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缅怀毛主席的好儿子毛岸英——写在岸英舅舅百年诞辰之际‖曹立亚

作者:曹立亚(毛泽民外孙女) 熊华源 水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学习时报 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10-26 10:36:18 浏览次数: 【字体:

缅怀毛主席的好儿子毛岸英

——写在岸英舅舅百年诞辰之际

曹立亚(毛泽民外孙女)

今年10月24日是毛岸英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2周年纪念日。缅怀 毛岸英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我的内心再次受到了真正共产党员精神的洗礼。同时,我也想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给年轻朋友讲讲我所知道的故事。

毛岸英烈士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在我出生前的两年,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就雄赳赳、气昂昂的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毛岸英是首批入朝的志愿军战士,仅仅一个多月后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了。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著名报告文学中讲述的场景,给人以深刻震撼,让我们从小就为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毛岸英烈士就是我们心中的榜样。长大后我逐渐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母亲的回忆,更让我知晓了她和岸英舅舅这对姐弟苦难的童年与情谊。

我的母亲毛远志是毛泽民烈士的女儿,毛主席唯一的亲侄女。她和岸英舅舅都是1922年在长沙湘雅医院出生的。妈妈5月5日出生,比岸英舅舅年长几个月。建党初期,毛主席和大弟弟为革命日夜奔忙,天各一方,这对小姐弟也很难得一聚。据母亲回忆,还是在1925年春节,主席携夫人杨开慧、弟弟毛泽民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两个小娃娃才得以相见,岸英像小尾巴一样跟着姐姐满处玩耍。而当大人偶有闲时,就会一手抱起一个放在腿上,给他俩讲故事听。

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吓坏了军阀和地主,捉拿共产党首犯的通缉令秘密下发。毛家俩兄弟不得不迅速离开韶山,两个孩子也跟着各自的母亲躲藏起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和军阀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毛泽东及家人更是重点抓捕对象。姐弟两人虽不在一处,但苦难童年的生活境遇却是极为相同的。弟弟8岁就随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并亲眼目睹母亲被押走枪杀(危难之际,多亏泽民叔叔营救才得以逃离长沙,进入上海大同幼稚园);姐姐7岁时也跟着革命母亲王淑兰坐过大牢,亲眼目睹了敌人的血腥与残忍。弟弟10多岁就在上海过着流浪生活,打工、卖报、讨吃;姐姐也在湖南要过饭,年仅9岁就不得不到富农家打工,洗衣、做饭、喂猪。同样苦难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教会了他们爱与恨,培养了他们与劳苦大众的深厚感情,为他们成长为真正的革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恩来、邓颖超与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

1936年,岸英被党组织辗转送到了苏联,他终于摆脱了苦难,开始了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学习、生活;我母亲也于1938年初被党组织送到延安,来到主席伯伯身边学习、工作。遗憾的是,她始终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直至1943年父亲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姐弟俩人,一个从小失去了母亲,一个还未记事儿就诀别了父亲。一个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得到了泽民叔叔的照顾和关爱;一个只身在延安时受到主席伯伯慈父般的关爱和教育。

毛泽东与毛岸英

姐弟俩人再见面时,已经是1946年秋,两人24岁的时候。弟弟岸英在前一年底回到中国。他在苏联生活了将近10年,学习了文化和军事,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洗礼和考验,成长为一名年轻军官。回国后,毛主席甚喜,但是很快又把他送入中国的“劳动大学”,跟农民学种地、参加农村土地改革,在他的知识体系中补上了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这一课。而他的姐姐远志呢,由于条件限制,只是在延安保育小学读了一年半书,刚刚赶学完小学前五年课程,就提前毕业到中央军委二局工作了。虽然姐姐的学识远不及弟弟,但学习和工作的努力程度并不输于弟弟,并且16岁就已是中共预备党员了。

姐弟俩的再次相见,是在河北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并且十分偶然。那天,姐姐寄养在老乡家的儿子得了重病,她急急地从驻地赶去看孩子。路过西柏坡时,被 朱德夫人康克清看到了。康妈妈喊住她说:“远志,你弟弟岸英回来啦!”

远志姐姐和岸英弟弟从小分离,已多年没见过面了。如果不是康妈妈及时招呼,姐弟俩就擦肩而过了。这次意外相遇,姐弟俩都有说不出的高兴。

“你要到哪儿去啊?几天前爸爸还在打听你呢!”岸英边走边问。

当他得知姐姐的儿子志卫得了重病,前面还有十几里路,就连忙催姐姐赶紧走,并叮嘱说,需要帮忙时就给他捎个信儿来。

姐姐匆匆赶到老乡家时,孩子因患急性痢疾已经奄奄一息了。村里无医无药,她急得手足无措,赶紧托人给岸英捎信,让他快来帮忙。不多时,岸英就骑马赶到了。他让姐姐骑上马,抱着孩子,自己牵着马缰,一路把母子送到西柏坡中央医院。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几十年后,我的志卫哥哥为了感激岸英舅舅当年的救命之恩,在朝鲜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扫墓时,按照中国传统礼俗,在岸英舅舅墓前跪拜叩首。他深知母亲和岸英的姐弟感情,特意从墓地带回一小包土,撒在了母亲墓前。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母亲告诉我,孩子病情稳定后,姐弟俩就在岸英的屋里畅谈。看到岸英有那么多的书,听他谈了许多自己所不知道的留学苏联的经历,母亲既羡慕又佩服。当时,岸英回国时间不长,对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了解还不够深入。而同为毛家的孩子,母亲更熟悉主席伯伯的思想和对子女的要求,更懂得主席的领袖家风。所以,她提醒岸英说:中国不同于苏联,毛泽东不同于斯大林。我们一定要牢记主席对自家孩子的要求:“你们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和那里的同志讲团结,和人民群众讲团结;无论到哪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希望人家鼓掌;不论到哪里都不要打家庭旗号,要靠自己,靠群众,靠组织,不要有任何特殊。”姐姐的话,让岸英更加理解了父亲锻炼自己的良苦用心。姐弟俩的相互勉励,也化为了他们始终坚守的行为准则:努力工作学习,为毛家争光;低调做人,绝不搞任何特殊化。

