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富民兴村】“牛”气十足的牛经济——平昌得胜牛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09 13:53:04 浏览次数: 【字体:

“牛”气十足的牛经济

——平昌得胜牛市

“哞……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牛鸣声,四川平昌得胜牛市又开始繁忙的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养牛户、“牛经纪人(牛贩子)”正围着一头头牛讨价还价,各自在心里盘算着,期望卖个好价钱,买个实惠价。

得胜牛市火热交易现场

得胜镇,古名南北场(场头、场尾有南山、北山而得名),清嘉庆年间,清军将领德楞泰在南北场追剿白莲教大获全胜,故改为“得胜场”。

得胜镇位于平昌县城以北,通江县以南,巴州区以东的三地交界处,素有“旱码头”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得胜牛市始于元朝,曾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交易最火爆的第一大牛市,当地百姓养牛经验十分丰富。

据《得胜区志》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南北场开市,有农产品、生活用品及牲畜家禽上市。民国19年(1930年)6月,得胜场召开历时一月的牲畜交易会,万源、通江、汉中、剑阁、绵阳、巴中等两省六县的客商赴会。上市的骡、马、牛等大牲畜达500余匹(头),成交额2万个银圆,得胜牛市发展到辉煌顶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生产设施的政策措施,其中尤以保护耕牛为最。1950年4月、11月,川北行署两次发布严厉打击宰杀耕牛的通知。1952年,平昌县成立护畜小组,区、乡建爱畜小组,农户签订爱畜公约。1954年,将耕牛折价入社。1957年,耕牛转为公养。1967年,关闭耕牛市场,控制耕牛外调,得胜牛市进入休眠期。

1978年,平昌县被列为全省28个黄牛基地县和10个水牛基地县之一,肉牛、奶牛发展得到普及,得胜牛市进入破冰期。

经过改革开放20年发展,得胜牛市逐渐活跃并迅猛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得胜牛市因场地狭小,设施简陋,管理混乱,交易程序极不规范,仅凭“牛贩子”互相“打手势”“说行话”,完成交易,损害了养牛户利益,挫败了养牛积极性。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得胜及周边耕牛、肉牛养殖交易逐渐走低,牛市走向没落。

没落的得胜牛市

进入21世纪,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牛羊肉受到越来越多食客追捧,国内肉牛产业方兴未艾。平昌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毛高亮嗅到了商机。2010年,他带着多年积蓄回到家乡,投资2600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场,成为全镇第一个“养牛大户”。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得胜镇结合肉牛发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依托千年兴盛牛市的厚重历史和传统耕牛养殖基础,决定发展肉牛产业。

“我上初中的时候,牛市热闹得很,路过的都想进去看稀奇。”得胜镇党委书记陈昌平说。陈昌平是土生土长的得胜人,在他的印象里,几十年前的得胜场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或贩牛,只是当时的牛以耕牛为主。

2017年,在外务工村民陈刚德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投资80多万元搞起肉牛养殖。陈刚德头脑灵活,在当地畜牧师指导下,逐渐学会一些养殖技术,并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养牛经验,适逢肉牛市场行情好,一年之后,他就挖到了第一桶金,尝到甜头后,他又开始扩大牛场规模,由开初的十几头,发展到后来的一百多头,高峰期达到200余头。

陈刚德的养殖场

陈刚德的示范引领,让周边村民看热了眼,纷纷跟随搞起肉牛养殖,养殖区域发展到得胜镇的莲花、马灵、玉鹿、红星、新场等村(社区)。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大小养殖户800余户,其中50头规模以上的大概有80户,种植牧草达2000余亩,带动近3000人就业,全镇村民靠肉牛养殖走上了一条生态循环致富之路。

复兴的得胜牛市

在“筑巢”的同时,通过“借牛还牛”“五统一”(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饲料配送和统一商品牛收购)等模式,鼓励农户分散养殖一批育肥肉牛和能繁母牛,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实现有能力的养殖户齐上阵,形成产业集群,保证牛市交易,推动牛市可持续发展。

“我们当初来到得胜,看中的正是牛市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养牛基础。”久云牧业现场负责人介绍,得胜牛市声名远播,在这里做商品牛产业链,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加之东西部协作扶贫政策,实施“借牛还牛”双向托养。由政府出资与久云牧业合作,统一提供种牛、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饲料供给,待到牛出栏时再统一收回,按增重给予饲养户报酬。贫困户们无需出资金、闯市场、担风险,就能获得固定收益,稳定脱贫。

