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23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5期(总第58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1-21 14:34:00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10月31日至11月1日,四川省地方志宣传工作培训会在成都崇州召开,成都市、广元市、眉山市、阿坝州、西昌市5个地方志部门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刊载如下,供参阅。


坚持修志为用

以宣传工作助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一、强化责任担当,在宣传内容上突出政治性

成都市地方志系统始终将政治性作为宣传工作的首要标准,主动扛起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的政治责任。

一是坚决扛起文化使命。牢牢站在“为党立言”的政治高度,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履行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新使命。在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逝世之际,发布原创文章《江泽民的成都足迹》,被众多主流媒体转载。在“抗战胜利78周年”“抗日战争爆发92周年”纪念日,开展“400余册抗战文献公布”“206份重要文献捐赠”等活动,宣传成都抗战英烈,被成都电视台(CDTV1)连续播出。

二是坚持围绕中心大局。始终将“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作为地方志宣传的中心任务。成都大运会期间,围绕总书记致辞中“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在成都,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等金句,组建工作专班,研读《成都文类》等古籍,联合“成都发布”推出系列报道,撰写《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的这句用典,你知道出处吗?》等专题文章,受到市委主要领导两次肯定。梳理摩诃池、薛涛纪念馆等文化传承新成果,围绕东安湖、凤凰山等办赛营城新地标,发布《大运会里竟有这么多“金沙彩蛋”》等推文,向世界讲述从神秘古蜀到蔚然天府的成都故事。

三是发挥“官修正史”优势。发挥地方志“权威信史”的独特优势,在巩固意识形态阵线中积极作为。开展“传承一座城市的记忆”专题宣传,在市委党刊《先锋》连续刊发《从历史角度看成都活力与幸福感》等文章,在行政话语体系中强化地方志“官方修史部门”的地位。推进政务新媒体转型,开办“成都街道”“成都史话”等专栏、发布“成都记忆”音频节目,在《成都日报》“天下成都·濯锦”专版连续刊发4篇廉政先贤文章,在人民群众中突出地方志“官方讲述历史”的身份。

二、强化服务意识,在宣传导向上突出人民性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转化利用志书、年鉴、地情开发利用成果,回应时代关切,满足人民需求。

一是精细服务群众需求。抓住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激活方志资源,满足群众需求。推广崇州市方志文化进校园经验做法,推动锦江区、新津区等地出台《方志文化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文化进校园、学校进展馆”等活动。与团市委、市教科院建立紧密联系,设立“红领巾方志学院”,推出“名校名师讲方志”系列直播课,发布“高考中考里的方志知识”系列文章,综合各方力量实现方志文化在课程、课题、课堂全面落地。

二是精准回应民生热点。顺应群众阅读习惯变化,推出“成都方志”视频号,回应“绿道退耕”、长假出行等热点话题,服务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和有机更新,发挥地方志留住乡风乡韵乡愁的独特功能,推出“老照片里看成都”“成都街巷的100个冷知识”等专题视频,其中“老成都人都晓得TA”“五桂桥车站”等阅读量20万以上的视频10篇,其中100万以上2篇。

三是精心组织特色活动。在“‘爱成都·迎大运’寻找‘蓉城红领巾小史官’”活动中,结合市少工委工作体系,做到通知覆盖全部中小学、活动触及每一个中小学生及其家庭。坚定用活方志、办出特色的思路,从成都旧志、《成都市志》《成都年鉴》中梳理出200道历史题目,确保只能从方志渠道学习,无法通过网络搜索查询。落实谨慎实施、便捷惠民的要求,严格落实题库保密制度,专门设计竞赛小程序,杜绝转发集赞、付费拉票等不良现象,确保线上体验顺畅,充分调动学生热情,赢得家长好感。坚持长效开展、常态服务的理念,网上竞赛结束后,联合教育部门到校为111名获奖“小史官”颁奖,开展线上短视频展演、线下演讲比赛、参观成都方志馆等深度体验活动。

三、强化竞争能力,在宣传实践中突出创新性

坚决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唤醒地方志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提升地方志宣传实践的竞争能力。

一是升级网络媒体矩阵。通过每月主题策划、每周选题确认、每日3层审核等机制,持续提高新媒体稿件质量。联合“成都发布”推出“历史名人重访成都长图”等系列文章,与新华网、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化合作,提升“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传播能力。截至10月30日,“成都方志”政务新媒体矩阵粉丝总量突破184万,累计总阅读量超13亿人次。其中,抖音号粉丝数突破140万,排名市级政务新媒体第7名。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过万的微信推文共25篇,最高8.2万;粉丝数从1.2万升至7.4万,清博指数1022,均居副省级城市地方志系统首位。