毛泽东与毛岸英、刘思齐、李讷在西柏坡

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不久,岸英从父亲那里得知远志姐姐和姐夫都随四野南下了,却不知他们具体在哪个部队。他急于和姐姐分享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便劳烦林彪司令员给姐姐捎去一封信。这封信很快就由四野司令部转到了南昌。从落款时间看,岸英的信是在毛主席生日第二天写的,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第一个生日时全家人欢聚一堂的时刻。

1950年初的一天,在江西工作的母亲意外地收到了这封家信。岸英在信的最后一页这样写着:

……(前缺)都聚集一堂你知道吗?他们都还没有见过你呢!江妈妈也谈到你,也是不知你的地址,还要我帮她打听。

新年在即,谨祝你新年顺利,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紧握你的手,问候你的丈夫。

岸英

1949年12月27日

在信纸左下角,岸英又加了一行字:

方才打听到,说你已赴汉口,此信是否能到你手,尚觉渺茫。

这封残缺的家书,我们是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的。 信虽不全,但岸英在全家欢聚、喜庆胜利之时,更加思念姐姐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他曾不止一次对我母亲说:“你没有了爸爸,我没有了妈妈,我们都是从苦难流浪中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很亲近,很说得来。”

1950年春天,母亲从南昌来北京治病,与岸青舅舅同住在北京医院。岸英曾几次来医院看望他们。岸英喜欢探讨政治问题,研究辩证法。每当他滔滔不绝的论述政见,我母亲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还不住地点头,认为他讲 得很透彻,很精辟。

然而没过多久,美帝挑起的朝鲜战争无情地中断了姐弟间的亲密交往,并且很快竟将他们分隔阴阳两界,再也无法相见了。

得知弟弟牺牲的消息,我母亲悲痛万分 地说:

“岸英是我们毛家最有希望的一个啊!”

“岸英的牺牲,伯伯是多么痛心,而伯伯只能疼在心里啊!”

以上的故事都发生在我出生之前。这一切都来自我母亲的讲述。

后来,我又看到、听到很多关于岸英的回忆。但是印象最深、最触动内心情感的,还是我们兄妹的两次亲身经历。

那年, 我们兄妹在寻踪毛泽民烈士过程中,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查找到1940年毛岸英、毛岸青亲笔填写的两份履历表。

毛岸英(永福)亲笔填写的个人履历表

毛岸青亲笔填写的个人履历表

毛岸英在【是否被捕】一栏中写道:“1930年红军退出长沙后,我和母亲在长沙乡下被捕。后,母亲被枪毙,我被释放。”在【经历】一栏中写道:“在上海,自九岁起至12-13岁给人家当听差(扫地,倒痰盂等)”。其弟毛岸青则在自己的履历表中写到:“1930年我的哥哥毛岸英及母亲杨开慧在长沙乡下被捕,因我母亲是毛泽东之妻,我哥不久放了,母亲被何健枪毙。”在回答【靠什么生活】时写道:“在中国先做了一年小学生,后到上海做了一个街上的小便山(作者注:应是上海方言小瘪三之误)。养我们的人是党(是共产党)。”虽然仅是只言片语,但那一段苦难的生活已深深地烙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

在俄罗斯,我们还访问了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位老教师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毛岸英兄弟当年的学习和生活。

毛岸英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时用过的枕头

她从锁着的玻璃柜里,小心地取岸英用过的枕头,生动地描述岸英当年是怎样用枕头捂着,在夜里偷偷地收听矿石收音机……历史的场景,亲人的遗物,真实的故事,顿时领我走进了岸英舅舅的生命,仿佛感受到了他的心灵脉动。

2006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高级军事代表团,以毛岸英烈士亲属的身份赴朝为志愿军烈士扫墓。我们首先敬谒了象征中朝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友谊塔。在塔底展室内, 收藏有两本志愿军烈士名册,毛岸英的名字也在其中。我们和老一辈满含热泪传阅着用赤诚和生命隽写的英烈名册。

中朝人民友谊塔内收藏的志愿军烈士名册

在中朝官员陪同下,代表团来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凭吊。

亲属们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合影,前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亲属们在毛岸英烈士墓前敬献花圈、默哀鞠躬,撒酒环绕。思齐、新宇和志卫哥哥分别念了祭文。其中,以思齐舅妈的祭文最令人感动,在场人员无不落泪。因为她多次提到主席对爱子岸英的思念。

“岸英,1959年我第一次来给你扫墓时,爸爸托我代他向你问好。爸爸要我告诉你,他想念你,他爱你,但是他无法来看你。”

“你走后爸爸是那么的悲痛,他一直在思念着你,直到生命的尽头。”

听到她口述这些鲜为人知的家事,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毛主席为中国革命,牺牲了爱妻、 弟弟、妹妹和侄子。岸英历经苦难,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回到了他身边,但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毅然支持儿子带头上前线。结果仅仅一个月就血洒疆场。身为军队统帅,他深知战争无情;但作为党和国家领袖,他又必须带头这样做。理由就是“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毛泽东与毛岸英在香山双清别墅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短短一句话,10个字,其精神、人品、风范,已胜过千言。开国大将黄克诚曾有一篇赞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振聋发聩的演讲,其中谈到:“当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时,我们这些跟着主席戎马一生的军人,私下无一不是感叹佩服,又觉得三生有幸。一个领袖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人民安康,以身作则做到如此,我们除了敬仰,誓死捍卫,还能说什么呢!”

