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忆洪山后勤部长会议‖蔡长风

作者:蔡长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0-11 11:53:59 浏览次数: 【字体:

忆洪山后勤部长会议

蔡长风

1947年3月,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华东野战军部队根据军委指示,决定全军转入休整,于中旬在淄川以东的大矿地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总结莱芜战役的经验,讨论如何贯彻执行“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方针。会议的侧重点是加强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对部队进行形势教育,整顿纪律,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以及研究总结物资保障工作等。

大约3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淄博的洪山镇,由我主持召开了各纵队和山东几个军区的供给部部长会议。会议主要传达贯彻大矿地会议精神,重点总结鲁南、莱芜两大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研究了部队中尚存在的问题和尚待解决的实际困难。由于部队长期艰苦作战,特别从南方北上的新四军部队,对一些实际困难意见较大,所以这次会议我们也有意识地让同志们在会上出口气,把意见都放出来。另外一个目的,也想通过这次会议使部队的困难能得到地方政府理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解决。所以,我们邀请了华东局和山东省财经委员会的领导同志以及山东支前委员会的领导同志出席。

与会同志在回忆两次战役中对支前等物资保障工作,总的来讲比较满意。许多同志是从红军时代起搞后勤工作的老同志了,经过南征北战,都深深感到人民群众在这两次战役中,支前热情如此之高,规模如此之大,这在过去的游击战中是未曾见过的。在开展大兵团作战的新形势下,从内心感到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两次战役中,在广阔的鲁南、鲁中地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娃娃,男女老幼齐动员,投入支前。他们一心想着子弟兵,一切为了前线打胜仗,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军队的鱼水关系。

鲁南、莱芜两战役,都是在解放区内进行的。战役打得那样干脆、利索,充分发挥了内线作战的优越条件。战役进行中的物资保障工作十分出色,对取得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役的特点是规模大、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进行大兵团的行军作战中,做到物资供应不断线,部队走到哪里,都能及时得到物资供应。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同志们当时都一致肯定了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在鲁南战役开展前的战役准备过程中,部队战勤人员与地方干部进行了大交流,从地方来了大批熟悉当地情况、有实际群众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各级后勤机关;从部队抽出部分同志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支前委员会协助建立各级支前组织,深入发动群众支援战争。这样,军地双方都有熟悉情况的同志,既交流了经验,又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为筹集粮草,动员人民群众,组织民工队伍等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解放区的人民群众发动比较充分,支援前线打胜仗、保卫解放区的热情之高是空前的。仅鲁南、莱芜两战役,动员支前民工就达120余万人,数倍于参战部队。大量物资的前送后运,伤员的及时抢救,部队在秘密移动中有人带路,封锁消息以及破坏敌人交通线等,单凭部队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

第二,固定民工制的建立,大大减轻了战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战士们的负荷,使部队在进行战役准备过程中,特别是大兵团大踏步的活动中,既能轻装,又保证了物资供应不断线。固定民工制,在鲁南、莱芜两战役前,对华野部队来说,还是件新鲜事物。每个纵队配备大约五百名左右的民工,肩挑背扛粮秣、弹药等,直接随部队行动,保证部队急需。由于物资基本得到保障,部队的战斗力也随之提高。这一点,对我们长期搞后勤保障的同志来说,是尝到了甜头。所以,部队在以后出击外线、南下作战中,都一直保留一定数量的民工队伍。

第三,根据预设战场和部队行动路线,设立物资补给站和运输线,使战争物资,包括粮秣、弹药等的消耗,得到及时补充。不论在什么地方和敌人打起来,物资保障、伤员转送等都能较有秩序地进行。尽管当时敌我双方在移动中有时犬牙交错,有的供应站未能发挥作用,甚至遭到了敌人破坏。但总的来说,在当时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这一措施对于保证部队进行战役准备及顺利实施战役,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战役开始后的关键时刻,有些点、站,还能把热饭、热菜、热开水送到战壕,既保证指战员不饿着肚子冲锋,又给指战员以精神上的极大鼓舞。这一点在部队中反映是很强烈的。许多部队的同志在战役结束后的总结中,感慨地说,战勤人员的物资保障工作,是对他们的最好、最实际的政治动员。

第四,以战养战的思想进一步确立。这一点得到与会同志们一致赞扬和拥护。在大矿地会议上,陈毅同志及时地再次明确了这个思想,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当时,山东省境内集中了数十万大军,物力、财力都难以承受,压力相当大。同时,有的部队对战利品归公很不情愿。因此,我们在会上按照“一切缴获要归公”的原则,进一步强调了战利品都要统一上缴,统一分配的要求,使其物尽其用,以减轻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经济压力。

在新形势下,如何在后勤保障上跟上形势发展,也进行过热烈讨论。同志们反映最强烈的是通讯联络问题,特别是与司令部的联系应该加强。这一点在莱芜、鲁南战役中是有教训的。曾因通讯联络不畅,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在部队大迂回中,战勤人员按预定路线提前出发了,而部队中途又临时改变路线,致使战勤人员脱离部队,被隔到敌占区内。也有在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势后,支前人员找不到自己的部队,物资跟不上,伤员得不到及时抢救和转移等。这些情况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直接影响到物资保障和战士情绪。另外在部队作风上也存在些问题,主要是违反群众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如个别部队打了胜仗,就在人民群众面前摆老大,骄横起来,还有的强调前线需要,强拉民工,强牵牲口,或买东西少给钱,拿东西不办手续等,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影响了部队声誉和军政军民关系。在部队内部各后勤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全局观念淡薄等问题。这次大会,使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增进了部队之间和军政、军民之间的互相团结、谅解与支持。

1983年蔡长风离休后,潜心撰写战争年代的后勤工作经历(蔡玲 供图)

会上,同志们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了部队存在的实际困难,如伙食标准过低。因战事频繁,体力消耗大,大家要求适当增加肉食,提高供给标准;部队在行军打仗中的特殊费用开支不断增大,如赔偿费、牺牲人员的包尸布和后事处理及临时雇请地方人员等开支,与供给标准相差甚远。这在某种情况下也促使了违犯群众纪律现象的发生,所以要求增加特支费;在支前工作方面,大家都称赞固定民工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对每个纵队只配五百人觉得太少,要求增加到一千人。

对部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华野后勤部进行了研究,能解决的及时给予了解决,如特支费等。有些问题我们本身无力解决,分呈华东局和山东省委协助解决。

这次会议开得基本是成功的,尽管部队同志有些牢骚怪话,但还是统一了思想认识。会后,我即亲自率各纵队指派的后勤人员越过胶济路,经周村渡过黄河,来到渤海军区领导机关驻地惠民,领取和分发了救济总署拨给野战军的救济物资。

为进一步贯彻大矿地会议精神,我们由惠民回到洪山镇后,即选派了大批后勤干部到地方,配合支前组织投入了筹集粮草、组织担架队等工作。同时对所属医院、兵站进行了调整,对各级后勤机关进行了初步精减,为迎接新的作战任务,在组织上、思想上、物资上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文由海军少将蔡长风生前撰写,蔡长风女儿蔡玲供“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发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长风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