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 16:55:23

【散文】地质春秋结情缘
——记竺国强馆长二三事

作者: 王正新 胡芳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9-07-31 09:55:17 浏览次数: 【字体:

8b785f4dc4384d26b4c18b51fc3d369f.jpg

地质春秋结情缘

 ——记竺国强馆长二三事

 王正新  胡芳

每当我在理工大学博物馆观看“地球四极石”标本时,就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老馆长——我国首次登上地球北极冰原进行地质科考的竺国强教授。

竺国强教授于1939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1966年,他从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毕业,被国家分配到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任教。1981年至1983年,竺国强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修学习。在这里,他参加了五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大半个美国。1985年春,他担任我们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馆长。

   (一)改革春风沐校园,开门服务创先河

竺国强担任博物馆馆长时,正值80年代中期。那时中国农村的改革已如火如荼,城市特别是高校的改革也正处在萌芽阶段。竺国强馆长到馆后,认真地调查和研究了博物馆各方面的情况,弄清了员工的思想动态,逐步摸清了博物馆的展藏品家底,为接下来的博物馆改革和对外开放做足了思想和业务上的准备。

在竺国强担任博物馆馆长之前,博物馆所收藏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主要是为成都地质学院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标本的陈列形式着重于其科学性,而忽略了科普性。但竺馆长敏锐地预见到博物馆的另一个功能——为社会大众服务。他决定让博物馆的大门主动向社会敞开,将枯燥陈旧的展陈变得亮丽活泼,让群众们不仅在这里饶有兴致地“看稀奇”,还能学到关于地球的知识。但在当时,整个中国城市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动荡时期,人们的思维还是比较封闭和被动的。竺馆长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打破陈旧的观念和规定。

他耐心地说服博物馆工作人员,要改变以往消极等待观众上门的意识,破除旧规定的束缚,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把广大群众吸引到博物馆来。他说,群众们因为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有空闲来博物馆参观,因此,博物馆在休息日(星期六和星期天),和节假日(春节、五一、国庆)都要开馆,博物馆工作人员采用轮休的形式值班,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几乎全年都对外开放的理念,在当时国内博物馆中都是很少见的,在高校博物馆中更是鲜见。在竺国强馆长领导下,博物馆的改革开放工作走在了学校前列。

a29416cee002466ca6a1d6d697433a4a.png

竺国强馆长

   (二)丰富展陈添亮点,充实展厅焕新颜

竺馆长着力打造一个充满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馆。他说,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大家在休息时喜欢来的地方,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景点一样,让他们来了以后觉得很值得,还想再来第二次、第三次。为此,他积极开发博物馆的亮点展品。首先,他提出三大“镇馆之宝”理念,将极具科研和教育价值的标本——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和隆昌铁陨石作为镇馆之宝,大力宣传。其次,他将博物馆的八条恐龙化石标本作为博物馆特色展品,向观众展示,引起他们探秘远古的浓厚兴趣。第三,他从博物馆藏品中,选取了我校校友在工作岗位上采集的、后捐给母校的来自地球南极、北极、8000米以上珠峰和5000米以下太平平洋底这四个极端地点的地质标本,给他们取名为“四极石”进行展示,又成为博物馆的一个亮点。在玻璃展柜里,他安排展示了那些千姿百态、晶莹剔透的矿物精品和岩石矿产,这些标本犹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令观众流连忘返。对非地质类专业的社会观众来说,博物馆不再是一个既不好看、也看不懂的枯燥乏味、高深莫测的殿堂,而是一个美丽又有趣,充满了地球神奇魅力和科学启迪的窗口。

0548a78b5db943139043828193d56993.png

1982年,竺国强在北极考察

1986年,时逢成都地质学院30周年校庆。竺馆长利用这个契机,对博物馆内外进行了大力改造。他在大门口修建了喷水池,中间树立了一个约9米高的不锈钢恐龙雕塑,这里水雾漫溅,彩鱼悠游,恐龙挺拔,鸟语花香,成为了学校的标志性景点。他改造了博物馆的大门,将博物馆分为中厅、综合大厅、岩石、矿物、古生物、沉积相等十个陈列室和三个大型标本露天展台,使博物馆展品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博物馆还委托本校艺术专业的师生绘制了一幅螺旋形的地球生命进化图,将各个地质时代及其生态图像分布其中,形象逼真,一目了然。在展柜背景墙上,还贴上了图片和照片,配以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改造后的博物馆展厅分上下两层,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整个展厅宽敞明亮,干净清爽。

