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朝钟

发布时间:2017-03-15 16:16:00 浏览次数: 【字体:

  温朝钟,字静澄,革命时化名孔保华,土家族,是 1911 年 1月同盟会发动川鄂边反清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1879年(清光绪五年)温朝钟出生于四川黔江县后坝乡一小康农家。幼年时就爱听老人们讲述流传民间的爱国斗争故事,深受熏陶。他考中清末最后一科秀才,但不以为荣,对前来向他祝贺的亲友说:“此君王牢笼术”;他剪去辫子,决心同清廷决裂。1907 年,他在重庆秘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入革命运动。数年间,通过自己擅长的医术,为贫民免费治病,借此奔走于川鄂崇山峻岭间,广泛结纳会党英豪、民间志士,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工作。为此,他变卖家产以充经费。他曾与同志集资翻印邹容《革命军》万余册,广为散发;他发起组织“风俗改良会”,利用逢集赶会或婚丧嫁娶等群众集中的机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痛斥清王朝对外卖国、对内进行种族迫害的罪行。他与王克明、黄玉山等18人组成准备起义的核心机构“铁血联英会”,制定会章,以“义联英俊,协和万邦,推翻满清,打倒列强,复兴汉族,实行共和”为政治纲领;又利用宗族、会党关系组成群众性外围组织——“社会”,陆续吸收黔江、彭水、酉阳以及湖北咸丰、利川等地群众逾万人入会。他们在黔江八面山小南海和彭水凤池山等处设立基地,赶制武器,按军事方法训练群众,影响日益扩大,官绅惊惧地称温等为“十八家反王”。

  1910年春,同盟会发动的嘉定起义失败,不久成都又发生3000 余人聚众请愿事件。清廷飞檄长江上游省份通缉革命党人,形势紧张。夏秋间,黔江一带又流行伤寒,百姓死亡累累,衙门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人心思变。温朝钟又接连收到外地同盟会组织来函,催促武装起义。他们原决定次年 8月,会合各地战友同时起义,不料被人告密,大批清军即将扑来,乃不得不提前举义。这时已是岁暮,会员多已返家准备年事。义军初仅聚合 200余人,他们佩戴白布臂章,高举大书“除暴安良,保国保种,扫清灭洋”的朱红旗帜,于 1911 年 1月 3 日,鸣炮起兵,平日鱼肉乡民的官绅多闻风逃窜,四乡义民踊跃参军,队伍增至 2000余人。朝钟“多方激励,誓同一死”。5日,于凤池山举行誓师大会,众人推举他为“川鄂国民军”司令,王克明为副司令。全军分道进攻黔江县城,大败清军于城下,光复县城。温朝钟严申纪律,安抚百姓,指挥民军没收官府财物,焚毁劣绅田契、债券,开监释囚,又捣毁帝国主义分子把持的天主教堂和官方盘剥百姓的厘翻清室、赶走外国侵略者的宗旨,同时下令禁吸鸦片,要妇女放足,男人割辫。

  黔江起义震动了清王朝,清廷急调川、鄂、湘、黔四省军队“合力兜剿”。1月 12日,仅有大刀、长矛、土炮的义军与持有洋炮,快枪的清朝优势兵力遭遇,虽英勇抗击,仍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温朝钟率残部转移至湖北咸丰县属的破水坪,图谋再举。但有叛徒告密,于 17 日夜被清军包围于该地飞龙寺。有人劝温将所部化整为零,突围暂避,温朝钟慨然回答说:“当其事者首其难,何必逃!”乃焚毁所携的起义文件,于拂晓时大开庙门,挺身而出,向清兵高呼:“我是温朝钟,一切皆我所为,不干他人事。”并痛斥清廷罪恶,宣传民族大义。他的凛然正气,使清军一时不知所措,州官急下令射击,温朝钟在乱枪中壮烈牺牲。其余将士奋勇抗击,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温朝钟等殉难后不到 8 个月,全川的反清运动发展成风起云涌的武装斗争。1911年10月,黔江青年女英雄王杨氏率温朝钟余部再举义旗,兵克县城,原出卖义军的叛徒被擒获斩首,清朝县官仓皇逃命。1913年12月,四川省临时省议会在“咨请旌表温烈士”的公文中称:“满清灭亡,黔江一役,实为民国之先声”。川、鄂、湘、黔民间,至今尚流传歌颂“铁血英雄温朝钟”的鼓词、唱本。

(原载于《四川省志·人物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