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古建】桃坪古堡——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3-11-15 14:3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桃坪古堡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

桃坪古堡,位于川西北高原岷江流域的杂谷脑河畔,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被专家、学者谓之神秘的“东方古堡”。

它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融羌族民居和古碉一体,是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羌寨。

桃坪新寨

古堡的主人——羌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

4000多年前这个民族游牧在中国西北的广大地区,由于历代争战,饱受战乱、杀戮之苦的古羌民族便从中国的西部迁徙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岷江河谷地带。

从此,他们便“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高达10余丈的“邛笼”建筑,中国川西北神秘的以石为内容的文化也因此而诞生,从桃坪佳山村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石棺葬群也证实了羌族石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桃坪老寨

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历代中原王朝对这一地区多次进行的战争使得这些建筑从一开始便带上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

古堡建筑是在不绘图、不吊线、不搭外架、仅凭目测的情况下用随处可见的泥土和片石砌成的。

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里的石碉墙面不是平滑的,而是别具匠心地砌成波浪弧形,使墙面正中出现一个从顶部至底脚的垂直棱角。

这一两侧被一分为二的墙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形成鼻状,它的奥妙在于使楼房所受的压力通过这一弧形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历经千百年风霜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碉楼建于交通要隘处,碉楼的窗内大外小,专为射击而设计,战时不仅可以居高观察敌情和用于村寨间的联络,还可以凭险抵抗,在古代,其防御功能是不难想象的。

整座古堡由两座古碉和许多幢石楼拼合而成。

20世纪20年代,英国牧师托马斯•托伦土到达这里时,曾惊叹这些比肩连袂的石室建筑“很像放大了若干倍的中世纪城堡”,石室和石碉建筑一脉相承。

这片居住着100多户羌人的石室建筑材料就地而取,除用少许木材勾勒横竖框架、其余全是片石和卵石,没有钉铆钩之类。

每栋楼的二楼,必辟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而上,这里是与邻里聊天的场所,从这道门进入,里面的楼层之间均置有木梯,只要此门关闭,整幢楼便无从进入,既可防盗,又可御敌。

而开启大门的木锁是从小牛吃母牛奶的动作得到启示而发明的,钥匙是一个带有两个凸槽的木片;曾经牧羊于中国大西北的羌民族,他们的居室竟然留下了带有典型的畜牧文化印记,“畜圈于下”的住房结构恰如其分地传承了这一文化。

羌寨春花

堡内设有31条四通八达的通道,它们互为联结,自成一体,一旦发生战争,既可互相支援,又可埋伏奇兵,就像一个神奇的“迷魂阵”,将来犯之敌歼灭于天罗地网之中。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古堡像桃坪羌寨这样一反传统,城堡没有东、西、南、北城门或出口的传统建筑方式,而筑成了以古碉为中心的放射状的8个出口,8个出口又以31条通道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这在世界古堡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堡内设置的完整的地下水网系统是世界古堡建筑中独一无二的一大奇观,它是从当地5000多米高的大山上引来一股泉水,流经古堡下的暗沟而到达每家每户。

有了这一地下水网,战争年代可以避免被对方断水之虞,若遇紧急情况,还可以作为逃离危险的暗道,和平年代又是有效的消防设备。这种“自来水”不仅给饮水洗衣带来了极大方便,还可以调节室内温度,成为“绿色空调”。

桃坪羌寨

多少年来,无论是各部落的刀枪剑戟,还是来自异域之帮的火炮洋枪,都未曾真正叩开过它那凝聚着古羌人智慧之光的“厚重城门”。世世代代,羌民在自己创造的美好家园中、那独特的文化氛围中顽强地生活。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这些宏伟的建筑物也失去了它用以抵御外敌的重大意义,但它那精湛的建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俗、神秘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古羌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成为研究羌族文化的一块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志中阿坝【据《理县故事(二)》】

供稿: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据《理县故事(二)》】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