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巴山碑林颂红军‖朱绍元

作者:朱绍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25 15:24:58 浏览次数: 【字体:

巴山碑林颂红军

朱绍元

在“千年米仓道,早晚恩阳河”的古镇举行的“四川好人”发布会现场,我见到张崇鱼。

张老今年85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爽朗,乐观豁达。201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1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并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张崇鱼在碑林

张老是发布会的特邀嘉宾,我便有机会与他叙谈。

张老是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他钟情一生,建设了占地120多亩,有英名纪念碑、碑林长廊、纪念像园、楹联长廊、红军陵园等十四大区域的碑林王国,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全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 供图)

从1993年开始,张老30年走遍全国行程70多万公里,拜访当年红四方面军将士及亲属8千余人,收到捐赠品6千多件,收集红军史料5千多件1亿多字,征集题词1千余件,筹集资金1千多万元,建起红四方面军10名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建起红军纪念单碑4千余块,建起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刊刻16万多个姓名,征集3千多名家赞颂红军楹联近万刊刻1千余副……

一串串惊人的数字,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碑背后,是张老心中的信念和不停的足迹。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经大巴山进入通江县,创建了以巴中为核心的川陕苏区。在参加红军入川60周年纪念活动后,张老再次激发要在巴中建碑林,为红四方面军将士树碑立传,让后人瞻仰,记住那段与日月同辉的历史。

说干就干!张老拿出自己的800元家底,向各方面发出征集红军资料、赞颂红军墨宝的信函,并邀请专家绘出建设红军碑林的图纸、提出选址建议,就此开始了独特的别样长征。

过了一段时间,发出的4千多封信函,收到回音甚少。张老决定出访老红军,然后再顺藤摸瓜。张老至今记得第一次拜访的情景。在成都的干休所见到正师职老红军刘棋,听说要建红军碑林后很激动,当即就回忆写出了42名红四方面军战友的姓名和基本情况,还捐赠资金500元。

根据刘棋提供的线索,张老还走访了其他老红军,收集到手稿3份,红军名单20多份,筹集资金1300元。更令张老欣喜的是,刚回到巴中就收到刘棋寄来的信,再次回忆出了23名红军的姓名和相关情况。

首战成功,张老兴奋不已,建设红军碑林的热情高涨。选址施工,找石运料,匠师刻碑,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

在北京,张老收集到原海军副司令员、著名书画家杨国宇将军3幅字画和捐赠资金1000元;在南京,在沈阳,在昆明……张老不断收集到红军姓名和资料,筹集到建碑林资金。

然而,在建设红军碑林过程中,不仅有满地鲜花,也有荆棘丛生。从家里到工地,张老步行;没有地方办公,张老租房;没有人帮忙,张老找来老朋友……尽管如此,张老还是遭遇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一位老红军的儿媳怀疑张老行骗,不仅扫地出门,还泼上一盆水;有一回冬天到大山石场去拉做碑板的石材,快到时司机嫌给的车费少了而反悔,扔下张老在路边的石岩蹲了一宿;有一次夜晚在广西百色出车祸,张老被摔出公路幸被大树救命……

踏着月光,踏着泥泞;顶着寒风,顶着暴雨;迎着酷暑,迎着冷眼,抱着病躯,饿着肚子……张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寻找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征得来一份份宝贵的手迹,筹措到一笔笔建碑的资金,树立起一块块红军纪念碑。

位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的川陕苏区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宣汉县 冉奎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开放园林式建设的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其中碑刻有元帅1人,党和国家领导13人;大将3人,上将28人,中将86人,少将460人;省军职584人;有女红军168人,夫妇红军116人;红军将士的英名,仍在张老的不断征集中增加。

巍巍大巴山,个个红军碑,记载和赞颂着红军的英雄事迹,也诉说着张崇鱼倡建红军碑林的精彩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绍元(巴中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四级调研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