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名镇名村】历史悠久的蓬安县巨龙镇‖费尚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3 14:42:44 浏览次数: 【字体:

历史悠久的蓬安县巨龙镇

蓬安县巨龙镇历史悠久,据道光《蓬州志略》载:清道光三年(1823年),蓬州(今蓬安县)设西乡盘龙场团(今巨龙镇)。据光绪《蓬州志》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盘龙场(今巨龙镇)城内有59户,城郊有1580户,集期为1日、4日、7日。2022年,巨龙镇羊角嘴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帮扶优秀村”。

建置沿革

原名盘龙乡,因其山势蜿蜒如龙盘踞而得名。后为避重名,更名为巨龙乡。

民国2年(1913),始设盘龙乡。

1950年3月,设盘龙乡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与中兴、群乐合并建立红日人民公社。1959年析出建立盘龙公社。

1967年,更名为前卫公社。

1969年,复名盘龙公社。

1981年6月,更名为巨龙公社。

1983年8月,改为巨龙乡。

1986年9月,撤乡建巨龙镇。

1992年9月,将群乐乡6个村划入。

1994年7月,析出原群乐6个村,恢复巨龙原建制。

2019年10月,蓬安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高庙乡、龙云镇、群乐乡划归巨龙镇管辖。

蓬安县巨龙镇人民政府驻地:巨龙镇学府街47号

位置与资源

巨龙镇地处蓬安县西部,东与金溪镇相接,南与正源镇为邻,西与南充市顺庆区接壤,北与睦坝镇毗连。距蓬安县城28千米,总面积91.78平方千米。

巨龙镇地形为平坝浅丘,山矮沟宽,海拔最高476.5米,最低285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境内二级河酒场河长10千米,三级河2条,河流总长19千米。境内勘探有井盐资源以及丰富的页岩储量。

2021年,全镇有12887户44143人,其中有劳动力26725人;耕地面积56924亩,其中旱地33613亩,水田8961亩;林地6688亩。

乡村振兴

2022年,巨龙镇加强乡村振兴步伐,争取资金5027.86万元,完成土地挂钩项目600余亩。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思路,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家。在合作村、双龙村分别成立劳务有限公司,组织群众开展培训1000余人次,搭建起群众与企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之间的就业桥梁。

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8.4万亩。有序流转土地2.6万亩,全镇流转率40%。多措并举整治撂荒土地,实现复耕复种6250.6亩。争取资金近6000万元,扩建粮油园区4000余亩,推广良种良法规模种植水稻2455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余亩,百里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集体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3个,5万元以上的村7个。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争取资金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3.6千米,修建水利设施6处,全镇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风景名胜

胜利水库位于巨龙镇丰收村境内,坝址坐落在鱼溪河上游。1955年7月动工,1956年7月竣工,设计坝高9米,集雨面积0.775平方千米,总库容31.4万立方米。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业为一体的骨干水利工程。

胜利水库

圣兴寺位于巨龙镇人民政府驻地南方,占地面积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666.66平方米。

圣兴寺

龙云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6),距今1380多年。建寺以来,三易其名,最先为龙云寺,后更名为龙潭寺、龙游寺,最后复名为龙云寺。龙云寺曾三次毁于战火,又经信众三次筹集善款重建。寺庙修建在龙云山顶平地上,占地面积10亩,整个布局宛如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寺内清幽宁静,每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龙云寺山门外斜坡上有两棵分别为黄杨树和黄桷树的千年古树共生的生态奇观,两树紧紧环抱,和谐共生,蔚为奇观,为龙云寺的标识和瑰宝。

龙云寺

高庙花谷地处蓬安县高庙乡兔伏村,为该村村民投资建设的一个以赏花观林、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有机生态度假旅游区。高庙花谷规划面积1500余亩,已投入建设用地1137亩,投资近5000万元。园区种植有玫瑰、月季、三色堇、虞美人、一串红、天竺葵等30余种花草及垂柳、木芙蓉、楠木、三角梅、紫荆树、香樟树等绿化树木万余株,其中观赏玫瑰100万株,食用玫瑰400万株,每年3-6月为玫瑰花观赏期。

AAA级景区高庙花谷

吐佛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建筑顺山势依次而建,逐级升高、首尾相连、错落有致。宋时称“普恩寺”,后数次遭毁,明成化元年在原址重修,更名“吐佛寺”。明末清初战乱后,损毁殆尽,仅正殿得以保存下来。清康熙年间,来川移民集资重修了前殿和厢房,并培修了正殿,从清雍正十年起,历代对该寺进行了维护和培修,现仅有明代修建的正殿和清康熙年间重修的前殿保存完好,左右厢房已于1949年后拆除。正殿建于一层直台阶上,建筑为抬梁式屋架,歇山式屋顶。

2006年4月,吐佛寺被列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吐佛寺正殿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吐佛寺

名人乡贤

肖成源(1887—1926),又名浚川,蓬安县巨龙镇人。少年时先读私塾,后进金溪高等小学堂。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考入成都实业学校蚕桑班。肖成源学习刻苦,历经3年,掌握了一整套栽桑养蚕制种的新技术。1910年(清宣统二年)毕业回乡,任蓬州劝业分场劝课农桑。1915年(民国4年)蓬安县蚕务局成立后,肖成源主持蚕务局工作,建立苗圃,兴建蚕房,制备蚕具,举办培训班,开蓬安集中培训蚕桑技术骨干人才之先例。肖成源还身体力行,在其家肖家湾育桑苗,植桑树,引进优良蚕种,开始喂养夏蚕和秋蚕。他自建有催青室和小蚕共育室,每季喂蚕20张左右,还自建茧库、炕灶,制备缫车,请工匠缫丝,年缫丝千余两。为扶持乡邻养蚕,肖成源出售桑苗,传授栽桑养蚕技术,提供优良蚕种。他按新法制种,所制蚕种,比本地土种出蚁整齐,喂养期短,病害少,产茧量高,蚕丝品位高,盖有“肖记”印戳,在各乡场出售,极为畅销。在肖成源影响和支持下,数年后,其亲友和乡邻以养蚕、缫丝、制种而致富者达十余家。

唐逢位(1917—1962),蓬安县巨龙镇人,中共党员。1936年经人介绍到南充林金平铁工厂学翻砂。不到两年,即熟练掌握了铸、锻、车、钳等全套铁工技艺,提前出师留厂做工。1942年辞工回乡,他巡回县境开展面机、轧花机等机修业务。1956年,唐逢位加入周口红旗铁木社,3月与唐某等4人被送往南充进修农业机械修造技术,回社后即试制成功玉米脱粒器、单人饲料铡草机等机具。1957年,唐逢位用木架做车床底座,自制绞刀代车刀,设地炉,制模具,开创制模(具)、铸造、锻压及车、钳等5个机械加工工种,开展机械修造业务,经多次改进,自制车床刀、夹具,创制成功铁木结构土车床。所制土车床,逐步由开初仅能车(削)圆件,发展到能批量加工丝口部件。1958年4月,唐逢位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出席四川省工业建设先进工作者会议,获五星奖章及奖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