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李冰的笑容‖袁征

作者:袁 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8 14:32:18 浏览次数: 【字体:

李冰的笑容

袁 征

笑容,指人们在发笑时面部呈现出来的一种神情。国庆假日里,都江堰迎来了众多游客。游人们步入离堆公园伏龙观,饶有兴致地观瞻被供奉于前殿正中位置上笑容可掬的李冰石像。

离堆公园伏龙观里的李冰石像(武家荣 摄)

1974年3月3日上午,灌县(今都江堰市)文管所馆员钟天康在离堆公园喝茶时,听说安澜索桥迁建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在鱼嘴附近外江河道挖出一块人体形状的石头。由于石头体积太大难以搬动,工人们打算午后将其炸碎。

出于职业敏感,钟天康立刻赶到现场。只见一尊头戴古式冠冕、背部朝天的巨大石人像埋在河床约4.5米深的鹅卵石层里。钟天康让工人们保护好石像,然后匆忙赶回文管所,打电话向上级报告情况,请求派专家前来清理鉴定。

3月6日,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的专家在相关部门协助下,将这尊石人像从河道中打捞出来,并开展鉴定工作。

原来,这是一尊身高2.9米、肩宽0.96米、底部方榫残长0.18米、重约4.5吨、用灰白色砂岩凿成的人像。

这尊石人像宽额圆脸,两颊丰满,嘴角凹陷,眉舒目展,面带笑容,头戴进贤冠加介帻。身穿右衽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双手叠于胸前。衣袖宽大而下垂,两袖和衣襟上刻有3行隶书题记。左袖上的字样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袖上的字样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人石珍水万世焉”。

专家们分析,这里的“珍”通“镇”。进而推断,这是东汉时期负责管理都江堰的水务官员都水长陈壹和都水掾尹龙打造的3尊石刻神人像中的一尊,其用途在于镇水,祈求万世免去洪涝灾害。

最让专家们欣喜若狂的是,在石像拱起的双手下前襟正中位置上,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的字样。于是,专家们进一步认定,这尊仪态雍容、敦厚亲切、笑容可掬的石人像刻画的不是别人,正是两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便将其命名为“李冰石像”。

专家清理李冰石像(吴晓铃 摄)

1974年4月,李冰石像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8月,李冰石像被陈列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伏龙观前殿正中。

1980年11月20日,我国发行了4枚《J.58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3组)》纪念邮票,其中第2枚就是李冰半身像。

李冰纪念邮票(图片来源:四川省情网)

1996年6月,李冰石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9年,新落成的四川博物院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将李冰石像复制品放置于该馆序厅醒目位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万娇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述都江堰出土李冰石像(徐波 截屏)

关于李冰的颜容相貌,东汉之前的史书中并无记载。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对李冰寥寥几十字的介绍中,只有一个官职“蜀守”,外加一个名“冰”,连姓都没有。在后来班固的《汉书·沟洫志》中,李冰虽有了姓氏,但没有进一步描述,更未提及李冰的面部特征。

按时间推算,都江堰出土的这尊李冰石像凿刻于东汉建宁元年(168),距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已过去400多年。两位都水官陈壹和尹龙并没有见过李冰,他们显然是凭借自己的想象给这位治水前辈塑造雕像的。

不过,驻足瞻仰李冰石像的游人依然确信,李冰在两千多年前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一定会多次绽放笑容,甚至还开怀大笑过。眼前这尊石像,应当是李冰在治水时表露出来的喜悦心情的形象写照。

都江堰渠首(贾宪生 摄)

笑容,或许具有传导作用。熟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游人看着李冰石像显露出来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他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一幕幕当年李冰率众治水的热烈场景。

发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岭和朗架岭的岷江,是长江上游较大的一条支流,古称汶江和都江。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汇成江河,向成都平原奔涌而下。

两千多年前,成都平原旱涝灾害严重,被视为“泽国”和“赤盆”。岷江上游地势高耸,沿陡坡而下的江水湍急汹涌。当江水冲出山谷到达开阔地带时,被横亘在灌县城西南的一座玉垒山挡住去路,无法流入成都平原。每当夏季到来,岷山南麓冰雪融化,伴随暴雨骤降,岷江上游冲下来的泥沙石块很快沉淀下来,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洪水一旦漫过江岸,便报复性地淹泡成都平原,吞噬良田,“人或成鱼鳖”。洪水一退,成都平原赤地千里,干旱成灾,粮食颗粒无收。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机,遣张仪、司马错伐蜀。蜀王开明十二世战败被杀,古蜀国灭亡。

秦灭蜀后,秦国君臣意识到蜀地在一统天下中的特殊地位,决定将蜀地建成重要战略补给基地。

约秦昭王三十年(前277),秦昭王委任熟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上任伊始,带领儿子李二郎和数名行家沿岷江拾级而上,行进数百公里,踏勘地形地貌,查找造成成都平原连发旱涝灾害的原因。