竺馆长还扩充了中厅的陈列内容,在综合大厅装架了21米长的安岳马门溪龙、广元马门溪龙、盐都龙和甘氏四川龙、剑龙等恐龙展品,还展示了我国装架的第一个亚洲象骨骼标本。为延伸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内容,竺馆长还另外开辟了台湾矿产展柜和中医矿物药展柜。他还引进了科学的人文历史元素,修整好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三国时期马钧制造的指南车和记里鼓模型,东汉时期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等古老模型展品等等,在墙上挂了张衡、魏格纳、李四光等古今中外著名地质学家的画像。

在成都地质学院30周年校庆的那一天,博物馆门外花团锦簇,展厅美丽而气派,人们如潮水般涌入博物馆,争睹她的新面貌,不禁流连忘返,拍手叫好。竺馆长的这次改革,不但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赞誉,也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了参观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的热潮,甚至在全国都打出了名气。

   (三)勤俭节约多刻苦,身先士卒为表率

竺国强教授的童年是很艰辛的。他自幼丧父,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是母亲在电影院门口卖花生瓜子,赚取微薄的收入来支撑日常生活,供他读书学习。他深知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的可贵,珍惜一粥一饭,生活十分简朴。在生活中,他一直有记账的习惯。我们曾见过他的账本,一盒火柴两分钱,也记在上面。有一次,博物馆工作人员聚餐,一位年轻职工在盛饭时,不小心洒了很多饭粒在桌上。竺馆长见了,默默地用筷子把这些饭粒拨进碗里吃掉了。他用实际行动教育年轻人要勤俭节约,珍惜物质条件。

竺馆长从小到大,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并将个人的奋斗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五十年代初,他在新昌中学读高中时,就立下宏志要当一名“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地质勘探队员。1957年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他12个志愿有10个填的都是"地质",结果考取了第一志愿南京大学地质系。1962年大学毕业,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构造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师从郭令智教授和姚文光教授,他这种高尚、坚韧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成都地质学院,竺国强馆长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来馆后,除忙于新疆的野外科研工作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考虑博物馆的发展,事事以身作则,处处带头。记得1986年博物馆为校庆改造、调整展品时,工作十分繁重,竺馆长和我们年轻人一起劳动,搬运展品,调整陈列柜,常常干得汗流浃背也不休息。有一次,他站在三米高的梯子上刷墙,一下子没踩稳,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幸好人没有受伤。身为馆长、副教授和“中国北极考察第一人”的学者,竺馆长却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脏活累活处处带头干,这种质朴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年轻一代,成为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竺国强馆长对群众充满了爱心。有一天,一批校外中小学生来馆参观,集合在馆门口,听老师讲解参观内容。因为人多拥挤,一个学生不慎掉进了水池里,一面挣扎,一面喊救命。竺馆长看到后,来不及脱掉衣服和鞋子,一头跳进水池,将落水学生救了上来。他不顾自己全身湿透,询问落水学生有没有受伤。在场的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01922964ffe24a97b090a6d2c8c36181.png

2012年4月,作者与竺馆长及夫人相聚

   (四)不忘初心同筑梦,地质春秋结情缘

1991年,竺国强晋升为教授,1992年,为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他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工作,后担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委会常务理事、全国旅学地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旅游专委会主任等,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光荏苒,2012年春夏之交,我们四位博物馆后学借举办完“浙江温州恐龙巡回大展”回校途中的机会,去浙江大学探望了竺国强馆长。时隔多年,他依然眼神矍铄,身体康健,脸上满是和善的笑容,见到我们,他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我们亲热地谈笑着,并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坐坐。他听我们讲述着学校新博物馆的建设进展,也关心着博物馆现在的情况,他深情地回忆起曾经在博物馆工作和学习的日子。对他来说,地质博物馆就是他曾经的家,在这里,他付出了浓浓的心血、辛勤的汗水,也和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竺国强教授充满感情地说:“与地质结缘40年,我天生对大自然有难解的情结,能与地质结缘,与地质博物馆为家,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2016年10月,成都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竺国强馆长应邀来校参加庆典活动,我们忽忽见了一面,不想竟成永别。现在,值得去告慰老馆长的是我们的新馆——成都市自然博物馆,政府准备投资近10亿人民币来修建,目前已经动工,将于2021年正式对观众开放展出。

此值竺国强馆长诞生80周年之际,回忆如泉涌,心潮澎湃,谨以此文,寄予哀思。愿老馆长一路走好!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