顺利完成包抄任务,绕至火烧寺背后,截断其援退之路,随着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二路军迅速发起冲锋,杀声震天。敌军腹背受敌,晕头转向,乱作一团,红军炮火猛烈轰击,敌人伤亡惨重,敌军主力大部被歼。余敌舍身跳崖,断股折臂,比比皆是,呼爹喊娘之声不绝于耳。

下午4时许,战斗结束。除约两个连的兵力漏网逃窜外,总计歼敌200余人,俘敌4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渡江后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为红军西进北上占领剑阁县城、攻克剑门关扫清了障碍。

左翼红9军一部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攻占南部县城;中路红30军及红9军另一部攻占剑阁后,以第89师控制县城,第88师向东北疾进;右翼红31军击溃刘汉雄部后,迅速向剑门关推进。

剑门关的敌我布防及博弈

血战剑门关的主攻营二营长陈康在《攻克天险剑门关》一文中回忆:“敌人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拨的:以剑门关为中心来看嘉陵江,北面江宽,水流也显得缓和平稳,在枯水季节,有些地段,可用就便器材渡过;南面水深流急,长年浪涛汹涌,非船不能渡。他们料定,红军没有渡江船只,第一次偷渡又遭失利,川军又加强了防御工事,红军不可能再从南渡江北向攻关了。同时,敌人又来了个‘将计就计’,把沿江大小船只全部没收或毁坏,逼着我军从北面渡江。这样,川军就组织面向北防御,把住剑门关,胡宗南部队又与剑门关北七十里外的广元线面向南设防,置我军在剑阁与广元的狭小地带,然后实施两面夹击,妄图置我军于死地。”

在剑门关组织面向北防御的是川军邓锡侯。他令其宪兵司令刁文俊亲自率领四个团防守。一个团压剑门关东侧沙坝河至红岩寺一线、远可钳制我军根据地,近可作关口守兵之后盾;一个团压关南二十里外的汉阳铺一线,像个侧身横立的大汉,向北可防我军破关南进,向南威慑我军渡江北攻;“精锐”嫡系杨倬云团,驻扎关上,负“把门将军”之重任;另一个团作为预备队,但有告急,随时增援,敌人按着他的如意算盘,雄关之上摆下重兵,凿筑大量明碉暗堡,又用十匹骡子驮来四万银圆,以作战赏,鼓励官兵,消灭我军于雄关之下。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树声,由王树声同志全盘指挥。王树声仔细察看地形后定下避开正面、打敌侧后与奇兵突袭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并制定了三路进攻剑门关的作战计划:红31军第91师的一个团为第一路,快速截断关口东面的广元、昭化等地援敌,经黑山观、凤垭子强夺李家嘴,形成扇形佯攻阵势,以牵制敌人火力;红30军第88师为第二路,由南面直插剑门,策应红31军攻关;红31军第93师和骑兵一部为第三路,从五里坡直冲关槽,攻击关口主峰。王树声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4月2日红军88师、93师及91师一个团,分别抵达剑门关,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剑门关。当日拂晓,战斗打响。青树子红军的先头部队,解决了敌军的两道岗哨,登上了杨团守地鱼池梁。守敌自恃前有汪团把守,正在帐篷里打牌吸烟,毫无战态。先头部队见机行事,将手雷扔进了敌人帐篷。一声巨响过后,敌人死伤惨重。后队红军飞速赶来,枪击刀砍,迅速占领鱼池梁。紧接着,红军由贫苦农民冯大富做向导,火速占领李家嘴、童家山、棚子梁。第二路红军挑选出7名勇士,由穷人徐培元带路,绕道至金牛峡,消灭了守敌,缴获了一面川军旗帜和一挺机枪,随即化装成川军,边走边喊:“兄弟们,自己人。”守关的敌军还没来得及辨别真伪,红军勇士已飞上关楼,高喊着“缴枪不杀”,连毙数敌,占领了关楼。之后,红军紧闭关门,以轻重机枪扫射顽抗之敌,封锁关口。此时,汪团西窜,陈团北阻,外围俱歼,杨团孤守关内,被迫逃上关口东面的高峰营盘咀。

