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2-23 17:19:43

【家风家训】杨锐家风好 世代书香传‖宁志奇

作者:宁志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4 14:36:03 浏览次数: 【字体:

杨锐家风好 世代书香传

宁志奇

杨锐(1857—1898),字叔 峤,又字 钝叔,四川绵竹人,清末维新派,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 倡立蜀学会,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后,杨锐出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一同殉难,成为戊戌变法中丹心报国、青史垂名的改革志士。杨锐在青年时代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府做幕僚,深受器重。可以说,杨锐的人生既有封建士大夫的一面,又有维新变法志士的一面。他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本文通过对杨锐幼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及所受的家庭熏陶和教育的讲述,略窥其世代传承的祖训和家风。

世代书香人才辈出

四川绵竹城关小西街中段,即今大西街小学,正是杨锐出生的故宅。这是一个世代书香、人才辈出之家的门第。清咸丰七年(1857年),杨锐就降生于此宅院内。

杨锐祖籍江西南昌郡,自曾祖杨玉先始入川,落 籍绵竹。祖父杨士达曾任山东曹县等县丞;父亲杨承煦字春林,出身监生,道光时诰封资政大夫。在绵竹开有春林堂药铺。这个世代书香门第,不仅家境殷实,还藏有不少名家字画。

杨承煦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名:聪、衮、锐、悦。

长兄杨聪(1844—1898),字 听彝。自幼颖悟过人,6岁时父亲杨承煦亲自教授他儒家 经典,过目能诵。13岁时入绵竹学堂,15岁即考取秀才。后中乡试举人, 敕受文林郎,历任丰都、酉阳州训导。清代训导为从七品,职能为辅佐知府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二哥杨 衮字补之,在希哲 府任经历,杨 衮27岁亡故。

杨锐小弟杨悦,字肖岩, 肆业于成都尊经书院,初任湖北省天门知县,其后任湖北候补道。

四兄弟中,尤以杨聪、杨锐最知名。杨锐年方4岁便从父兄授以启蒙教育。从小受家庭熏陶,博览群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历算、医术无不涉猎;擅诗文、书法,尤长于经学。杨聪长杨锐12岁,精通经籍,博学多才,曾负责杨锐等弟兄的启蒙教育,因而杨锐少年时期受其影响较深,尤其和大哥感情深厚。杨聪常勉励其弟杨锐为学要先立志,莫将青史让前贤。杨锐愈加发奋,鄙夷腐儒式的空谈,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当时,清廷腐败,国势日下,他常随长兄杨聪 游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兄弟俩即景作对联,杨聪出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杨锐对“一肩担尽古今愁”;杨聪出上联“此时尤重千个 绿”,杨锐对“何年 更唱满江红”,至今绵竹民间还传诵着这些名联。

杨锐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天文、地理、兵法、算术、医学等学科,决心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杨聪平生志在研究学问,无意仕途, 甘任教职。历任丰都、 隆昌县、酉阳州教谕,年仅54岁因疾病于酉阳州学正 任所逝世。该地学子为其立德教碑以志纪念。杨聪、杨锐两兄弟死于同年,先后仅差两个月零五天。因之清末状元骆成骧在他所撰写的《杨聪墓志》中称“贤士大夫闻而陨涕,曰: 蜀学 坠矣!” 骆状元的叹息显然将杨聪、杨锐兄弟视为当时四川学界的魁首了。

杨锐 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他也同县城里的其他普通书生一样,过着读书作文、考科举的平凡生活,闲暇时把玩一下家里的字画和他自己收集的古币。据有关资料记载,杨锐家藏古籍善本在千册以上,其中尤以大内 宋刻版《柳柳州集》六十本最为珍贵。

一副对联传承好家风

杨家世代书香、薪火相传、文脉不断,必然有其良好的家风家训。笔者尤其对杨家堂屋的一副对联感受颇深。

杨家正房 横三间,耳房左右三间。堂屋正中高悬“说经堂”匾额,下配对联一副:“揽辔无 惭范滂传,缝衣欲废孟郊诗”。这副楹联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其深刻的内涵,一般人不易理解,这里不妨详细解读一下。

范 滂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范 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因品行孝顺、正直而被提拔。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 滂为清 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 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到了冀州境内,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 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离去。后来范 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 滂举报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 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 滂回答说:“我检举的,是深深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加之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 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不符合事实的,甘愿受死刑。”范 滂所到之处,贪腐之官闻风丧胆。所以杨家这个上联就是告诫儿孙后辈做官后要清正廉洁,要重德行,方能无 惭范 滂这样的明鉴监察之人。

下联引用唐代诗人孟郊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典故。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50岁时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 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杨家堂屋的这个下联也就是说,养育杨锐成人的慈母及故乡绵竹无时不魂牵梦萦着这个离川的游子。此时此刻,我们面对孟郊这首游子诗真是不忍卒读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杨家这副“揽辔无 惭范滂传,缝衣欲废孟郊诗”古代对联,仍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至于杨家为何把堂屋取名“说经堂”,也是有缘由的。因为杨家自祖上 皆注重研习反清志士、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之之经学,其家有“文有 承时,大学之道,格致 诚正,修身为本,名曰日升,孝弟忠信,乐礼贤亲,克明俊德,一国兴仁”的祖训,也即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说经堂”匾额的含义,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家风家训真可谓家学渊源,它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杨锐。我们从杨锐故宅的眼见之物,似乎也可窥见其家庭文化熏陶之一斑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宁志奇(绵竹市文管所退休干部)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