二是建强线下服务阵地。成都方志馆创新优化展陈设计,主动联络基层社区,获评“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入选主题教育党日活动点位,接待市直部门党建、青少年研学、高校教学座谈、市级教研会议等活动160余场,接待服务人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3倍。推出一批包括廉文化、孝文化、木文化、水文化的成都方志馆特色分馆,丰富服务阵地种类。在市委党校、各区(市)县建设“示范性微方志馆”,推动市、县、镇、村4级方志馆服务能力提升。

三是擦亮方志宣传品牌。以合作打造推文品牌,在“神鸟知讯”开设《成都往事》专栏,累计阅读量近200万。以精品塑造视频品牌,摄制“天府风流·成都方志故事”微纪录片,入选“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精品视频。以活动锻造图书品牌,联合天府农博园举办“同城连心·史志兴村——成都风土人文丛书品读会”活动,扩大30余部风土人文书籍影响力。

四是锤炼宣传人才队伍。以内设机构调整为契机,专门设立地情开发利用处负责地方志文化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人力不足的问题,跨处室、跨职级、跨身份组建老中青结合的宣传专班,抽组全市地方志宣传力量组建方志网评员队伍,全面加强作者、编者、读者、网评员“四支队伍”建设,为宣传工作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着力构建宣传工作新格局 全面开启四川方志北大门

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近年,广元市地方志系统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守正创新,全面开启四川方志北大门,放大广元方志音量,扩大广元方志影响。2022年,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被省地方志办评为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已在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分别刊发信息300余篇、文章60余篇、视频60余个。

一、坚定政治站位,做好宣传信息工作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方志具有鲜明政治属性。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以饱满政治热情、良好精神状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方志自觉,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优秀文化,牢牢掌握方志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巩固阵地,拓展渠道,凸显特色。

坚定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是做好方志工作根本保证。中志办和省地方志办各项部署要求,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做到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赢得领导支持。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方志工作,市委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史读志,市委召开全市史志“七进”工作现场推进会,市委办印发《关于开展党史地方志“七进”工作的通知》,市委还将方志工作纳入对县(区)和市直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形成全市上下关注方志、重视方志、运用方志良好局面。

坚定省地方志办悉心指导。省地方志办班子成员和处室多次深入广元调研、专题培训、常态指导,对广元方志宣传工作把脉指向、辨“症”施治,不断提升广元方志工作和宣传信息工作质效。

坚定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中心大局是方志宣传信息工作永恒主题。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紧扣全市“1345”发展战略,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资政建议,为城镇建设、乡村治理、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文旅融合提供素材和翔实依据。撰写《汲取方志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地方志在传承发展广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探讨》等文章,完成《广元历史沿革》等课题研究,承(协)办《蜀道大讲堂》史志文化宣讲8期,方志声音不断增强、方志影响不断扩大、方志形象不断刷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彰显。

二、聚焦主责主业,做好宣传信息工作

聚焦史志“七进”。整合相关资源建成史志阅览室61个、村(厂、院)史馆30个、“七进”示范点130个,向新建史志阅览室(纪念馆)和机关单位提供史志书籍10000余册、资料800余万字。创(协)编史志文艺作品65部,广元“知客”成为宣传历史文化的名片,被中宣部肯定。成功举办史志进社区知识竞赛、史志大讲堂等“七进”活动130余场次,不断引导干部群众从史志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增进精神共富。

聚焦志鉴编修。推动方志文化传播,首要是生产出好的产品。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转变传统观念,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精选编纂主题、优化编纂体例、丰富编纂内容、提升编纂质量。近年来,编纂出版《红色广元》《广元历史沿革及历史人物简明读本》《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校注》《柏林沟古镇图志》《化林村志》《米仓山茶鉴》等地情读物、综合年鉴、乡镇(部门)志、特色志100余部,奠定方志宣传基础。

聚焦志鉴研究。及时了解方志最新动态,不断提炼撰写重实效、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借党史学习教育东风 实现“十四五”发展开门红》《广元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惠民生》分别在《半月谈》《政工论坛》发表。《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古蜀道文化的建议》《古蜀道翠云廊:中国植树护树制度演变发展史》等研究文章在“方志四川”刊发,《关于加强蜀道古柏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

三、坚持守正创新,做好宣传信息工作

创新宣传信息联动机制。市县(区)地方志系统普遍存在力量薄弱问题。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充分整合现有人员,创新实施市县(区)“1+7”史志一体化联动机制,联合举办宣教工作现场推进会、信息赋能培训会、好信息分享会,一体推进信息研讨、信息编报,信息质量数量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史志文化传播路径。广元红色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武则天历史名人文化共存共融,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充分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探索创新“一中心两走廊”文化建设,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史志文化中心和剑门蜀道史志文化走廊、嘉陵江流域(广元段)史志文化走廊,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面,建成具有广元特色的方志宣传品牌。联合开发教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线路11条,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800余场次、200余万人次接受教育。