周恩来总理是熟悉毛岸英的。他评价岸英说:“他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

岸英身为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又有周总理所说的难得的经历和能够引以为傲的资本,为什么他没有一点公子哥的气息,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毛病?因为,他是真正的革命者毛泽东的儿子,因为他从小就被母亲以革命的信仰所浸染。他虔诚而热诚地朝着那个透着信仰的目标努力着。那个目标就是,做毛泽东合格的儿子!

去朝鲜前,毛岸英曾问过父亲这个问题,毛主席说:“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没想到,岸英一去无还。

岸英牺牲多年后,思齐曾问主席:“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主席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是的,毛岸英用他年轻而短暂的一生,证明了他无愧于祖国人民,无愧为毛泽东的儿子!

2009年,毛岸英获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毛岸英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岸英舅舅,我们为您骄傲!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延伸阅读1

毛岸英和父亲毛泽东二三事

熊华源

毛岸英喜接毛泽东复信

1936年6月,中共地下组织找到流落上海街头的14岁的毛岸英和13岁的弟弟毛岸青,并被安排去苏联学习。1937年初,兄弟二人进入位于莫斯科市郊的苏联第二国际儿童院。由于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1939年1月毛岸英当选为儿童院少先队大队长。

1924年,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右)、毛岸青在湖南长沙合影

这年11月,时刻惦记两个儿子成长的毛泽东同他们有了书信联系。后来,在伊万诺夫市上中学的毛岸英,写了一封长信,将他在苏联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情况向父亲作了汇报。毛岸青也写了一封短信。毛泽东无奈工作过于繁忙,在接到他们来信很长一段时间后,到1941年1月31日才写了回信。

在信中,毛泽东认为,年轻人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应该“多向自然科学学习”。他说道:“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政治是要谈的”,但以“少谈些政治”为宜。他强调:“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他和蔼地告诫:“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同时,毛泽东以平等协商的恳切态度袒露自己的心声:“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在给毛岸英兄弟的家书中,毛泽东附上了自己这张照片

随信一道,毛泽东还给毛岸英、毛岸青和其他在苏联的革命家的后代寄去了包括中国小说、史地图书与哲学著作在内的21种共计60本图书,以期他们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知识同中国国情融会贯通地结合在一起。

毛泽东送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中尉军衔,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随后,参加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反攻,从白俄罗斯一路勇猛西进,直指德国法西斯老巢柏林。战争结束后,毛岸英受到斯大林接见,并受赠手枪一支。

1945年底,毛岸英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次年1月抵达延安。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和毛岸英这对阔别18年之久的父子终于团聚了。当毛泽东看到已经23岁、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时,心情大好,生病已久的身体顿时好了许多。

但是,毛泽东也敏锐地察觉到,近10年的苏联生活,儿子着装打扮、言谈举止已经较大程度俄化。于是他让毛岸英把穿回国的苏军军服、西装脱了,换上旧灰布军装。几天后,毛泽东不再让毛岸英在家里吃饭,让他到大灶跟普通干部、战士一道吃饭。

接下来,毛泽东着眼于儿子未来的成长进步,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学习了一些文化,也参加过反法西斯战斗,但那是外国的,中国的事你了解很少,所以我让你上‘劳动大学’。”毛岸英疑惑地问道:“在苏联有‘红军大学’、‘莫斯科大学’,中国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劳动大学’。”毛泽东接过话茬:“对呀,正是你没听说过这个学校的名称,所以我才让你上这所‘劳动大学’。”感受到毛泽东的深层用意后,毛岸英爽快回答:“我听爸爸的话,当个合格农民。”

1946年清明节后,毛岸英自带行李和一斗多口粮,步行10多里地来到山大沟深的小村庄延安县吴家枣园,“师从”与父亲同庚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劳动英雄、“劳动大学”校长吴满有。毛岸英睡吴满有家的土炕、吃他家的粗粮、干和他一样的农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延安合影

入学第一课,就是在羊圈掏粪、垒粪,然后送粪。掏粪工具叫流子镢。毛岸英干劲十足,双手紧握流子镢猛掏了几下。由于用劲不得法,羊粪溅满全身,脸上也溅得斑斑点点。一同掏粪的吴满有的儿子吴仲贵见状,告诉毛岸英:掏粪用猛劲不行,应该不重不轻掏下去,然后再撬一下,粪才能起来。这是掏粪的窍门。逐渐掌握窍门的毛岸英,参与了掏粪、垒粪和送粪的全过程,直至完成掏粪任务。毛岸英感慨道:“‘劳动大学’这门学问真的很深奥!”

