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陈寿与万卷楼

作者:朱和晏 来源: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6-30 16:18:0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寿,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生于安汉县(今南充),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卒于洛下(今洛阳),享年65岁。

54c0d64e10c24ffea03b1a6c85d2efd8.png

陈寿少年时,是蜀汉硕儒、广禄大夫、同郡人谯周的学生,学习很用功,除研习经典外,还精读史书。陈寿青年时代,初应益州府衙之命,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继任蜀汉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蜀汉景耀元年(258),宦官黄皓升为中常侍,操弄权柄,陈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遣黜”。加上父死,便回家守孝隐居。蜀汉炎兴元年(263),蜀亡。陈寿撰《益部耆旧传》10篇,魏散骑常侍文立(蜀汉旧臣)向晋武帝表呈《益部耆旧传》,武帝慕其才。晋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建晋。晋武帝司马炎要求大家荐贤,武陵太守罗宪(陈寿的同学)举荐陈寿,陈寿被武帝升为巴西中正,从事编著。其间,写出《古国志》50篇。晋中书令张华表奏武帝,升陈寿为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令。乃受命撰《诸葛亮故事集》,嘉封著作郎。晋泰始九年(273),集成上奏,武帝阅后十分高兴,令陈寿回京任职。咸宁四年(278),补陈寿为黄门散骑侍郎,武帝手诏陈寿掌劾奏、律令的治书侍御史。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统一中国。陈寿回到洛阳,官至太子中庶子,兼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长广太守、散骑侍郎等职。陈寿潜心撰写《三国志》65篇。西晋元康七年(297),陈寿病逝于洛阳。

93a8fc47d4614e4b89728122d5eee66b.png

陈寿一生著有《益部耆旧传》10篇、《古国志》50篇、《蜀相诸葛亮集》24篇、《三国志》65篇等,尤以《三国志》影响为最。陈寿的《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齐名,并称《四史》,成为我国古代史学名著。西晋大臣、《博物志》作者张华,说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说:“丘明既殁,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聘直词于东观。自斯已降,分明竟爽,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江汉英灵,信有之矣。”认为自春秋时期著《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的鲁太史左丘明以后的史学家,只有班固、司马迁和陈寿了。南朝刘宋史学家、《三国志》注者斐松之称赞《三国志》:“铨叙客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明代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编著了千古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八阵图”“空城计”等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东渡扶桑,流誉海外,逐渐形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国文化热。1993年10月,“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充举行,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国内对三国文化颇有研究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对《三国志》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开展了学术交流和研讨。专家学者认为,如果没有陈寿,就没有《三国志》,更没有《三国演义》,也就没有三国文化热,所以大家公认南充是三国文化的源头。

陈寿的父亲为蜀汉将军马谡的参军,因街亭失守而受“髡”刑(剃光头)回家,于治西果山脚下修“万卷楼”,供少年时期陈寿学习。根据史料记载,陈寿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223-237),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唐时又在万卷楼下面建了甘露寺。《新修南充县志?舆地志》山脉篇载:“旧志云,果山在治西,层峰秀起,上多黄柑,晋著作郎陈寿归隐于此。陈寿万卷楼在山侧甘露寺。”陈寿万卷楼历经沧桑,几经倒塌,几经重建,最后的建筑便是清代的了,但也由于年久失修,在20世纪60年代彻底毁坏了。现在的万卷楼,是1990年政府拨款400万元按原貌恢复重建的,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还新建了陈寿祠和陈寿故宅,以永志纪念这位在历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史学家。

8d7aae7754b24610829be67ddf640cb0.png

陈寿正因为少年读书破万卷,博学多才,才能留下宏篇史学巨著《三国志》;陈寿正因为著书写史清正翔实,秉笔直书,才成为与司马迁、班固齐名的史学大家、志书先贤。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陈寿因《三国志》成名,其《三国志》被演绎成《三国演义》,形成流芳千古的三国文化,逐渐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国文化热,陈寿万卷楼也成为三国文化研究者、崇拜者的寻根访祖之地,万卷楼亦因此而“万古留芳”,真可谓人不朽、书不朽、楼亦不朽也。

(作者单位: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