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省地情动态>市县动态>详细内容

四川日报刊载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申福建影评文章

来源: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发布时间:2022-07-20 14:39:51 浏览次数: 【字体:

7月15日,《四川日报》——天府周末版《西岭雪》刊载了5篇有关电影《地火》和《八女投江》的影评文章。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创作的《坚定信仰铸忠诚——电影<地火>观后》被刊用。

6月30日,在罗世文的家乡内江威远,举办了以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重要原型——革命烈士罗世文为素材创作的电影《地火》首映式。申福建参加首映式后,写了影评——《坚定信仰铸忠诚——电影<地火>观后》。该文揭示了《地火》的主题——讴歌信仰的力量,从剧情美、信仰美、情谊美、细节美、诗意美的角度对《地火》进行了评述,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为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让观众更准确地把握《地火》的主题主线、更深入地欣赏《地火》的美丽画面、更深刻地理解《地火》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提供了引导和参考。

该文发表后,得到各级领导、影评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对于宣传《地火》、宣传罗世文的事迹和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附:坚定信仰铸忠魂——电影《地火》观后/申福建


坚定信仰铸忠魂

   ——电影《地火》观后

□申福建

6月30日,在罗世文的家乡内江威远,我参加了以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重要原型——革命烈士罗世文为素材创作的电影《地火》首映式。导演徐耿,主演赵波、岳红发表情真意切的感言,他们通过深度阅读,走进罗世文的精神世界,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入《地火》的创作中,用匠心诠释初心。

什么是地火?就是暗暗燃烧的火,是摧毁腐朽势力的革命之火,片首语“献给所有为信仰而献身的人”,一语道破《地火》的主题——讴歌信仰的力量。

这是一部在视觉的刺激和内心的感动中让信仰走进内心的电影。剧本打破常规,以监狱生活为主线,以多时空穿插的叙事手法,选取了罗世文生命中最重要、最闪亮的片段,客观真实描写了罗世文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一生。人可以失去自由,思想却可以无拘无束。在监狱里,过去的一幕一幕在罗世文脑海萦回,那是信仰不断凝聚的过程,那是信仰伟力喷薄而出的过程。罗世文学成归国,国民党警察例行检查,打开皮箱一看,除了换洗衣服,全是外文书籍。警察怀疑这是反动书籍,罗世文巧妙应答,这是西餐书籍,自己要开西餐馆,欢迎到时来照顾生意。那警察一脸迷茫,当厨子还要看书?并表示自己不爱吃西餐,就这样涉险过关。其实,箱子里全是有关共产主义的俄文书籍。这场戏,表现了罗世文的理想追求和睿智幽默。

随后,通过蓬溪起义、成都“抢米事件”等重要历史事件,一块一块拼接出罗世文短暂、出彩的人生。整部电影节奏明快、构思巧妙、连接自然、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和审美情趣。

道不远人,信仰总是在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水电报来啦!水电报来啦!”在四川保路运动中,革命者为发动人民武装起义,将成都血案的消息写于木板之上,涂以桐油,投入江中,传遍各地,谓之“水电报”。《地火》以这个故事引入,隐喻着罗世文从小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1915年,罗世文就读于威远县花萼小学,听了“援川反袁”的故事,如乳虎啸谷,赋诗《咏梅》:“北国银川冽,南疆庾岭春。浮香羞解语,寄意陇头人。”影片中专门呈现了老师对这首诗的首肯,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喜爱。当老师询问:“陇头人是谁?”罗世文大声回答:“革命党人。”可见,罗世文的心灵深处已经播下革命的种子。

罗世文画梅,那是以梅喻志,做临寒绽放、永不凋谢的腊梅;母亲种梅,见梅如见儿,是母子连心的切切思念。面对蓬溪起义的失败,罗世文没有半点儿灰心,而是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在监狱里,罗世文、车耀先、肖子东组建临时党支部,团结带领狱友相互鼓励,开展对敌斗争。罗世文鼓励大家:“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甚至会被后世的人们遗忘,但大家精神永存。”“精神永存”,永存的是矢志不渝坚守信仰的精神。

亲情、爱情、友情,情情难却,唯有信仰难以超越。罗世文幼年丧父,母亲受尽屈辱,历尽艰辛,将他抚养成人,那是不同寻常的母子情。从母亲不停地回忆儿时的罗世文,到母亲守望在河边,等着罗世文归来,饰演母亲的岳红镜头不多、台词不多,却把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相濡以沫的妻子王一苇,全身心支持罗世文的革命事业,同时也担心罗世文的安全,当看到罗世文被敌人逮捕,她只能悄悄流泪,这泪水足以让人泪目。她知道,罗世文是她的丈夫,更是为了劳苦大众的共产党人。他们之间,有深厚的爱情,更有超越爱情的信仰。成都“抢米事件”后,罗世文本有机会撤离,但他把撤离的机会留给了同志,这样的同志之情超越了生死。

《地火》没有宏大的叙事场面,但创设了许多感人的细节。罗世文酷爱书籍,每每拿着书深深呼吸,感受书香,发自内心感慨:“真的,好书的味道真是香的!”书是真理的载体,爱书象征着罗世文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当戴笠假情假意去看望被捕的罗世文时,罗世文揭穿了成都“抢米事件”的实质,并慷慨陈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踌躇满志的留苏同学、特务邓文仪奉劝深陷囹圄的罗世文“弃暗投明”时,罗世文给予讥讽怒斥,那是对意志薄弱者的鞭笞。当看守所所长精心安排宴会,试图感化罗世文、车耀先,他们严词拒绝,一口没吃,继续绝食,气得看守所所长暴跳如雷,掀翻了桌子。肖子东不停地疯跑,被认为是疯子,在罗世文认可他的同志关系时,他控制住哭声,却抑制不住泪水流淌。这样的细节,让整部电影更加丰满、更有张力、更具感染力。

受过国学浸润的罗世文是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文充满家国情怀和对党的无比忠诚。“从来壮烈不偷生,许党为民万事轻”,那是罗世文忠贞不渝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的责任担当的诗意表达。当知道即将牺牲,他在一本俄文书籍的扉页上写下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据说将押往南京,也许凶多吉少!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老宋处尚留有一万元,望兄等分用。心绪尚宁,望你们保重,奋斗!”明知死期将至,没有畏惧,有对工作的安排,有对信仰的坚守,有对同志的嘱托,有对自己心情的描述,视死如归。

革命先烈的梦想已经实现,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我们要从《地火》汲取信仰的力量,努力奋斗。

来源: 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终审:杨帆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