半年多后,在吴家枣园从事开荒、撒种、锄苗、收割、打场、交送公粮等一个庄稼季节劳动的毛岸英,回到延安王家坪父亲的身边时,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一身黄土,两腿泥,满嘴陕北口音,双手长满老茧。看着已经大变样的儿子,毛泽东喜滋滋地说道:这就是你上“劳动大学的毕业证”。

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初,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决定由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7日晚上,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趁父亲在菊香书屋家里便宴招待即将出征的彭德怀叔叔之机,主动请缨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你就收下他吧!”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合影

得知毛岸英要上前线的消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同意。因为他们清楚毛泽东已为中国革命失去了5位亲人,更何况这次参战要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当他们出来劝阻时,毛岸英的态度非常坚决,仍然坚持自己主张。同样,毛泽东也表示了坚决的支持:“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0月19日晚,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23日,抵达司令部驻地平安北道昌城郡大榆洞。这里原来是朝鲜的4大金矿之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才停产,地理位置比较隐蔽。

抵达大榆洞后,毛岸英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审讯志愿军入朝作战中第一个美军战俘、美军顾问团韩国第6师顾问莱尔斯少校。彭德怀看了审讯记录,认为莱尔斯供词中的有些内容对志愿军作战有参考价值,便由毛岸英执笔,很快写成《志司通报》,通过电台下发各军。

10月28日晚上,毛岸英根据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杜平关于“写份电报再动员一次”的指示,在昏暗的蜡烛光下写到第二天拂晓才写完这封电报。到这时,他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了。

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很快就熟悉了司令部机关业务。除了彭德怀等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普通年轻人。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前后,美军侦察机侦察到大榆洞的电波信号持续不断,于11月25日派飞机前往轰炸。上午11时,4架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顿时烈焰腾空。仍在作战室的毛岸英和机要参谋高瑞欣不幸壮烈牺牲。

毛泽东保存了26年的毛岸英遗物

时隔38天才得到儿子毛岸英牺牲消息的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6位亲人。

(此文原载《学习时报》2022年10月21日第2版)

延伸阅读2

怀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岸英

水 石

迈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时候,我们要铭记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继续前进。

毛岸英同志就是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员。

毛岸英,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普通一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今年10月24日是毛岸英同志诞辰100周年。他在20世纪50年代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只活了28岁。他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楷模。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笔者从毛岸英的浩瀚大海中摘取几朵浪花,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从小囚徒到苏联红军连党代表

1922年10月,霜天时节秋色渐浓,一个婴儿在湖南长沙呱呱落地。他是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的第一个儿子:毛岸英。

那是一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

1922年,时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领导了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年幼的毛岸英随父母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湖南等地。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屠杀。共产党员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两个弟弟在长沙县板仓一带坚持地下斗争。

1930年10月中旬,杨开慧不幸被国民党逮捕,8岁的毛岸英也被一同抓进监狱成了小囚徒。11月14日,29岁的杨开慧被杀害。毛岸英目睹了母亲与敌人进行的不屈斗争。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被营救出狱,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上海。

1931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毛岸英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过着暗无天日的流浪生活,小弟毛岸龙不幸得病夭折了。

毛岸英和毛岸青相依为命,当童工、卖报、推洋包车、捡垃圾,苦难的经历,锤炼出他们顽强的意志。

后来,党组织找到了他们,于1936年托东北军爱国将领李杜将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送往法国。

次年1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康生从巴黎把他们接到了莫斯科,进入国际儿童院。

在苏联的毛岸英(左)毛岸青(中)蔡和森女儿(右)

经过生离死别,革命洗礼,毛岸英迅速成长。他在给二叔毛泽民的信里这样写道:“二叔,我现在对革命有新认识了,那就是像爸爸妈妈和你们那样,将来为穷苦大众干革命,才是人生的目标!”

革命的种子在毛岸英的心中深深扎根,在血与泪的灌溉下发芽生长。他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不久担任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岸英3次上书斯大林,要求参加苏联红军,上前线与德军作战,始终没有得到回信。当时,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但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他找到曼努伊尔斯基将军,1942年5月,被批准去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学习军事。

1943年1月,毛岸英从快速班毕业,又进入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并且被授予中尉军衔。

与此同时,21岁的毛岸英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4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老师娜佳所作的入党鉴定是:“政治觉悟高,学习好,劳动好,革命精神饱满,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志向,可以入党。”

后来,毛岸英又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在学期间,被任命为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卫国战争的战略反攻,长驱数千里,冒着枪林弹雨,驰骋于欧洲战场。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后,毛岸英随部队凯旋,在莫斯科受到斯大林的亲切接见。斯大林高兴地说:“谢廖沙,你这位毛泽东的儿子很勇敢。”毛岸英回答说,“报告斯大林同志,我和英雄红军一起作战,只不过是普通一兵。”谈话结束之后,斯大林亲手赠给毛岸英一把小手枪。

战后,毛岸英被分配到苏联的外国语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已经23岁的他十分思念祖国,无法抑制要投身祖国解放事业中去的愿望。

上“劳动大学”

1945年底,毛岸英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和毛岸英这对阔别18年之久的父子终于团聚了。

毛泽东看到已经23岁,个头比自己还高的儿子时,十分高兴。但他敏锐地察觉到,近10年的苏联生活,儿子着装打扮、言谈举止已经较大程度俄化。于是他让毛岸英把穿回国的苏军军服、西装脱了,换上旧灰布军装。毛泽东不让毛岸英在家里吃饭,让他到大灶跟普通干部战士一道吃饭。

一天,父亲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学习了一些文化,也参加过反法西斯战斗,但那是外国的,中国的事你了解很少,所以我让你上‘劳动大学’。”

毛岸英疑惑地问道:“在苏联有‘红军大学’、‘莫斯科大学’,中国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劳动大学’。”

毛泽东接过话茬:“对呀,正是你没听说过这个学校的名称,所以我才让你上这所‘劳动大学’。”

