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曾为志 蒲守国 ‖ 斌老爷院子,藏在米仓山中的百年豪宅

发布时间:2018-10-17 16:14: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川北米仓山南麓、距旺苍县东北48公里的德山坡中段,至今依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座规模宏大、结构考究、工艺精美、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因系晚清武秀才赵世斌的府邸,所以被称为斌老爷院子。


  德山坡,又称德凤古村,在崇山峻岭遍布的大山区,德山坡是极为稀有的缓坡地貌。古村隶属于今旺苍县大两乡,因缓坡西端的最高山峰宛若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古村西靠德凤山,东临剑插河。在德凤山肩,有泉眼汩汩流出,下自成溪,蜿蜒穿坡,称枣树溪。

俯瞰斌老爷院子全景

 群山与剑插河蛇折相伴,环抱古村,当地称此地形为“回龙转案”。就是这钟灵毓秀的独特地域,得到了明末时金堂县一位学监的青睐。他置业于斯,开始了家族的生息与繁衍。这位学监叫赵友朋,字康玉,祖籍湖广黄州府仁和县,明末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按其墓碑记有“岁拔,金堂县学监”字样,可知赵友朋属于岁贡。



赵氏一族 开枝散叶


  《赵氏家谱》记载,赵友朋后来又履职“广元县教谕”、“置业高城堡之后坝、德山等处”。明末清初,赵友朋“以宦落业”,其子名叫赵天德,其孙名叫赵明。
  赵明生二子,长子赵治歧居住德山,次子赵治安居住后坝。两支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赵治歧死后,葬在德凤山脚下。后来,该处逐渐成为德山赵氏宗族的坟茔。赵治歧及其后世都作为平民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以耕养读、以读促耕的传世家风。

斌老爷院子内景

  其第七世孙赵应斌于清康熙年间供职于汉中府,置业成都打金街;赵应斌的弟弟赵应道留居德凤山。
  赵治歧的第八世孙(赵应道之子)赵明儒,于乾隆时期考中文秀才。
  赵明儒的曾孙赵赓谟,嘉庆年间的贡生,任利州税粮转运使。
  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分子阶层。此后,赵氏族人又有取得监生者。如赵治歧第十一代孙赵相昌、十二代孙赵荣、十三代孙赵五政、十四代孙赵永怀皆为监生,并相继担任族长。

贡生赵赓谟夫妻3人合葬墓

  乾隆中叶至同治初期的100多年,川北一带,白莲教、红灯教、咕噜子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陈德才部轮番袭扰,百姓生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能够保命已是万幸,耕作之余难有闲情读书,往往学业荒废。



谋生齐家 香火鼎盛


  赵相昌、赵荣、赵五政、赵永怀皆属例监,是以平民身份捐纳取得监生,在监生中地位最低。
  到赵五政这一代,他们不再单纯地只是注重农桑,开始做起了生意。用当时的流行语说:“要想富,生意夹着庄稼做”、“肥田不如瘦店,瘦店不如破船。”赵五政利用农闲,广泛结交,四处奔走,开辟了多条经商贩卖的途径。
  由于德山及周边地区出产茶叶,赵五政雇佣脚力将茶叶贩卖到陕西宁强、汉中一带;又因剑插河沿岸土地里,多处可以采掘成色上好的沙金,赵五政将黄金卖往成都。一来二去,家道渐渐殷实,赵五政成为富甲一方的乡绅。

斌老爷院子内景

  赵氏家族又致力于子弟的教育,赵五政的儿子赵永怀、赵永简、赵永谦、赵永映少年时,均入私塾就读。不过,仅有长子赵永怀取得例监资格。
  赵永怀接手家业后,延续乃父的谋生齐家之道。一方面广置良田,遍雇佃户、长年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亲自带领行夫脚力,经营生意。一时间,风生水起,财运亨通,积财远超乃父。
  赵永怀膝下人丁不旺,当他年届三十六七岁时,仅育有一女。原配薛氏主张赵永怀纳妾,娶陈氏。
  光绪六年(1880),38岁的赵永怀喜得贵子,乳名昌林子,学名赵世斌。
  赵世斌从小聪敏好学,且胆识、臂力过人,又是族长之子,深受阖族喜爱。后来,陈氏又诞下四男二女。从此,本支赵氏再次香火鼎盛。



无缘武举 安居德山


  看着儿女渐渐长大,赵永怀更是发奋从事“庄稼夹着生意做”的治家之道,先后将五男送入私塾,希冀重振家声。
  同时,又延请风水先生、石工木匠,改进住宅。前后花了9年,建成一套四合院,这就是现存的斌老爷院子。

斌老爷院子中的雕塑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千童子会试利州(今广元市)。15岁的赵世斌首赴文场,取得文秀才后奔武场。刀枪剑戟各般武艺考核后,他跑马射箭,开弓中的。
  最后一项考核,他将上百斤的铜鼎端至平胸,绕场一周后,又将所端铜鼎放置在另一铜鼎上,本来意欲歇息。稍息片刻,他故意弯腰抚摸两鼎,作拔起状。考官惊愕,恐人才受伤,忙不迭鸣锣收场。
  次日垂榜,赵世斌夺得武魁,成为本次会试唯一的文武秀才。他头戴文武双顶,荣归德山,继续准备着考武举的内场功课。
  谁知时运不济,清廷科考一再改革,赵世斌专注研习武学兵法却忽视策论,不仅未能问鼎文举,在科举改革后,赵世斌再也无缘武举了。
  从此,他安居于德山,被推为族长,与弟弟们同居一院。他继续着耕读传家的同时,又整饬族纲、治理市场,深孚众望,被人们尊称为斌老爷。
  其弟弟4人,各自成家,均子孙满堂,人丁兴旺,至今仍系德山古村望族。