问题症结找到后,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制定出一套新的方案,开始着手实施规模宏大的治水工程。

首先,李冰提出在玉垒山上凿开一个缺口,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玉垒山(罗梅 摄)

李冰的构想,迅速得到百姓们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当时,火药尚未发明出来,工匠们便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出若干条凹槽,将树枝干草填入槽中,点燃枝草焚烧山体,趁热泼浇冷水使岩石爆裂。很快,玉垒山被凿开一个20米宽的豁口。豁口形状酷似一个瓶口,当地人称之为“宝瓶口”。

宝瓶口(陈一农 摄)

凿开宝瓶口后,被分开的玉垒山末端形状宛如一个巨大的石堆,当地人称之为“离堆”。

离堆(康萍 摄)

宝瓶口地势较高,流进来的江水量尚未达到理想效果。李冰便发动百姓大量砍伐竹子,编织出若干个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在竹笼里装满鹅卵石,用木船运至玉垒山前方的江心中,将其一个个稳稳沉入江底。最后,在江心构筑起了一道形似大鱼的狭长分水堰。分水堰的前端很像鱼头,人们称之为“鱼嘴”。

鱼嘴面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隔成东西两条支流。西面的一条支流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用于排洪。东面的一条支流叫内江,流入宝瓶口后用于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鱼嘴(成甲庆 摄)

为恰到好处地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率领百姓在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一个平水槽和溢洪道,人们称之为“飞沙堰”。

冬春季节,岷江水位较低,飞沙堰自动将约6成的江水导入内江,保证灌区用水;将约4成的江水导入外江,进入岷江正流。

夏秋季节,岷江水位升高,飞沙堰自动将约6成的江水导入外江,进入岷江正流;将约4成的江水导入内江,防止良田被洪水淹没。

同时,飞沙堰巧妙利用了岷江天然河道中的一个弯道。当江水通过弯道时,大量沙石受弯道离心作用的影响被排向外江。洪水越大,飞沙堰的排沙效果越显著。从而,简便易行地解决了泥沙淤积这个水利工程难题。

飞沙堰(罗燕冰 摄)

为监测内江水位,李冰组织工匠制作石人立于江中作为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为解决临时性截流问题,李冰组织工匠将大木桩用竹索绑成若干个“杩槎”(马扎),将其横列在江中,围上竹席,培上黏土,挡住水流。

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李冰建立了岁修制度。每年霜降时节,李冰率众用杩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流入内江,进而淘挖外江淤积的泥沙。第二年立春前后,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进而淘挖内江河槽。清明节前,撤除内江杩槎,开始放水灌溉。

李冰要求岁修坚持“深淘滩低作堰”的6字诀。“深淘滩”,就是适度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就是适当控制飞沙堰堰顶的高度,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二王庙石壁上的6字诀(徐华 摄)

李冰率众建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它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确保了从内江流淌下来的清水可灌溉数百万亩良田。从此,成都平原实现了“水旱从人”,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粮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的灌面从1949年的282万亩,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679万亩。

1974年4月,都江堰灌区新建了外江闸。内江宝瓶口每年净引水10亿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灌区的用水矛盾。

1993年底,都江堰灌区灌面突破1000万亩。

经不同时期建设,都江堰灌区目前已成为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1130万亩,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资阳7市40个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灌区集聚了四川近1/3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四川1/3以上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是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命脉,对四川粮食生产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成都作家王国平曾在《人民日报》撰文谈道:“都江堰的水流到哪里,哪里都是都江堰。”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和谐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章。

一位游客风趣地说:“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开怀大笑是必须的!”

四川博物院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里陈列的李冰石像复制品(徐波 摄)

李冰石像的面部神情,永远定格在了笑容上。他笑得是那样的灿烂、爽朗、得意,甚至笑得有点顽皮。他仿佛在对昔日并肩治水的老伙计们说:“我们成功了!”亦仿佛在对眼前的游人们说:“新时代的治水人更加了不起!”

写于2023年10月6日

参考资料:

1.《水利祖师爷李冰父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2023年1月9.日

2.《都江堰东汉李冰石像》,小红书,2022年8月31日.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贡献》,都江堰发布,2023年3月30日.

4.《古代成都平原治水丰碑(二)——“战国”分二江》,方志四川,2021年1月5日.

5.吴晓铃,《非一般的四川宝贝|这尊东汉石像证明都江堰确为李冰所凿》,川观新闻,2020年8月27日.

6.神侃胖先生,《一文看懂四川都江堰工程是怎么工作的》,知乎.

7.《百家论坛·李冰石像重见天日》,央视网CCTV-10,2019年10月21日.

8.《李冰石像出土 终于还伟人一身“清白”》,四川新闻网,2016年5月31日.

9.《李冰》,百度百科.

10.《李冰石像》,百度百科.

11.《岷江》,百度百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