毛岸英感受到毛泽东的深层用意后爽快回答:“我听爸爸的话,当个合格农民。”

1946年清明节后,毛岸英自带行李和一斗多口粮,步行10多里地来到山大沟深的小村庄延安县吴家枣园,“师从”与父亲同庚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劳动英雄、“劳动大学”校长吴满有。毛岸英睡吴满有家的土炕、吃他家的粗粮、干和他一样的农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入学第一课,就是在羊圈掏粪、垒粪,然后送粪。掏粪工具叫流子镢。

毛岸英干劲十足,双手紧握流子镢猛掏了几下。由于用劲不得法,羊粪溅满全身,脸上也溅得斑斑点点。一同掏粪的吴满有的儿子吴仲贵见状,告诉毛岸英:掏粪用猛劲不行,应该不重不轻掏下去,然后再撬一下,粪才能起来。这是掏粪的窍门。逐渐掌握窍门的毛岸英,参与了掏粪、垒粪和送粪的全过程,直至完成掏粪任务。毛岸英感慨道:“‘劳动大学’这门学问真的很深奥!”

半年多后,在吴家枣园从事开荒、撒种、锄苗、收割、打场、交送公粮等一个庄稼季节劳动的毛岸英,回到延安王家坪父亲的身边时,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一身黄土,两腿泥,满嘴陕北口音,双手长满老茧。看着已经大变样的儿子,毛泽东喜滋滋地说道:这就是你上“劳动大学的毕业证”。

后来,毛岸英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调中共中央社会部和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工作,任社会部部长兼情报委员会书记李克农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能直接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毛岸英向党组织提出了下基层的要求。1950年秋,被安排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

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毛岸英担任翻译

致信表舅批判权贵思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国家急需人才。不少人“身子进入了新时代,脑子却没一块过来”,念叨着“苟富贵,勿相忘”,攀亲附贵跑官要官。

毛泽东一些亲属,也有了“想法”。杨开慧胞兄杨开智,托人捎信给毛泽东,希望能二选一:要么进京,要么于长沙谋得“厅长方面位置”。

此时,表弟向三立已在京,杨开智想“双保险”,写信请他出面说情。向三立寄书毛岸英,转述了杨开智诉求。

杨开智对毛家有恩,对革命有功。向三立是杨开慧的表弟,即毛岸英的表舅。毛岸英童年时就在外婆家生活,跟外公杨家、外婆向家,情感打牢了“人生第一站”底子。杨开慧牺牲后,杨开智夫妇不计身家性命,将毛岸英三兄弟转送上海地下党。抗战时期,杨开智把唯一女儿杨展送到延安。鬼子“扫荡”,杨展因掩护同志壮烈殉国。

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坏传统,共产党人必须破除。亲属要官,毛泽东态度鲜明:一个也不给!10月9日,毛泽东电告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断了杨开智念想:“不要有任何奢望”“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

毛岸英收到信后也思量许久。毕竟血浓于水,亲情重压。但他清楚,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恋亲不为亲徇私,倡导“人情”走向有利于人民的途径。

半个月后,10月24日,毛岸英回信表舅向三立,不打圆场、不和稀泥,鲜明地亮出共产党人观点,批判权贵思想。

三立同志:

来信收到。你们已参加革命工作,非常高兴。你们离开三福旅馆的前一日,我曾打电话与你们,都不在家,次日再打电话时,旅馆职员说你们已经搬走了。后接到林亭同志一信,没有提到你们的“下落”。本想复他并询问你们在何处,却把他的地址连同信一齐丢了(误烧了)。你们若知道他的详细地址望告。

来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

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个人主义是不成的。我准备写封信将这些情形坦白告诉舅父他们。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这种特别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 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群众观点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观点之间的矛盾正是我们与舅父他们意见分歧的本质所在。这两种思想即在我们脑子里也还在尖锐斗争着,只不过前者占了优势罢了。而在舅父的脑子里,在许多其他类似舅父的人的脑子里,则还是后者占着绝对优势,或者全部占据,虽然他本人的本质可能不一定是坏的。

信口开河,信已写得这么长,不再写了。有不周之处望谅。

祝你健康!

岸英 上 10月24日

毛岸英的这封家书,情真意切。表达了他对人情世故、当官发财认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崇高境界。

杨开智读了外甥的信,同时也接到了表弟向三立的信,思想上深受触动。不久后,杨开智听从政府的分配,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最高行政级别为副处级。

志愿军第一兵

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决定由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7日晚,新婚不久的毛岸英,趁父亲在菊香书屋家里便宴招待即将出征的彭德怀叔叔之机,主动请缨参加志愿军入朝参战。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你就收下他吧!”

得知毛岸英要上前线的消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同意。因为他们清楚毛泽东已为中国革命失去了5位亲人,更何况这次参战要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当他们出来劝阻时,毛岸英的态度非常坚决,仍然坚持自己主张。同样,毛泽东也表示了坚决的支持:“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0月19日晚,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23日,抵达司令部驻地平安北道昌城郡大榆洞。这里原来是朝鲜的4大金矿之一,朝鲜战争爆发后才停产,地理位置比较隐蔽。

