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四川——长江文化交融之地‖邵明亮

来源:《重庆日报》2023年9月9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3-10-06 14:59:17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

长江文化交融之地

邵明亮

鸭子河水流缓缓,不语不言。90多年前,在鸭子河畔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纵目面具、青铜立人、“通天”神树聚焦世界目光……

2023年7月27日,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新馆展出的1500余件文物中,包括了近两年集中出土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号至6号坑文物,尤其三件文物跨坑拼对成功,造型繁缛超越世人的想象。

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起源、兴盛于长江流域,是长江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不止三星堆,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且长江在四川的流域面积最大,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文明之光灿烂夺目。近年来,四川坚定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的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长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景(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长江文明的四川表达

8月的四川省都江堰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在欣赏岷江美景的同时,大家不禁感叹蜀地先人治水的超凡智慧。

治蜀先治水,水治方城安。被誉为“千河之省”的四川,发展史、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

蜀地治水,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都江堰,通过修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等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其中东边的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滋润了蜀地灿烂的文化。

位于长江支流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日报 供图,图片来源:重庆日报)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长江在四川境内全长1040千米,只比流经最长的湖北省少21千米,四川将近97%的面积都属于长江流域。除了岷江,四川境内的长江主要支流还有雅砻江、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表示,长江在四川段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羌藏彝文化和巴蜀文化,彰显了大江东去、海纳百川的磅礴气势,蕴含了百舸争流、泽被天下的时代力量,厚植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价值体系,造就了生态和美、人水和谐、文化和合、民族和睦的生动图景,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关键承载区。

长江既是水运通道,又是经济通道,更是文化通道。李后强介绍,四川境内文化资源富集,在金沙江段流域有藏族文化、彝族文化、游牧文化、高原文化、长征文化;在长江段流域有著名的酒文化、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以及负有盛名的农耕文化;茶马古道、“三线建设文化”遍及全流域。同时,长江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的名人文化、石刻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也是丰富多彩。

宜宾三江口(曾朗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全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6.5万余处、非遗资源点8000多处,数量、等级均居全国前列。

四川将深刻认识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自觉肩负起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和使命担当,立足巴蜀资源禀赋,以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三苏文化等为重点,推动实施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不断推动长江文明四川篇章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川省江安县境内的长江段显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景象(何海洋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守护文明的四川担当

岷江与金沙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汇流,其下始称“长江”,滔滔江水自此远去,出三峡、过平川、入东海。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万里写入胸怀间。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江口考察时谆谆嘱托,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

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市三江口考察,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汇报(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也是守护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四川是长江流域居住人口最多、水域面积最广、文化样态最丰、水利设施最早的省份,是长江文化形成、融合、发展的起始区域。

作为“千河之省”,四川拥有大小河流8000多条。治水任务艰巨,四川如何守好上游关口?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沱江之变可谓四川治水的缩影。沱江流经省内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承载着四川省19.3%的人口和23.6%的GDP。作为曾经四川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历次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沱江流域的水生态问题多次受到关注。

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治理沱江,全省6288名党政领导担任沱江流域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各地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114.6万余次,查找整改河湖问题9.3万余个,做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

沱江干流资阳段(赵明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截至2022年底,长江出川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干流纳入考核的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

在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时光的前行让文明的印记在这座城市越发熠熠生辉。

树牢上游意识,扛起上游担当。2022年宜宾市域内长江干流Ⅱ类水质达362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在长江水的滋养下,这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4000多年酿酒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水兴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四川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正迎来最为澎湃有力的发展时期。

宜宾市三江汇流处(宜宾市翠屏区委宣传部 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在“大熊猫老家”四川省雅安市,当地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历史机遇,众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跃成为“熊猫文旅目的地”;在被长江众多支流滋养的川西高原,一大批文旅产品跨山越海,被更多的世界游客关注;在流经攀西的安宁河流域,四川正着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大江奔涌万物新,无限风光看上游。从更宏观的文明发展视野来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四川正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守护中华文明摇篮,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不断筑牢上游屏障、扛起上游担当。

宜宾市南溪区“长江第一湾”(罗平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弘扬文明的四川行动

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年多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过程中,四川长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保护得力,传承弘扬有效。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形式保护和弘扬我省文化资源,正是落实‘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明的应有之义。”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四川通过组织全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研究,编制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强化对蜀文化、巴文化、羌藏彝文化等的研究阐释,完成皮洛、城坝、宝墩、罗家坝等4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和皮洛遗址、三星堆遗址、江口沉银遗址等3处遗址考古发掘。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全景(新华社发,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同时,四川联动重庆加快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安岳石窟、荣县大佛、夹江千佛岩等重点石窟寺保护利用项目。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川实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制发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指导长江经济带地区市(州)制定非遗保护工作相关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此外,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巴蜀文旅走廊打造等重大战略,四川还积极推动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多业态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了游客体验。

在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泸州市,当地正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长江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建设。

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长江穿城而过(刘学懿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不止泸州市,近年来,四川省内各地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启动实施了东坡宋城、遂宁观音文化产业园、绵阳126文化创意园、自贡彩灯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涌现宽窄巷子、锦里、自贡灯贸、青神竹编、绵竹年画等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特色文化产业呈现集群性、聚合性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品牌特色日益彰显。

据了解,四川目前已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对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进行科学规划,提出构建“一干三区六江”,即长江干流,羌藏彝文化、蜀文化、巴文化三区,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的空间格局。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将从高水平编制完成系列规划、高标准推动长江文化保护利用、高质量丰富文旅供给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讲好四川“长江故事”,展现“蜀水文化”,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打造成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重要支撑,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来源:《重庆日报》2023年9月9日第3版

作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重庆日报》2023年9月9日第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