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寻龙中国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24-02-03 16:36:27 浏览次数: 【字体:

寻龙中国

东北的江面上,驶过一支支冰上龙舟,选手们喊着口号奋力向前,严寒遮不住热烈。西南的乡村里,人们举着炮龙奔跑,光亮照耀脸庞。龙窗花、龙春联、龙灯笼、龙玩偶……龙年将至,一切和龙相关的事物,正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

2024年1月20日,首届承德市全国冰上龙舟邀请赛比赛现场(李国强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放眼寰宇,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像中国人这样热爱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

龙,诞生于想象之中。但在中国,想找到一条龙,俯仰之间即见,四海皆能寻踪。

中国龙

昂首,曲颈,弓身,前爪趴,后爪蹬,状似腾飞。那是一条6000多岁的龙。人们用蚌壳摆塑了它,安放在逝者身旁。1987年,人们打开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的一处墓葬,它重见天日,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西水坡蚌塑“龙”(图片来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从西水坡遗址出发,逐黄河之奔流,来到二里头遗址。人们在这里发掘了一只3700多岁的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拥有2000多片不同形状的绿松石“龙鳞”,色彩极为鲜明。

这件龙形器物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学者们万分激动地将它称之为——“中国龙”。

这条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向人介绍最多的文物。

“当时考古队在清理3号墓发现绿松石时,一开始都以为是一块15厘米绿松石铜牌饰,没想到竟然长达70厘米。绿松石片很细小,清理起来极为困难,稍不留神,甚至用嘴吹一下,周围的土屑都可能会使绿松石片移位,一旦有较大的移位就不可能复原了……”每每讲述起“中国龙”的清理过程,赵海涛仍心潮澎湃。

以“中国龙”的时代为坐标,环顾历史,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中国龙”,附身于各式各样的精美文物,铸于青铜,制于陶瓷,琢于玉器,熔于金银,绘于书画,绣于华裳,它们或威严遒劲,或华美富丽,或飘逸灵动,或憨态可掬。

资料图:展出的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它们诉说着同一个答案——“何以中国”。

商代青铜爬龙器盖,展示了三星堆先民的精神世界;汉代龙纹瓦当,寓意祥瑞,镇守一方安宁;金代铜坐龙,造型独特,系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千年往矣,神龙犹在。它们象征着强盛、安宁、吉祥、美好。

民间艺人妙手生“龙”

竹篾扎制龙头、龙尾,砂纸装裱,麻绳串联龙身,龙布装饰。仅龙头就有1000多个捆绑点,这一条炮龙往往需要多人合作半个月才能完成扎制……

龙年新春渐近,广西70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邹玉特每天坐在一堆“龙”中间,争分夺秒扎制炮龙,迎接“中国炮龙之乡”广西宾阳县新春炮龙节。

宾阳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宾阳炮龙节是当地汉、壮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俗节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上举行。“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每年炮龙节,数十万民众涌来观看舞炮龙。一条条炮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和欢呼声中起舞,舞龙者光着膀子、头戴斗笠,在鞭炮的“海洋”里一路向前。

在传承中,宾阳炮龙一改用墨水来画龙眼睛的古法,为龙眼装上了手电筒。舞龙时,龙眼光芒四射,竟如蛟龙腾云驾雾般生动,演绎着现代画龙点睛的传奇。

资料图:宾阳舞炮龙活动现场(俞靖 摄,图片来源:中新网)

龙年在即,泥塑之乡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民间艺人妙笔生“龙”,笔锋游走间,威风凛凛的龙跃然泥坯之上。河北省沧州市非遗“张氏面塑”传承人,制作出一个个形态各异、造型逼真的“面塑小龙人”。山东诸城,剪纸非遗传承人通过巧手剪制出不同造型的“龙”元素剪纸作品……

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有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了龙字,虚拟的神兽被人们以最朴素的方式,正式记录下来。时至当下,今人继续将国泰民安、和平幸福的憧憬,千千万万次地赋予龙。

龙守护的家国

水似龙游,山为龙脉,中国是龙的故乡。

人们以祥瑞之龙冠名乡土。“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黑龙江,既为省份名,也为江流名;“山似游龙势欲奔,山中有路透天阍”,龙脊山、龙头山、龙虎山、龙潭山、龙门山、九龙山等众多名山星罗棋布;以龙为名的乡镇、街道、建筑不一而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上,龙的形象也很常见。

山西大同九龙壁与北海九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合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其中大同九龙壁是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成的九条巨龙,在波涛云海间奔腾600余年,照应人们心中所期的云雨。

一边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九龙壁保存完好,一边是古城商业街昼夜繁忙、人来人往。龙,见证着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也佐证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东南部,人们相信龙能保佑一方安宁。庙宇屋脊喜用龙饰,瓷片镶嵌,色彩明艳,龙形别致,千姿百态。

台北内湖碧山上,开漳圣王庙“碧山岩”内,彩龙居于飞檐翘角之上,俯瞰台北盆地和蜿蜒的淡水河。透过龙的侧影,极目远眺,台北101摩天大楼在远处伫立,传统与现代在无数个昼夜进行着“对话”。

2024年的农历新年,是甲辰龙年,也是春节获列联合国假日的首年。中国龙,塑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伟大进程。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寻龙中国。龙,与山河同在,与历史同游,与众人同行,与中国同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采写:谈昦玄 陈键兴 史林静 陆波岸 王学涛

参与采写:李雪霏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