进入朝鲜时,气温已降到零下20摄氏度,志司办公室阴冷异常,所有战地人员睡觉都不能脱衣服,毛岸英和战友睡在办公室用稻草搭的地铺上。不到一周,他的身上就长满了虱子。

毛岸英早年流浪,闹过胃病。在前线,他只能吃粗高粱米,没有青菜。彭德怀心疼他,多次叫他一起吃饭,都被谢绝了。

即便这样艰苦,毛岸英也不忘“苦中作乐”。在沈阳停留时,酷爱学习的毛岸英买了很多书,几乎摞成小小的书山,带到前线自己看,也分给大家看。

毛岸英热爱读书、学习。在战争空隙也经常地学习,用心地学习,联系实际地学习,创造地学习,虚心地学习。

毛岸英还是彭德怀司令员的棋友。作战师指挥所负责人成普是毛岸英的上级,他回忆,酷爱象棋的彭德怀有三名棋友:洪学智、成普和毛岸英。

彭德怀棋术并不高明,却总能凭借悔棋的“绝招”战胜他们。“洪副司令会‘打哈哈’,一笑了之,并不阻止。而我顶多只白老总一眼。毛岸英可不给面子,他很有些认真,弄不好还要到老总手心里取‘敌军’之‘首级’。”

有次,成普提醒毛岸英,下棋是彭老总的休息方式,他愉快了,就能把作战方案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战场胜算就会大一些。毛岸英这才恍然大悟,并在此后频繁“让棋”。

毛岸英从来不以毛主席的儿子自居。他说:“如果大家都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儿子,就会敬而远之,那我就没办法跟大家接触;我对自己的身份保密,就能跟群众打成一片。”除了彭德怀等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和睦友好、能干的普通年轻人。

他的战友赵南起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毛岸英非常平易近人,一点儿架子没有。尽管彭德怀司令员对毛岸英非常关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可毛岸英本人却一直把自己看作志愿军总部普通的工作人员,跟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

我到志愿军司令部被分到与毛岸英住一间屋。初次见面,我就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问他:“您贵姓啊?”他说“我姓毛”,我说:“跟你住一个屋我很高兴,希望你能帮助我。”我先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下。他说:“不瞒你说,我叫毛岸英。”我从广播里听到过这个名字,觉得耳熟,但也不敢乱猜。他看我愣住了,就说:“我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我很惊讶,他又说:“毛主席的儿子也得抗美援朝啊。抗美援朝,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责任,毛主席的儿子也不能例外!”我听他说得很到位,起点也挺高,心里很佩服。

跟他住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毛岸英的上衣口袋中总是装着一张女同志的照片,空闲时他就会拿出来看上几眼,晚上睡觉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我不知道他已经结婚,就问道:“是你的对象吧?”

毛岸英非常自豪地说:“不是对象,是老婆。”说着,把照片递给我,“看看,怎么样,漂亮吧?”

此时我才知道毛岸英是新婚燕尔。他的妻子叫刘思齐。毛岸英每次谈到自己的新婚妻子,总是眉飞色舞。我看得出来,他俩感情很深。后来我才知道,毛岸英入朝前夕,刘思齐正在北京医院住院。他没告诉妻子自己要到朝鲜去,只说“我这次出门时间长一点”。入朝后,虽然志愿军司令部和国内的电报往来不断,国内来人也不少,可他一直没给她写信。他感到,不告诉她不好;告诉她,又怕她担心。他还说:“父亲常说:战争时期,儿女情长,会误大事的。”

他的组织观念很强。虽然留过学,又有特殊的身份,可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该自己管的事情一丝不苟,不该自己管的事情从来不指手画脚。

有件小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俩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两名团职干部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派给我们的公务员才18岁,刚参军不久,他负责给我们打洗脸水、烧开水、扫地等。当时我们的驻地在山上,要到山下取水,小战士走一个来回要一个小时。山路崎岖,遇到飞机的话就更加危险。毛岸英看他来回跑很累,而且担心他的安全,就跟我商量说:“咱们节约用水吧。让他一天只打一桶水,不要两桶了。”于是,我们早晨洗脸、白天喝水、晚上洗脚,都用这一桶水。一茶缸水,都想象不出他是怎么用的:先用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刷牙;剩下的多半缸,先喝进去,不咽下,再往外吐。一边吐一边洗脸。这样,一缸水,刷牙洗脸都有了。

赵南起说,虽然这都是一些小事,却令人非常感动,表现了毛岸英有情有义的高尚品质。

勤奋工作英勇牺牲

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很快就熟悉了司令部机关业务。

抵达大榆洞后,毛岸英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审讯志愿军入朝作战中第一个美军战俘、美军顾问团韩国第6师顾问莱尔斯少校。

由于对方过于紧张,什么都说不出来。毛岸英开始关心起他受伤的左臂,并给他一根烟解压。这时,战俘放下戒备,毛岸英反倒是问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彭德怀看了审讯记录,认为莱尔斯供词中的有些内容对志愿军作战有参考价值,便由毛岸英执笔,很快写成《志司通报》,通过电台下发各军。

10月28日晚上,毛岸英根据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杜平关于“写份电报再动员一次”的指示,在昏暗的蜡烛光下写到第二天拂晓才写完这封电报。到这时,他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了。

毛岸英还积极申请到前线战斗。他曾向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申请到前线,梁兴初答应以后为他争取。不久后,梁兴初凯旋而归,迫不及待地想要带毛岸英上前线,却听到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毛岸英牺牲了!