血战剑门关经历的三次冲锋

4月2日上午11点左右,乌云压顶,细雨连绵。只要拿下主峰,剑门关就破了。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王树声决定调第92师第274团第2营担任主攻任务。曾荣获“夜袭常胜军”称号的二营,一直被王树声作为预备队使用,关键时刻才拉上去。王树声将指挥所设在离第2营不到300米的地方,亲自指挥战斗。为加强火力支援,在王树声请求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动用了其直属的迫击炮营及机枪火力,对敌各集团工事实行逐点攻击。

王树声下达了进攻主峰的命令。第2营在迫击炮、机枪火力掩护下,向主峰发动攻势。主峰上的川军依仗险要地势和精良武器,在红军仰攻道路上组成密集火力,拼命顽抗。第2营营长陈康和鲍政委就立即带队猛扑营盘咀。但由于敌人的火力实在太猛,第2营被迫退了下来。之后,第2营再次发起冲锋,敌人凶猛的火力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为减少伤亡,部队只好又退下来。

王树声双眉紧蹙,思索着再次进攻的办法。第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的心情也十分沉重,准备换第2营下来,调其他部队上。但二营营长陈康要求:我们虽然伤亡较多,攻击力量还有。作为指挥员,王树声深知哀兵必胜的道理,便喊着陈康当时的名字:“陈五和,你一定要把敌人的工事拿下来。”

这样,指挥部决定仍由陈康所在第2营担任主攻任务,并以红31军第91师向隘口东侧敌人进攻,红30军第88师向隘口西侧敌人进攻,红31军第93师做掩护攻击。稍加调整后,红军发起第三次冲锋,此时冲锋号次第响起,指挥旗、战旗漫山飘扬,红遍蓝天。第2营吸取前两次攻击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机智勇敢地接近主峰地段。敌人故伎重演,又龟缩进工事内拼命扫射。部队伤亡很大,第2营鲍政委一露身子,胸部连中数弹,但他在倒地后仍支撑着身子将手中的手榴弹扔向敌群,最后壮烈牺牲(坟墓现位于剑门关风景区内)。密密的火网,压得主攻部队抬不起头来。

指挥所里,叶政委焦急地说:“时间不早了,别指望炮吧!”“号兵,吹攻击号!”号响了,红军所有的轻重机枪,一齐开了火,冲锋部队冒着密集的子弹,向主峰冲去。快接近山顶了,敌人用机枪、步枪、手榴弹组成火网。在这关键时刻,红军的炮弹及时而准确地打中了制高点的最后一个鸡蛋形工事,川军枪声顿哑。我二营战士飞步冲上山顶,撕下了川军的黄旗,把红彤彤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旗插在了大剑山上。此时,关槽下杀声震天,敌军已成四面楚歌。

杨倬云见阵地已丢,营长中弹身亡,就策马往关上逃。猛抬头一看,见关上已红旗高插,大风吹得它“呼啦啦”地飘着,唬得他不知所措。他哪晓得,就在我二营血战关槽子残敌时,攻打剑门关的三路红军中的第二路红军7名勇士奇袭占领了关楼,已封锁了关口,堵死了敌人退路。杨倬云只好带着几名心腹随从逃往营盘嘴。但后面我军紧紧追赶,前面又是数十丈深的悬崖峭壁,使他陷人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无可奈何地跳下了险峰。可怜这位胖鼓隆冬的矮个子团长,竟一命鸣呼哀哉!

4月2日下午4时许,战斗全面结束。天晓人意,雨霁山青。关槽内川军尸首狼藉,关口里血流成河。

此次战斗,红军击溃川军2个团,全歼杨倬云团,合计毙敌700余人,其中官佐110人,包括团长1人、营长2人。红军损失也很严重,274团2营5连牺牲了50多位红军战士,全连仅生还30余人。

红军攻克剑门关的重大意义

红四方面军在剑阁的1个多月里,开展了武装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土地革命,宣传了红色主张及共产主义思想,吸纳了许多优秀青年(2789人)参加革命,留下了众多红色革命遗址遗迹。

一、红军攻克剑门关,巩固了根据地群众基础

红军从东、西、南三面攻打剑门关,虽避开了北面的险峻,但敌军布放严密,天衣无缝。组织防御的是川军邓锡侯,他令其宪兵司令刁文俊亲自率领4个团防守,“精锐”嫡系杨倬云团,驻扎关上。

