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绵竹:戏画结合 艺苑奇葩竞艳

作者:彭忠富(四川省绵竹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22 17:58:13 浏览次数: 【字体:

绵竹:戏画结合 艺苑奇葩竞艳

彭忠富

戏剧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数百年来滋养着巴蜀大地百姓生活,也深深地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手工艺品。绵竹年画也不例外。“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熟悉戏曲的年画艺人将川剧的人物装束和故事场面从戏台搬到绵竹年画中,形成绵竹戏曲年画这一新的年画品种。

绵竹戏曲年画以它特定的艺术形式,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剧目以绘画的形式固定在墙上,无异于“天天看戏”。戏剧年画,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旧时代,是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绘画作品。这类年画一般张贴在农家堂屋墙上,五颜六色的年画贴上去后,顿时显得蓬荜生辉。农家往往没有客厅的概念,堂屋就是他们接待亲友喝茶聊天的地方。

堂屋也是神龛所在地,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平时往往不准小孩子进去玩。当小孩子有机会看到这些戏曲年画时,就会缠着大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在酒酣耳热之际,大人也乐意给孩子们讲讲戏曲年画表现的故事。当然在这样的讲述中,什么精忠报国、孝敬父母之类的价值观也随即传递了出去。因此,戏曲年画不仅仅是一张画纸,它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绵竹年画节开幕式上的戏曲表演

在绵竹年画中出现大量的戏剧年画绝非偶然,这反映了历代年画作者对本土戏剧的欣赏和偏爱。年画艺人陈兴才曾谈到:“我年轻的时候爱看川戏,要走好远的路。戏里头的衣裳和颜色还是好看,画画有用,好多人物画里头也有。”与陈兴才类似的还有著名年画师黄瑞鹄,他不仅喜欢看川戏,而且将川戏内容在其作品《迎春图》中表现出来。这幅年画长卷中,如实地描绘了传统的高桩平台上所饰演的五个川剧折子戏:《秋江》《香莲闯宫》《抢伞》《御河桥》和一折《西游》故事。

《迎春图》局部

以《秋江》为例,川剧《秋江》是从昆曲《玉簪记》中《追别》一段发展而来。《玉簪记》描写的是南宋年间的书生潘必正和尼姑陈妙常的爱情故事。潘必正寄读在女贞观中,观中的老尼是潘必正的姑母。在寄读期间,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暗生情愫,被其姑母发觉,便逼潘赴考。潘没来得及与妙常告别,便被逼离去。妙常知道后急急赶到江边,乘船追送。《秋江》描写的正是妙常乘船赶潘的这一场。故而,这场台戏只有妙常和一个艄翁出场。

画面中,由四位壮汉抬着的长腿方桌上,一个艄翁装扮的表演者立于其上,他脚踏草鞋,头戴蓑笠,下颌白须飘飘,俨然一副朴实慈祥的老艄翁模样,但在鼻梁双眼间又依戏曲中丑角的样子画成白色。更为精彩的是,老艄翁左手持浆呈微微划动状,右手斜向上举,托着的正是妙常的扮演者。画面中的妙常,是一位身着道服的纤细女子,她头挽道髻,手持拂尘,在高高的台阁上摇曳牛姿,别有风韵。

这幅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绵竹县城迎春盛会的实况,它从画面组合,人物服饰以及脸谱、装扮,无不体现写实手法,细腻明快、堪称佳品。同时,它通过热闹的节日场面,反映了清末时期绵竹人民的戏剧生活。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彭忠富(四川省绵竹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