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年味从春联开始‖袁思道

作者:袁思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5 14:30:49 浏览次数: 【字体:

年味从春联开始

袁思道

我对年味的印象源于春联。在山区农村,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高兴的事情,除了吃得好点,穿得新点,各种庆祝活动比如打响器、燃放鞭炮、走人户、团年饭叫客、拜大年等,更能使人盼望和好奇,当然也包括贴春联、上坟祭扫这些传统。上坟祭扫是对过往先人的祭祀怀念,肃穆而神神秘秘,仿佛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传统;贴春联则是对未来满满的期望,也能初涉诗词楹联的美妙,对于学龄儿童时期更具有吸引力。

临近大年三十夜那两天,父母就会安排我先去商店采买几张大红纸,再拿去堂兄家等写好的春联。写春联一般是由我大伯拟稿,堂兄书写。我则像个书童,跑前跑后地笔墨伺候,裁纸、叠印、按纸、放置晾干、收拢,也一知半解地听他们讨论着遣词造句或书法运用,比如上下联平仄对称,“松竹梅三友岁寒永岁”中同一个字得用不同的书写方法……

在我儿时的感观里,春联的拟稿与书写是有大学问的。大伯曾是民国时期县府里的笔杆子,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秘书,所学与熟悉的是古文、骈文这些高雅的文化。在遭受“文化大革命”迫害后素衣归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家,编拟春联或为邻里乡亲家里的红白事题对联,便成了他独特的文化使命,唐诗三百首更是倒背如流。记忆中大伯总是双手拄着拐杖坐凳子上,老眼微闭,一会儿就脱口一副对联出来,还会逐字解说。书写春联的堂兄是位小学教师,90年代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多才多艺,精通琴棋书画。他的小提琴与大喇叭的唱片机在旧院子(老家曾经的院落)时代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下得一手好象棋,我儿时便是从堂兄那里学会的下象棋。遗憾的是大伯与堂兄皆已成为故人,春联的故事仿佛隐入尘烟了。

春联拿回来后,要除夕当天上午或下午贴起,先贴堂屋的,堂屋的对联内容一般都写得高端大气,关乎国泰民安、传统文化、家族愿望等,然后依次是正屋、偏屋、转角屋(厨房)、厦子(猪牛圈舍),包括楼上凡是有门的都要贴上,不像现在单元门一户住户就贴一副对联那么简单。对应的对联便写生产生活、家庭关系、副业发展、为人处世,甚至柴米油盐的一些传统规矩或美好期望等等,当然,横批是少不了的,四个字归纳一下各自门联的内容就好了。最后贴柱子上的对联,可以不用横批,柱子的对联要长一些,要搭梯子上去粘贴。一般是哥哥们上梯子,确定好上联位置后,再拿下来用小扫把粘着浆糊刷满对联的背面,浆糊是用灰面兑水煮成的,然后上梯子粘贴,用另一个干的小扫把轻轻沿着柱子刷平对联,不能贴得邹皱巴巴;贴下联就先涂浆糊,哥哥拿上梯子后,我便站在稍远处目测上下对联的水平位置,再由哥哥们粘贴。柱联一般都是九个或十一个字,不像门联五个或七个字相对简单,既讲究书写排版,也考量对联内容。柱联内容多是国计民生气象万千,也可以是春天美妙万紫千红,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一些美好注解或期望家国兴旺的民声民愿。

春联贴完,再次打扫卫生,把撕下来上年已发白的春联碎纸收拾干净,归置好凳子、梯子,清洗完小扫把、浆糊盆,然后站在园坝里再看整个房屋,焕然一新,红红堂堂的喜庆味便有了。一般这个时候,年夜饭的香气正从厨房里飘出,年味开始浓烈地蔓延……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思道(中国作家网会员,剑阁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网、《剑门关》《翠云廊》等刊物)

供稿: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