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董和:两袖清风的成都县令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31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1-07 14:31:46 浏览次数: 【字体:

董和:两袖清风的成都县令

2023年,成都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工作措施》,提出以“濯锦”廉洁文化品牌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品牌引领、多维支撑、全域覆盖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为持续涵养崇廉尚德社会风尚,本报联合成都市纪委监委,共同推出“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打造“濯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栏目,今日推出第三期。

成都,人文炳蔚之地,历史文化底蕴丰润。千百年来,哺育了诸葛亮、乔璧星、第五伦、赵抃、文翁等为数众多、灿若星辰的清官廉吏,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清廉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纽带。“天下成都·濯锦”廉洁文化副刊将讲述一批成都历史廉洁人物务实建功、为民立德、清廉树品的故事,将廉洁文化与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等有机结合,挖掘历史名人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廉洁文化的浸润感,并对当前的工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在三国蜀地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官员,他在担任成都县令时赏罚分明、廉洁节俭,深受百姓的爱戴。刘备平定益州后,他被委任为诸葛亮的副手,勤恳尽职、敢于谏言,诸葛亮将其视为一生挚友;他为官二十余年,临终之时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他以正直廉洁、淡泊名利的家风传世,其子亦是蜀汉的名臣良相。这位一生廉洁、两袖清风的官员,便是董和。

以身作则 清约廉洁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市)人,祖籍在巴郡江州(今重庆)。东汉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到益州,当时的益州牧是刘璋。刘璋听说董和很有贤能,先后任命他为牛鞞(今简阳)长、江原(今崇州)长、成都令。

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日趋奢侈,《后汉书》中曾说:“上无去奢之俭,下有纵欲之敝。”根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由于蜀地物产丰富,当时成都的奢侈风气也十分盛行。蜀中的经商之家,吃穿用度皆如同王侯;贵族之间相互攀比,贫寒人家也以排场不及富庶之家深感羞耻;婚娶、丧葬之事,往往铺张办理,普通人家甚至为此倾家荡产。

董和担任成都县令后,对这种奢侈浪费的风气深恶痛绝。他一年四季皆身着布衣、粗茶淡饭,以自身的节俭行为来为众人做出表率,同时以儒家礼制规定相关律法,严禁地方豪强和普通百姓逾僭礼制、铺张浪费。

由于董和执行律法赏罚分明,几年之后,成都当地的奢侈风气大为改变。大家对董和心存畏惧,不敢冒犯。县里的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厉,于是鼓动刘璋调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但没想到这个消息传出来后,成都县城中的官吏百姓纷纷扶老携幼来挽留董和,人数多达几千人。刘璋无奈,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两年。

两年之后,董和升任为益州郡太守。据悉,益州郡是西汉武帝时设立,原为古滇国的领地,郡治在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全境大致为今云南省大部。董和任太守时,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诚心相待,故深受对方的信任和爱戴。不仅如此,任职期间他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三国志·董和传》中提到,董和居官食禄二十多年(从刘璋麾下算起),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而他去世时,家中居然没有一石粮食的余财,堪称为官清廉的典范。

勤勉尽职 言无不尽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左将军府(当时刘备的官职为左将军)事务。对于刘备身边的蜀汉早期集团来说,当时的董和无疑是一个新人,他在刘备平定益州过程中也未见有过建树,然而因刘备知人善任,将其委以重任,足见董和之才干。

事实上,董和也的确没有辜负刘备的赏识,他一度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虽然贵为丞相,诸葛亮也并非完人,反而常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认为有四位能匡正自己的挚友,董和便是其中之一。《三国志·董和传》中这样记载:“昔初交州平(崔均,字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徐庶,字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蕫和,字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胡济,字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诸葛亮任丞相时还给下属发过一封文告《与群下教》,这份文告嘱咐蜀汉官员团结一致、尽忠国事,并特别列举了徐庶和董和的事迹,其中提到董和时,诸葛亮大加赞扬,他与董和共事的七年间,如果政务没有考虑得周到又彻底,董和便往返十多次前来禀告商讨,直到完善为止……诸葛亮表示如果大家能够学到徐庶的十分之一,有董和的勤勉,忠于国家,则他的过错又可以减少了。(原文:“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关于董和的卒年,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史学家们大多认为董和是在刘备称帝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0年去世的。《与群下教》中说“董幼宰参署七年”,董和自建安十九年(214年)被任命为掌军中郎将,到公元220年,在刘备麾下任职恰好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朝中大臣中并无董和的名字。如果当时董和还健在,理应也是蜀汉政权的一员重臣。

忠君体国 教子有方

《庄子》中曾说,“君子之交淡若水”,诸葛亮与董和的交往,大概便称得上“君子之交”,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两位良臣身上有着相同的道德操守——在治理政务上,史书中对董和与诸葛亮的记载都有“躬率”二字,体现他们做事总是事事躬亲、以身作则;董和与诸葛亮同样为官清廉、淡泊名利,他们主政一方时,都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爱戴;董和还和诸葛亮一样,非常重视家风的传承,能够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在这一方面上尤其值得称道。

董和的儿子名叫董允,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三国志·费祎传》中记载了董和教导儿子董允的故事:董允年少时与费祎齐名,有一次益州名士许靖家办丧事,董允和费祎准备一同前往举办葬礼的地方,董允便向父亲董和请求派遣车辆。而董和故意给他们两人安排了一辆简陋的“开后鹿车”,这是一种从后边开门、由人力推拉的小车。车身窄小,仅能容纳一只小鹿,因此得名。如果两个人坐在这种车里,会相当拥挤。出发之时,董允看见这辆车后,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情,而费祎却毫不迟疑地坐上了车。