四合院落繁华已如梦去


  如今的川北农村,随着人居环境不断改进,传统穿斗木结构的人字水(屋脊呈人字形两边分流雨水)瓦房悄然消失,代之而兴的是各种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这座完好保存于德山古村的斌老爷院子,在周围小洋楼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斌老爷院子始建于光绪十一年(1885),竣工 于 光 绪 二 十 年(1894)。耗石工3年、木工6年。是年腊月廿二日到廿四日,连续3天,新落成的四合院内,人声鼎沸、鼓乐笙歌,远亲近邻纷纷前来祝贺华居落成。



四邻雍睦 五谷丰登


  四合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包括正房、厢房、上下长廊和朝门等。全院采用人字水、青瓦屋面的穿斗木结构。3间正房地势最高,建筑在高台上,只有一层。
  以堂屋为中轴,紧挨着的正房左右对称。正房以洪门转(旺苍地区,房子转角有洪门转和巴壁转两种,洪门转指正屋屋脊垂直转角延伸到厢房,厢房需设置小堂屋;巴壁转则是一般的尺子拐转角,又叫小转角)的形式联接转角,形成左右3间厢房。
  厢房处地势较低,故因势建成上下两层;左右厢房上层分别各有一间小堂屋、两间小二间。靠东的楼上是一条长廊,供主人接待宾朋及家族议事。
  整个院落四面合围,俗称“四水到堂”。屋脊紧密相连,正房屋脊略高,两侧及长廊屋脊相平,整体建筑显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正房走廊宽6.1尺,中间堂屋双开木门,门上有一对葵花饼状的铁门钹,门钹中各套一支泛绿的门环。正门上端天池方上,是一对雕刻考究的木制垂瓜,与地脚方木雕的藤蔓构成瓜瓞绵绵的寓意。
  双开门两侧,共4扇窗,精细的窗棂中央分别雕刻“福”“禄”“寿”“喜”字样。拱卫堂屋大门的,是两侧的柏水柱(旺苍一带,柱子分别为柏水柱、门筋柱、中柱、无名柱、后沿柱等,柏水柱立于大门外侧,支撑走廊,一般都要悬挂对联)。

大院窗棂的刻字“福禄寿喜”

  柱子中部,穿斗的外端有木雕“象鼻子”;柱顶的“二穿”(柏水柱和墙壁间的横梁)是木雕的“百福”图案。
  支撑柱头的是一对石雕磉墩。磉墩被精心雕刻分化为4层,从上到下,第一层为圆形,第二层呈现出六角形状,第三层为四方形,第四层为八角形状,呈“天圆地方”之势。
  在花纹和饕餮纹的雕刻中,雕图也有讲究,分别刻有“四邻雍睦”“五谷丰登”“花好月圆”“藕子莲孙”等图案。
  从堂屋下到天井,是精致的条石台阶。石头是旺苍一带特有的龙骨石,质地坚硬,色泽黛青,天生白色纹路宛似骨骼肌理,如刀斧凿刻。
  台阶共11级,级数切合在小黄道“生老病死苦”中的“生”位上。石阶两侧均有栏杆,两端栏杆柱子上端有“青狮”、“白象”石刻。
  下端接近天井处,分别留有“古老钱”形状方孔。方孔外通暗沟,是整个四合院的排水系统,在“山管人、水管财”的寓意中,消除了大院在下雨天形成内涝的隐患。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古村


  天井地面由九行龙骨石板镶铺,中央镶嵌着一硕大的钱币图案。天井的东、南、北角,设有拦水石壁。石壁高3.6尺,4张石壁上分别刻有以宋代诗人徐元杰的《湖上》诗句为蓝本的石刻图案。《湖上》诗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每一句诗对应一幅石雕画面:开着红花的树、栖息于上的黄莺;微波荡漾的湖面、翩然惊飞的白鹭;半落平湖的夕阳、闲散懒渡的木船;头顶斗笠的船夫、临风把盏的坐客。形象微妙、生动逼真。


《湖上》诗对应的石雕画面


  天井四角石柱的顶端也分别刻有“犀牛望月”“鹿鹤同春”“安安送米”“义鼠存粮”的石雕。
  天井外接大门处,石栏杆中间空出3.6尺,形成“腰门”。门沿两根石柱,顶部各蹲一座石狮,活灵活现。
  “腰门”外下11级条石阶梯至大门,又称“朝门”。大门外,左有马厩牛圈;右有碾房杂物间,通过走廊与四合院联结一体,简洁实用。
  斌老爷赵世斌大半辈子居住于此,共有妻妾6人,膝下仅有一子三女。唯一的儿子赵清华参加了邓锡侯的国民革命军,曾经担任连长。
  1935年,时年25岁的赵清华因病去世。斌老爷难禁丧子之痛,抑郁寡欢,1940年6月暴病去世,享年60岁。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古村。斑驳古院历经地震,局部失修,如一位年迈的老者,满眼浑浊,悄然不语。
  光绪二十年九月,赵永怀为其父赵五政所竖的碑文中,只留下“皇清例赠严明处士、例诰孝惠孺人”这样冷冰冰的刻字。
  在齐家创业中,劳苦功高的赵永怀殁后,也不过被一抔黄土掩埋。随后,“扬名声显父母”的文武秀才斌老爷也膝下冷落,化作古人。
  2017年,德山村赵家大院进入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深藏米仓山中已逾120载的老宅终于被世人所知,得以修缮保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