通过“借牛还牛”模式,全镇贫困户领养母牛105头,其中25户贫困户自养肉牛45头、56户贫困户反向委托代养肉牛60头,户均增收1500余元。

得胜镇新场村贫困户李正万,就是享受“借牛还牛”扶贫政策的贫困户。2019年,他从公司领养7头小母牛,根据“借牛还牛”政策,这7头牛他可无偿养殖5年,即每头产仔4个牛犊后,母牛归“还”公司,而所有小牛归他所有,企业还统一提供技术、防疫、回购等。第二年他就增收3万多元。据统计,“借牛还牛”模式,助推当地400余户贫困户1400余人脱贫奔小康。

马灵社区32岁养牛能手苟山泉,高中毕业后,在县域内打零工、包工程,一直未赚到钱。后来他在频繁给别人家建牛场时,了解到养牛经济效益好,慢慢萌生养牛思路。2018年,通过到陕西、甘肃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到养殖技术后回乡创业。2019年3月,筹资30万元自建养牛场。经过4年多风里雨里的摸索实践,他对自家的“牛宝贝”了如指掌。不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习性,他都能脱口而出。周围很多养牛人一旦遇到问题,都要跑到他家向其请教,而他总会认真聆听,分析寻找破解方法,还时常把自己的养牛“秘笈”拿来分享。养殖户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苟“把势”。通过养牛,他不仅在城里买了住房,还开上小汽车,每年稳定“牛”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

作为新一代“养牛人”,苟山泉说:“虽然养牛苦点、累点,但生活总有盼头,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养牛产业是致富好门路。希望市场行情越来越好,多赚点钱,然后再扩大规模,稳打稳扎,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做大做强‘牛经济’,让生活‘牛’起来”。

2020年3月,经过2年精心谋划筹备后的得胜新牛市如期开市,满载肉牛的货车来往穿梭,牛叫声此起彼伏,南来北往的客商忙着讨价还价,满是喜悦。得胜牛市历经8次变迁,占地130亩,可容纳2000余头牛进场交易,单日成交量可达400余头,年成交量3万头以上,年交易额达5亿元,是巴中市三星级农业产业园区,每月逢1、5、9日为交易日,为广大养殖户、合作社及周边20多个省市客商提供最便利的肉牛交易平台,得胜牛市再次享誉西南地区。

新建的得胜牛市

牛市壮大带动牛产业发展。平昌县积极实施“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按“发展大品种、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总体要求,确立肉牛养殖“一核两区三片”总体规划。2018年,搭乘青田·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快车道,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组牵线搭桥,平昌县与浙江台州市路桥九久畜牧养殖场达成合作协议,投资1.21亿元,在得胜镇莲花村重建牛市,打造集肉牛交易市场、示范养殖基地、有机肥加工、屠宰与冷链、地方特色餐饮、现代农业观光等“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得胜牛市“鸟枪换大炮”。

通过实施政策回引、宣传回引、市场回引,越来越多懂市场、会技术的优秀人士开始回乡发展肉牛产业。

新场村70岁的村民李用平逢人便说:“我长期在这里给牛喂饲料、清牛粪,每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像我这个年纪的老人,还能给我这么高的工钱,真的很感谢余总。”

在重庆、成都、宜宾等地给别人养牛20多年的退伍军人余攀刚,就是村民李用平逢人便说的“于总”。2021年,他通过创业“回引”,回到家乡,投资300余万元开始自己养殖肉牛。经过两年发展,养殖牛棚越建越多,养殖基地规模越来越大。余攀刚说:“由于我家牛场发展较快,在快速扩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土地和环保问题,地方政府听闻我家养牛遇到的难题,主动提供多方帮助,让我破解了困局。目前,养殖场存栏170多头,近100头将陆续出栏,粗略估算,围栏里的牛价值近300万元。聘请6名固定工人,主要负责清理牛棚、拌料、喂食等工作,忙时种草、种粮的时候还要聘请三四十个临时工。”

如今,“巴山牛”不仅在得胜,在平昌乃至巴中全市遍地开花。“巴山牛”肉质风味独特,肌纤维细嫩,已走上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在得胜牛市辐射带动下,平昌县建成规模养殖场429个,出栏肉牛5.62万余头,存栏肉牛11.5万余头,年产值有望达11.2亿元。

千年得胜牛市的“复活复兴”,重焕生机,牛气十足的“牛经济”正带领老区群众奔赴新生活,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牛气”。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平昌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