1950年11月24日,狂妄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上将麦克阿瑟发起“圣诞节攻势”。他发表了一份公告,将进攻的路线、规模、兵力、目的等绝对机密都暴露无遗。

敌军的轻敌、冒进,为我军提供了绝佳战机,志愿军司令部进入异常紧张的战斗状态。

机要员、参谋人员承担的任务非常重要。虽然不是和敌人面对面激烈交战,但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败全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高效、准确,稍有差错就会贻误战机。时间就是生命,在这里体现得最明显,首长早一分钟掌握电文就能早一分钟赢得胜利。

毛岸英干起工作来不要命,经常忽略了吃饭和睡觉。战场形势错综复杂,这几天,毛岸英和战友们都拼了,几乎彻夜未眠。

11月24日下午,4架敌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后,炸毁了矿上的变电所,随后继续盘旋侦察。司令部首长决定在25日7时前,机关人员一律进入防空洞。

25日早晨,司令部的徐亩元和成普留在办公室值班,其他人进入防空洞。但3个多小时过去了,依然不见敌机,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便回到办公室,冒着危险继续战斗。

高瑞欣才到战场7天,对着墙上的地图,默记敌军和我军番号、位置。毛岸英、徐亩元和成普坐在火炉旁,紧张讨论着战役发起后的情况,以便第一时间给首长决策提供参考。

上午11时,防空哨发出警报,4架敌机掠过。由于几乎每天都有敌机飞过,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敌机去炸北面的目标了,警报随即解除,成普、毛岸英等4人跑出后又回到室内。

不久,警报又响了,徐亩元奔到室外,成普随即出来,毛岸英和高瑞欣继续在室内工作。

当时,留在办公室里的毛岸英刚刚签收完3个“a”字开头的绝密电报。第二次跑出办公室的成普看到刚才的4架敌机折返回来,空中还多了几十个恐怖的白点,这是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

成普本能地大喊一声“不好”!拔腿往屋里跑,想叫出毛岸英和高瑞欣,但一切都来不及了,汽油弹迅速落地。

轰!轰!!轰!!!顿时,司令部一片火海,由木板房搭建的办公室立刻起火,铁皮房顶也塌下来。成普被爆炸掀起的气浪甩到小沟里,身上也燃起烈焰,脸被烧伤一大片。他迅速滚地压火,脱去上衣才脱险。

赵南起回忆说,敌人飞机走后,我第一个到现场。当时房子都烧着了,离房子30多米的地方有两具尸体,也都烧焦了,已经认不出谁是谁。我知道,毛岸英身上有两件标志性的东西,一个是他的手表,一个是手枪。他有一块苏联手表,是他的岳母送给他的。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斯大林为了表彰毛岸英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曾送给他—支手枪作为纪念,他一直带在身旁。根据这两样东西,终于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后来管理处的处长叫来十几个人把遗体用白布包起来,就地找了一些木板,简单做了一个棺材,临时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大榆洞的一个山坡上。

我们马上向彭德怀司令员报告。彭总非常沉痛,他马上打电报给中央,报告毛岸英同志牺牲的经过;并带领司令部的全体成员,到毛岸英墓前哀悼。彭总沉默了许久,之后才说了两句话。“毛岸英同志是第一个向我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人,是一个好苗子。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人就没有做到,但岸英做到了。他随我一起从北京到沈阳,到丹东,又一起到朝鲜,是一个很能干的青年人。唉!他牺牲了,可惜了!”这是第一句。又说:“岸英同志牺牲了,我怎么向毛主席交代?”看得出来,他老人家十分悲痛。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在场的都落泪了。

毛岸英、高瑞欣牺牲的当天傍晚,我军发起第二次战役。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把美国及其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迁墓风波

毛岸英牺牲后,关于他的安葬问题,当时有两种方案。一个方案是将遗体运回国内。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做法:师以上的干部牺牲后一般运回国内,不留在异国他乡。在沈阳,专门有一个志愿军烈士陵墓。另一个意见是在当地安葬。

彭总倾向于安葬在朝鲜:那么多的志愿军将士牺牲后都安葬在了朝鲜,毛岸英已经牺牲了,不必再脱离其他烈士。当然,彭总的想法是从大局而不是个人感情着眼。

后来请示毛主席,主席跟他想法一样,并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的儿子牺牲后何必离开与他一起战死疆场的战友?朝鲜牺牲了那么多将士,都安葬在那儿了,为什么毛泽东的儿子就要运回来?就这样,岸英同志被安葬在了大榆洞。

1955年春,大榆洞后山上的金达莱开了。一个风和日煦的好天气,志愿军首长带着几个战士,准备把毛岸英和高瑞欣的坟墓从大榆洞迁到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

还没等他们动手挖土,朝鲜的老大娘朴真真手扯着小龙女和许多阿妈妮就赶到了。他们听说志愿军要迁坟,朴真真便像英勇无畏的守护神挡在坟前说:“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我老了,就由我孙女小龙女看护这座烈士坟;孙女老了就由她的后代看护,我们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看好这座烈士坟的!”

志愿军首长耐心地向她解释:“阿妈妮,这是志愿军烈士墓,我们是奉命来迁移的,把它安葬到志愿军烈士陵园去……”

朴真真打断志愿军首长的话,像普通农家妇女一样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地大声哭号:“他是为朝鲜人民牺牲的,他永远地埋在我们朝鲜人民的心中。他是我的儿子呀,我要看着他、照顾他一辈子,这坟谁也不能迁!”

为什么朴真真老大娘不让迁毛岸英的坟墓呢?

