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五老先进】人生在于奉献——入党60年感悟‖邵奇德

作者:邵奇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2 19:17:37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生在于奉献

——入党60年感悟

邵奇德

我家祖辈是农民,靠租地种田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的种田能手。在父亲教导下,我学会了农村各种农活,如犁田、耙田、栽秧、打谷、编蓖货等。1951年,在土改工作队长的劝导下,父亲才让我去五通桥中学读书。1957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1960年2月在学校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60年的感悟是:人生就要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作奉献,人生才有意义。奉献就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做有益于人民幸福的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有益于国家富强的事。

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农学院

1960年2月,我在四川农学院参加工作,1998年退休。在职工作38年,退休后在市老科协工作14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贡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举国同庆共产党百岁华诞,向党组织和同志们简要汇报自己为人民做了哪些有益之事。

一、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为农业增产增收服务

196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五通桥区农水局,从事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工作。先进技术包括: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比如:上世纪60年代,推广水稻新品种“四矮一粳”矮杆水稻,比过去种植的高杆水稻植株矮、长势旺、抗倒伏、产量高等优点。种植方式上推广:实行小麦预留空行,次年在空行套种玉米,实现小麦、玉米双增产。70年代,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它比矮杆水稻产量更高,亩产可达千斤以上。

当年,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一是农民守旧思想,不愿接受新生事物;二是对我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放心;三是对新品种缺乏认识,怕减产,甚至无收。怎么办?是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还是退缩不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能上不能退。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编印简明易懂技术资料,举办农民培训班,讲授先进农业技术;选择试验田块,进行新品种与老品种、施肥与不施肥对比试验;深入田间亲自动手、示范操作,手把手、面对面指导推广;召开现场会,让农民验收试验结果,自觉接受先进技术。通过上述推广手段和方法,农民不仅信任新技术,接受先进技术,还采用新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二、受农业部委派,去非洲援外

非洲有50多个国家,经济不发达,农业很落后。台湾地区为了维持与非洲国家的邦交关系,选派农业专家去帮助发展农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声誉提升,影响力扩大,非洲要与我们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多。但要与我国建交,前提条件是:台湾派去的农业专家必须离开。地处西非的利比里亚国家,1976年正式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派农业专家去帮助发展农业。1977年,农业部授权,由四川省农业厅牵头,组建农业专家去该国援助。

经过政审和培训,乐山地委批准我出国援外。1977年4月,我踏上了去非洲农业援外的历程,乘飞机从北京到法国巴黎,再到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再坐汽车近200公里到达巴他维农场。我所在的专家组任务是:从开荒造田、播种育秧、栽秧管理、收割晾晒、加工成大米,为当地农民实现大米自给。我的任务是:编印水稻种植技术、给农民培训讲课、田间现场示范操作、指导农民学习种植水稻技术。在援外专家组共同努力下,种植水稻成功,喜获丰收,受到该国农业部官员好评,为祖国争得荣誉。

我去非洲援外,克服了当地气温高(中午40℃以上)、雨水多、湿度大、蚊子多、蚂蟥咬、疟疾流行等恶劣环境,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当时,出国援外是无偿的,没有报酬。国家解决吃、住、行经费,每月发20元生活费,购买洗漱用具。

三、科技管理,服务经济

非洲农业援外3年,回国后分配到乐山市(县级市)农业局,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1981年,搞土壤普查工作,农业资源区划工作。1983年,调市科委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985年调市科协办公室工作。1988年调科技咨询中心,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四技”工作,服务经济,服务企业,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四、老有所为,奉献余热

临近退休时,市科协主席征求意见,是否愿意去市老科协工作。我想,退休了,还能为社会作点有益的事,是好事,就同意了。1998年4月,我去乐山市老科协上任,先后担任秘书长、副会长、科普报告团团长、市科技关工委副主任等职,直至2012年市老科协换届为止。换届后任市老科协“三农”工委主任。同时,任四川省老科协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乐山市科协二、三、四届委员。

我在市老科协工作14年,牵头实施川乐、浙川“银龄行动”项目,为乐山茶业发展作出了贡献。2002年至2007年,定点帮扶临江镇发展无公害茶叶,实施川乐“银龄行动”项目,使临江镇茶园面积由2002年2000余亩,2007年增到8150亩,达到人均一亩茶。2007年比2002年茶叶产量、产值分别增111.4%、172.4%。该项目列入市科协“金桥工程”,受到市政府表彰。2007年,实施浙川“银龄行动”项目,从中国茶科所引进中茶302、102、108三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经过14年试验、示范,已推广到省内、省外。用三个良种茶树鲜叶,创制了“银龄茶”系列品牌,多次荣获“中茶杯”金奖。2015年6月11日,中央8个新闻媒体记者应邀来乐山专访浙川“银龄行动”取得成效,受到好评。2010年12月,全国老龄办在兰州召开全国“银龄行动”经验交流会,我代乐山在会上发言介绍经验。2010年10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与四川省农业厅在沐川召开茶树新品种推荐会。会上代表协会介绍引进三个中茶良种试种情况,得到大会肯定,省农业厅号召全省推广这三个良种。2010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浙川“银龄行动”第一阶段项目总结会上,浙江省老龄办钱小平主任说:“该项目能取得这样显著成绩,有两个同志值得表扬,一个是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另一个就是四川省乐山市老科协邵奇德秘书长。”

在市老科协工作期间,参与科普宣传,帮助公民提升科学素质。创办《科普园地》和《科普画廊》,亲自撰写科普稿件,校对、张贴等工作。成立科普报告团,提升科普效果,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乡镇作科普讲座400多场,听众数万人次。2012年12月,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精神文明办联合授予我“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

回顾自己入党60年,在职工作38年,退休奉献余热14年,为党和人民作了一些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各级组织给我的荣誉不少,先后受到各级表彰38次(其中全国表彰2次,省表彰9次,市(区)27次)。

我已是耄耋老人,但身体较好,还能为人民做一点小事。我将永远跟党走,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邵奇德

供稿:中共乐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