扩展阅读……

董和 董允

武侯祠文臣廊中唯一的父子

全国现有董和塑像的地方主要有两处,其中一处位于董和的故里——湖北宜昌枝江市董市镇。1992年,董市镇为董和塑像,该塑像现立于董市镇老正街码头。在董市镇水府庙大殿的南山墙上,还存有“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幼宰故里”的题记;另一处存有董和塑像的地方,便是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将廊。

文臣武将廊是清代文物,位于武侯祠刘备殿前的东西廊内,东廊为文臣廊,供奉蜀汉的14位文臣;西廊为武将廊,供奉蜀汉的14员大将。在总计28尊塑像的原型人物中,有两对父子:董和、董允与傅肜、傅佥。董和、董允、傅肜三人列文臣廊,傅佥则位于武将廊。其中董和位于文臣廊第6位,董允位于第10位。

三国历史上,父子两人同殿为臣的情况并不少见。魏国有夏侯渊、夏侯霸父子;蜀国有张飞和张苞父子,关羽和关兴、关平父子;吴国有陆逊、陆抗父子。但董和、董允父子在史书中却有独特之处——陈寿的整部《三国志》中,常常把兄弟子孙或后辈之事迹记载在父兄长辈事迹之后,合为一传。董允作为蜀汉早期重臣董和之子,其事迹却没有记载在董和的传记之后,而是独立另述为一传,史学家称其为:“子不系父,可载别姓。”

董允之所以能做到“子不系父,可载别姓”,是因为他一生对于蜀汉的贡献不亚于其父董和。董允初入仕途,便深得刘备和诸葛亮赏识。刘备册立太子时,任命董允为太子舍人。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驻于汉中。诸葛亮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在《出师表》中陈书刘禅,他认为董允与费祎、郭攸之等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希望刘禅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诸葛亮北伐时,费祎为丞相府参军,随军北伐;而董允为侍中,兼领虎贲中郎将,统率宫中宿卫亲兵。由于郭攸之性格柔顺,宫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担当起来。董允为人刚正不阿,史书称其“正色匡主”,他常常纠正刘禅的不当行为。有一次,刘禅想要挑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便以“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为由严词拒绝,刘禅也无可奈何,此后变得更加畏惧他。董允还曾多次训斥宦官黄皓,他在世时,黄皓不敢胡作非为,其官位也仅仅为秩阶极低的黄门丞。

蜀汉延熙九年(246年),董允逝世。董允在世时有匡主护国之功,其去世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

董和的廉洁最可贵在于以身作则

吴 娲

记者:董和曾经担任过成都县令一职,他的廉洁品质对成都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吴娲:首先是董和对当时成都的影响。史书记载,董和在担任成都县令的时候,成都百姓对他情感是“畏而不犯”,也就说是敬畏有加。但当董和即将调任的时候,却又有几千人自发地来挽留他,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东汉末期社会上的那种奢侈风气,让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只好迫于无奈而接受。董和作为县令,禁止这种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的风气,实实在在地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才会得到那么多百姓的爱戴。而他的这些政令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廉洁。

其次,董和的廉洁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蜀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成都任职。在董和之前,有张若、李冰、文翁等人,董和之后有高适、严武、高骈、张咏、吕大防、丁宝桢等。董和担任成都县令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躬率以俭,移风变善”的事迹非常深入人心,他的廉洁品质为后人治理成都或蜀地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董和的评价是:“董和蹈羔羊之素”,请问应该怎么理解陈寿对董和的评价?

吴娲: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寿评价董和的品德就像羔羊皮一样洁白,是正直廉洁的典范。羔羊之素与成语“素丝羔羊”都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羔羊》一篇,古代文人用这个词语是赞美官吏的廉洁正直。除了这句话外,陈寿在《三国志》中还将董和称为“令士”,“令士”就是才学美盛之士的意思。

记者:董和之子董允后来也是蜀汉的大臣之一,据说他为官也非常清廉,具体有哪些示例呢?

吴娲:董允,字休昭,在董和的教导培育下,成长为蜀汉重臣,与诸葛亮、蒋琬、费祎一起,被后世称为蜀汉“四英”。董允为官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同时还能做到谦于待人。有次,他和费祎等人约好了出去游玩,马车在门口准备好了正要出发,一个叫董恢的襄阳人突然前来拜访。董恢时任郎中,与董允、费祎等人比较起来,可谓官小位低,他看见这些朝廷要员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行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请求离去,说改日再来拜访。董允不同意,请董恢进屋来,还宽解他说:“我们出去玩的目的就是想和志趣相同的人交谈,现在你来了,不正好合适。”董恢很感动。

董允清廉为官,不接受朝廷额外的赏赐。蒋琬任尚书令兼益州刺史时,看见董允劳苦功高,便上表刘禅为董允请求赏赐给他爵号以及土地。但董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事,拒绝了赏赐。这些事迹都说明董允和其父一样,始终秉持着廉洁无私的信念,这也体现出董家良好的家风。我认为董和的廉洁精神之所以能够传递给下一代,最大的原因便是董和能够以身作则。不论是作为一个官员还是一个父亲,他都真正做到了表率。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7月31日第8版

作者:吴 娲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中心研究工作部主任,副研究员)

萧 易 陆 离(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7月31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