1950年10月,志愿军司令部有一名大个子翻译,同时还担任着机要秘书,别人都叫他“刘秘书”。

一天志愿军司令部周边的民房被敌军的飞机轰炸起火,刘秘书急忙冲进火海,救出了一位朝鲜的老大娘。

老大娘被救后拼命地呼喊,自己的小孙女还在房间里,刘秘书马上把自己全身浇湿,冲了进去,在房子被火烧塌以前,将小女孩救出。

这位老大娘就是朴真真。从此,朴真真老大娘将刘秘书当儿子一样看待。

可惜,没多久这位刘秘书牺牲在敌人的轰炸中。朴真真就做起了守墓人,她带着自己的小孙女,每天都要到这里祭拜,墓前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次,看到要把刘秘书的坟墓迁走,她死活不同意。

面对朴真真非常坚决的态度,志愿军首长只好实话实说:“阿妈妮,你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啊,毛主席的儿子……”朴真真像被电击了一下僵立着不动,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忘记了一切,只是泪流满面,嘴唇不停地抽搐。过了片刻,她面向北京方向,深深地施了一礼,又面向毛岸英的坟头施了一礼。突然,她抱住志愿军首长的胳膊泣不成声。

在破土移棺时,大榆洞的乡亲们一直留在现场。朴真真把葫芦里的水洒在棺木上,小龙女一声连一声地喊着“志叔叔”。她们和大家一起把毛岸英的灵柩抬上车,然后望着越走越远的灵车,就像为远行的亲人送别一样久久伫立不动。灵车渐行渐远,朴真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泪如泉涌,又号啕大哭起来。

于是,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便增添了一座普普通通的坟墓,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在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在墓碑的背面是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桧仓人像朴真真一样,对志愿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地守护着志愿军烈士的陵墓。

60多年后,有一位记者曾采访了土生土长的桧仓人,其中一位年长者讲述了他与志愿军的亲身经历: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那时朝鲜非常贫穷,缺吃少穿。记得小时候经常和一大群镇里的孩子到志愿军总部去看演出,饿了就到志愿军食堂吃饭。志愿军吃饭时十来个人围成一圈,其中一个人读报,其他人边吃边听。当时志愿军纪律非常严明,毛主席指示志愿军只能用朝鲜的水,不能动用朝鲜的一草一木。为了救济我们,志愿军每顿都吃稀饭,后来又搞戒烟运动,把节余下来的粮食发给老百姓。1957年,当时我的父亲在矿上工作。一天下班时父亲因胃病倒在路上,是志愿军战士发现后用担架抬到志愿军医院救治的。现在有我这样经历的老人不多了,我要把志愿军的事迹讲下去,讲给志愿军的后代,也讲给我们的后代,教育他们不能忘记志愿军,让朝中鲜血结成的友谊世代相传。

父爱情深

毛泽东对儿子毛岸英的感情是很深的。为了革命,毛泽东抛家舍子,出生入死。

1930年,爱妻杨开慧被国民党抓捕牺牲后,儿子也不知下落,毛泽东悲痛至极。

1936年,党组织找到了毛岸英兄弟,并送到苏联学习,毛泽东获悉后非常高兴。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毛泽东还挤时间给毛岸英兄弟写信,鼓励他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毛泽东在1941年1月31日写的信中说,年轻人记忆力好,精力充沛,应该“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政治是要谈的”,但以“少谈些政治”为宜。他强调:“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他和蔼地告诫:“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同时,毛泽东以平等协商的恳切态度袒露自己的心声:“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毛泽东还给毛岸英兄弟和其他在苏联的革命家的后代寄去了包括中国小说、史地图书与哲学著作在内的21种共计60本图书,希望他们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现代科学知识同中国国情融会贯通地结合在一起。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送他上中国的社会大学,拜农民为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做革命的接班人。

毛岸英要参军抗美援朝。毛泽东为儿子向彭德怀求情,让他上前线。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的当天,彭德怀即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钟头。电报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周恩来深知这对毛泽东的打击会有多大,他不愿在毛泽东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的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1951年元旦过后,1月2日,周恩来才把电报送给毛泽东看,并附信说:

主席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注意指挥机关的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起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战场多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周恩来的信和彭德怀的电报,由机要秘书叶子龙送给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正在办公室。信和电报都不长,毛泽东却看了很久。叶子龙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毛泽东强压着悲痛的心情,说了一句话:“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

1951年2月21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后,彭德怀回国,当面向毛主席汇报了朝鲜战争情况,并提出兵员不足和后勤保障问题。毛泽东经过认真思考,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彭德怀还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并以内疚的心情检讨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简称)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毛泽东听罢,一时沉默无语。少顷,他望着内心不安的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并叮嘱说:“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1953年4月,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参加全国妇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会议代表。会后,毛泽东紧紧握着邓芳芝的手动情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

经毛泽东同意,毛岸英烈士和千万个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

1958年7月22日,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的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多年后,毛泽东也向自己青年时代的好友周士钊谈了为什么要送毛岸英上前线,他说:“你说我不派他去,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但你想一想,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

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泽东更加关怀儿媳刘思齐,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为尽快减轻刘思齐沉痛的心情,改换一下环境,同意她赴苏留学。毛泽东对刘思齐一直有信必复,抬头不是称“亲爱的大女儿”,就是“思齐儿”。

在毛泽东敦促下,刘思齐于1962年初,与空军学院教师杨茂之重建了家庭。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贺匾”: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90年,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全面清理毛泽东留下的遗物。就在这次清理工作中,人们意外发现:在仓库的一个柜子里有几件衣物。原来,这几件衣物是毛岸英留下的。

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一条毛巾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6年,直到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世。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通过这些遗物,人们能够体会到毛泽东和毛岸英深厚的父子之情。

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炎黄的子孙。

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领袖和党员,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父母和儿子,中国共产党怎能不兴旺,中华民族怎能不复兴!

(此文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水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学习时报 昆仑策网

作者:曹立亚(毛泽民外孙女)

熊华源

水石(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学习时报 昆仑策网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