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六‖周述华

作者:周述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1 14:27:53 浏览次数: 【字体:

乐之斋随笔

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六

周述华

上一节,解析了第一章第三句。这一节,接着解析最后两句。请看原文:

《帛书老子》:“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公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很明显,《河上公本》又进行了改动。

这最后一句“众妙之门”,是第一章老子无私论的点睛之笔。清楚了这句的本义,就能打开《道德经》核心思想的大门。

上一节,我们解析了:

“恒无欲也”,是持之以恒地无私无欲的意思。

“恒有欲也”,是有坚定不移的意志的意思。

在了解了这两句本义的基础上,对这一章的最后两句,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两者”,指的是“恒无欲”“恒有欲”。

“同出”,指的是同出于人类的思维。

“异名”,指的是“恒无欲”“恒有欲”的名称各异。

“同谓”,指的是同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欲”。

“玄之又玄”,指的是人的思维,是抽象而玄之又玄妙的东西。因为,同是人的思维,有着同一个称谓的“欲”,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因此,人类的思维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众妙之门”的“众妙”,指的是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

“众妙之门”的“之门”,指的是人类的思维。

因为世上万物,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观察认识万物发展规律的潜能,只有人类的思维,才能观察认识出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述与命名。因此,人类的思维是观察认识万物发展规律的“众妙之门”。

而打开这个“众妙之门”的钥匙,就是“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也就是说,人类只有用无私无欲的思维和坚定不移的意志,进行持续不懈地努力,才能观察认识清楚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

这就是《帛书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本义。

这样理解,就可清楚地看到第一章的前前后后,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这就是:

只有人类无私的思维,才可以观察认识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并进行表述与命名。

下面,我们再把第一章从头至尾解译一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当人类了解了事物发展规律后,是可以用语言进行表述的。但是,对于尚未了解的规律,是不能表述的。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事物的名称,是人类给予命名的。但是,人类对于尚未了解的事物,是不能给予命名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没有被人类命名的万物,都是处于原始的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也。”当一种事物被人类命名后,这种事物与其名称,就成了与该事物相关的万物及其名称命名的来源依据(母本)了。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因此,人类只有持之以恒地用无私无欲的思维,才能观察认识出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曒。”此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进行持续不懈地努力,才能观察认识清楚事物发展规律的来龙去脉。

“两者同出”,“恒无欲”“恒有欲”这两者,同出于人类的思维。

“异名同谓”,两个名称各不一样,但却有着同一个称谓的“欲”。

“玄之又玄”,“恒无欲”“恒有欲”虽同出于人类的思维,但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因此,人类的思维,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众妙之门”,“众妙”,指的是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而打开万物发展规律的“众妙之门”,就是人类的思维。所以,人类的思维,是打开万物发展规律的“众妙之门”。

而打开人类思维大门的钥匙,就是“恒无欲也”“恒有欲也”,也就是说,只有用无私无欲的思维与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观察认识清楚万物发展规律的奥妙。

这就是《帛书老子》第一章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与中心思想,体现了老子的无私论与辩证唯物论。

这样理解与解译,清晰明了,没有任何疑虑与不解之处。由伪版《道德经》所引起的玄学之谜,也就不翼而飞了。

下面,再看看古今前人对伪版《道德经》的解译:

一、《河上公本》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恩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之道要旨门户也。

解析:

1.河上公对“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的解译,符合《帛书老子》原文的本义,但没有进一步解译清楚“有欲”“无欲”的本义是什么。

帛书《老子》甲本(局部)(图片来源:中华书局)

2.从“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这句话开始,以后的解译,则完全脱离了《帛书老子》原文的本义,是河上公自己所想象的东西,故弄玄虚,掩盖了和抹杀了老子无私论与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二、《王弼本》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

“同谓之玄”,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

“玄之又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

“众妙之门”,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解析:

王弼的解译,从头至尾,都是违背《帛书老子》原文本义的。把原本清晰明了的本义,解译的云山雾罩,玄妙莫测,使人看了一头雾水,玄学之谜也就油然而生了。

然而,王弼的解译,却对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故伪版《道德经》玄学之谜,一直没有得到破译。

三、任继愈先生《老子绎读》的解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者(有形和无形)讲的一回事,而有不同的名称。

“同谓之玄”,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四、百度文库的解译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渊。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之又玄妙。深远有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五、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有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解析:任继愈先生、百度文库、南怀瑾先生的解译,都是基于对上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错误断句所作出的错误解译的基础之上,所作的解译,因此是不可能解译清楚“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本义的,都是不符合原文本义的解译,同样都把老子无私论、辩证唯物论的思想给抹杀了,继而使伪版《道德经》玄学之谜,进一步得以做实。

这是因为,古今学者所译注的传世版《道德经》,都是被河上公篡改了的伪版《道德经》。对被篡改了的语句以及错误的断句的解译,无论是谁,都是在缘木求鱼,都不可能解译出未被篡改的原文的本义。

因此,人们要想读懂《道德经》,尤其是读懂第一章,就必须去读《帛书老子》,才能得悟《道德经》真谛,才能了解和还原老子的本来思想与真实面目。

今天对伪版《道德经》第一章所产生的玄学之谜,就全部解析完毕。

下一节,将解析《道德经》第二章“无为”的真实本义,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与分享。

2023年8月1日于北京乐之斋

作者简介

周述华,1944年生,天津人,中央警卫局原卫生保健处主任药师、药房主任,解放军总参卫生技术职称高评委委员。1964年参军,1966年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医药保健工作,历时40年,系中南海资深药剂专家。两次荣立三等功。工作之余,酷爱书画与国学,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有《书魂》《周恩来书法艺术探微》《我释老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述华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