红军一路西进,之前虽早已勘察了剑门关地形,作了战斗准备,但对剑门关的具体地形特征掌握得不够详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都是充分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所有红色宣传大都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共产党是工农穷人的唯一政党,共产党是为穷人谋解放、谋衣穿、谋饭吃、使穷人有土地有政权的政党”“参加红军,分好田地,有人代耕”。

红军在攻打剑门关时,第一路红军由贫苦农民冯大富做向导,火速占领李家嘴、童家山、棚子梁。第二路红军挑选出7名勇士,由穷人徐培元带路,绕道至金牛峡,全歼守敌,为红军攻打关楼,最后拿下营盘嘴,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剑阁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深得民心。剑阁人民出现了支援红军,爱护红军,送子当红军、送郎当红军、送哥送弟当红军的动人场景。群众主动给红军带路,送情报,锻造大刀长矛,赶制脚码子,组织担架队护送红军伤病员,给红军伤病员赶制夹板、肘架,办起了红军接待站。

二、红军攻克剑门关,扩大了红色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自鄂豫皖翻越秦岭,挺近大巴山,在川西北的通南巴建立了川陕苏区后,红色革命斗争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在分别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三路围剿”和刘湘的“六路围攻”后,胜利召开了“木门会议”和“清江渡会议”,进一步总结自“陕南战役”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扩大了军事力量,明确了前进方向,即红四方面军向西向北发展,扩大根据地,实现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并向甘肃南部发展,重点打击胡宗南部,建立扩大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红军大部队离开通南巴后,迅速占领广元市的旺苍、苍溪等地,紧接着通过“渡江战役”,顺利攻克剑门天险,赤化了整个广元。

红军占领剑阁后,迅速建立了3个县苏、12个区苏、46个乡苏、235个村苏,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三、红军攻克剑门关,取得了长征第一站的决定性顺利

根据《王树声大将》一书中芦笙的表述:“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以强渡嘉陵江拉开战幕的”,红军渡江后,紧接着来到剑阁的石城,建立了石城区苏维埃,而后打了一场漂亮的“火烧寺战斗”,并很快占领剑阁县城,为血战剑门关做准备。

“拿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红军攻克剑门关,扩大和巩固了嘉陵江沿岸阵地,扫除了红军长征的一大障碍,鼓舞了全军上下的革命斗志。

四、红军攻克剑门关,为实现两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

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西过四川。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实现两大主力会师的目的,党中央1月22日电示红四方面军“于最近期内向嘉陵江以西进攻”。

剑门关战斗结束后,红军召开了“剑阁会议”。除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三同志因去平武、青川前线未到会外,,其他领导人张国焘、王树声等十位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陕南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成功经验,着重讨论和确定了部队的行动方向,即整个部队仍向西、向北发展,由徐向前、李先念同志率领北面一路,首先攻占平武、青川,而后相机拿下天水,准备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主要作战对象是胡宗南;已进入剑阁、苍溪、南部、阆中一线的部队为西路,继续西进,尽快攻占梓潼、江油、中坝、北川,而后进至茂州迎接中央红军。

根据“剑阁会议”要求,1935年4月29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撤离剑阁:一路经秀钟大路河西进江油,一路经武连去梓潼,一路经金仙、王河、元山进入梓潼。之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小金县)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

五、红军攻克剑门关,为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

1935年日本占领整个东北后,公然入侵河北省,大有吞并全中国的野心。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抗日热情高涨。

红军攻打剑门关时,王树声部93师274团2营营长陈康在《攻克天险剑门关》一文中指出:“徐向前总指挥和王树声副总指挥,遵照党中央指示,率领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进抵松潘、平武和青川一带,接应中央红军入川,实现红军两大主力在川西懋功胜利会师”“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北上抗日,是党中央的正确战略指导方针,也是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期望”。

在“剑阁会议”上,张国焘找出种种借口,阻扰派部队迎接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妄图去茂州成立西北联邦政府,他的这一主张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反对。

结 语

剑阁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第一站,红军指战员在土地革命和长征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迈步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伏洪彪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