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红砖房‖黄卫东

作者:黄卫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08 14:33:05 浏览次数: 【字体:

红 砖 房

黄卫东

我的心灵深处有一块净土,那是我的家园,我常在不经意间想起,深藏心底的那一片砖红色,温暖如初!

红砖房——一个时代共有的回忆。

红砖房不仅是中国现代的独特建筑,也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生活学习千姿百态的容器。内江的红砖房,大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如今在个别老厂区还能看到它们斑驳的墙体。

内江本地的红砖是用粘性土烧制而成,自重大,所以红砖要实在些。红砖寿命一般在70年左右,且造价便宜。红砖房总是给人带来遐想,一块块叠加的红砖默默地细数着自己的年轮,一个个窗洞向路人述说着曾经的风光。红砖房或排成几列,夹成巷子;或几排合围,形成院子;或依山而建,构成“湾子”……住过红砖房,最懂红砖房。我始终认为,通体红砖堆砌起来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小社会,一个个工作生活共同体……最终凝聚成那一个让人怀念的时代。

四川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国营8850厂,简称无专厂)位于内江市中区乐贤街道黄荆坝,建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国防部下属的一座兵工厂,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邮箱代码。为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我们的父辈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沱江河畔这座城市,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车间。在那个实行“单位办社会”的年代,父辈们还设计建造了职工子弟幼儿园、工人俱乐部、医务室、澡堂、电影院和一栋栋红砖房家属楼。一个厂区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正是那个年代集体工作生活的缩影。如今一栋栋红砖房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已褪去了鲜艳的色彩,日趋老朽,风光不再,但它曾是我们童年的美好家园,是我们的灵魂归宿,我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嬉戏,在这里成长……

1971年,我在这里出生成长,当初住在8栋的1楼,后来住到了2栋的顶层3楼,在红砖房整整住了18年。我妈妈每次讲我出生时的场景,都是幸福的模样,我是出生在无专厂8栋1楼,那天是正午,正好出太阳,明媚的阳光照在红砖房上,也许是与红砖房和太阳的缘分,我现在住的小区叫阳光天麓。

在我的记忆中,红砖房一般三五层,每层有个简易的外走廊,那时房间没有独立的厕所,红砖房外的几百米远有公共厕所。小时候,我经常清晨起床,帮父母倒尿罐洗尿桶。当时,洗衣台、冲凉水澡的澡房也是公用的,生活远不如现在方便,但邻里关系更紧密。邻居家做饭的味道,你来我往的人情味,在2栋3楼的记忆中悠悠飘来。每家每户的蜂窝煤灶台砌在外面,煤气味道和饭菜味道混合在一起,哪家吃的回锅肉,哪家做的西红柿鸡蛋汤,大家都知道……“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挤公共厕所,去公共澡堂”,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

前些年,我每次回黄荆坝无专厂,从马路边走过,还是会抬头仰望顶层3楼,忆起白炽灯下那个努力读书的少年,还有那些熟悉的邻居,期望能遇见儿时的玩伴,期待惊喜出现。每一栋老房子,每一条熟悉的小路,每一段布满青苔的台阶,每一棵沧桑的老树,都在讲述曾经的过往。

几十年过去了,内江的无专厂、齿轮厂、糖厂、棉纺厂、锻压厂、沱动厂、制药厂、电机厂、机床厂等,曾经红红火火的企业,有的通过改革转型生机勃勃,有的几经周折成为历史,但只要一提起这些红砖房,老一辈内江人民都会赞叹它们给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做出的卓越贡献。

随着黄荆坝大桥建成通车,无专厂的红砖房也最终消失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但关于红砖房的记忆,早已刻入一代人的记忆和灵魂,永不会磨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卫东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