创新全员信息工作格局。方志宣传信息工作非一力之功。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史志信息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都是宣传员。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明确科室及县(区)年度信息任务。坚持“每周提示、每月通报、季度研判、年度考核”。对工作夺旗领先的县(区)和个人给予激励。严格审核把关,按“谁报送、谁负责”“分级审核、层层把关”原则,确保信息质量。


齐心协力抓宣传 真抓实干开新篇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2022年以来,眉山市在省地方志办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因地制宜建阵地,齐心协力抓宣传,逐步提升地方志宣传信息工作水平,助推眉山市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党支部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202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市头雁支部争创活动,被评为“五好三优”头雁支部。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一)省直部门领导高度重视。2022年以来,省地方志办领导先后6次到眉山调研指导史志馆、史志阅览室、村史馆建设和三苏文化宣传弘扬等工作,特别对永丰村史志阅览室和永丰村村史馆给予了具体指导和智力支持,向眉山史志馆捐赠书籍2000余册。省地方志办联合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启动《巴蜀史志》“三苏文化”专刊编辑工作,支持眉山地方志工作。

(二)党政领导真正重视。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眉山史志工作汇报,议定关于阵地建设、信息宣传等工作事项。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12次对眉山市地方志和史志馆建设作出批示和指示,先后近50名市级领导深入史志馆调研指导。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临史志馆现场办公,解决史志工作和史志馆建设人员、运行等具体问题。目前,市初步同意启动眉山史志馆建设三期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拟计划增加900平方米使用面积。近两年来,眉山地方志部门经费预算逐年增加,2023年较2022年增加18%。眉山各县(区)领导高度重视史志工作,在经费预算、人员编制、史志馆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有效支持。

(三)史志部门自己重视。坚持把宣传信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宣传信息领导小组,安排2个科室具体负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组织召开全市信息工作会议3次,并将宣传信息工作列入对各县(区)史志部门的目标考核,形成每季度通报宣传工作情况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宣传信息工作良性发展。

二、协同发展是关键

(一)校地协同,打造眉山史志馆。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确定眉山史志馆在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原图书馆基础上改建,创新模式解决了史志馆建设、运行、保障等诸多难题。目前,眉山市地方志部门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议定,商谈挂牌“青马工程”实践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三全育人”实践基地等,增强史志馆品牌效应。

(二)部门协同,建设县(区)史志馆。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地方志部门联合档案部门共同打造史志馆。洪雅县和青神县史志部门联合县委党校共同打造史志馆。目前,东坡区史志馆基本建成,彭山区史志馆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开馆,仁寿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提升优化展陈,洪雅县史志馆建设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彭山区史志馆等县(区)史志馆4个。

(三)社会协同,建设村(镇)史馆。充分发动社会力量,采取企业家、乡贤支持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热心村民自凑一点的“三个一点”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村史馆建设。眉山市地方志部门联系支持丹棱县万年村史馆建设。仁寿县哨楼村村史馆争取社会各方支持的建设资金280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镇(村)史馆29个,在建县(区)、镇(村)史馆3个。建成以东坡区永丰村史志阅览室为代表的省市县三级共建史志阅览室21个。

三、史志宣传是重点

(一)强化阵地宣传,掀起宣传高潮。史志阵地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平台。眉山史志馆自开馆以来,先后开展“知史爱党守初心 砥砺奋进新作为”“以学铸魂 坚定信念”“红领巾 讲党史”“感悟光辉历程 汲取奋进力量”“铭记历史进程 重温革命初心”等340余场主题党日活动和青少年教育活动,吸引省委巡视组、省委督导组、青海省、湖北省等社会各界团队149个、3726人(次)参观学习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获得一致好评。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才智教授、东海舰队原副政委魏伯良将军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塔科马校区教授潘怡璇参观眉山史志馆,对眉山地方文化进行了很好宣传。

(二)拓宽宣传渠道,构建宣传矩阵。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利用官方主流媒体《眉山日报》、眉山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结合“今日头条”及“史志眉山”等新媒体,联合打造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史志宣传新格局,广泛开展史志宣传。2022年以来,《眉山日报》推出《守正创新重实干 以史为鉴开新篇》《史志之光映初心 实干笃行担使命》特别报道,全面展示眉山市地方志工作成果;中央、省、市级媒体采用眉山史志宣传信息400余条,图片600余幅,达到深入人心效果。

(三)创新宣传方式,营造浓厚氛围。2022年以来,通过与传媒公司合作,制作《重新安排山河 造福子孙后代——仁寿黑龙滩建设历史》《眉山革命的摇篮——精进学校》微党课,先后在眉山日报、四川省情网、四川党史文献网、“方志四川”“史志眉山”等平台发布,全网点击观看量均在10000+,连续两年被评为眉山市“十佳”视频。依托眉山史志馆展陈内容,编印《史知眉山》。主动与成都、德阳和资阳沟通,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建成成德眉资四市媒体宣传矩阵,实现四市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全力推进地方志工作融合发展。


用好“加减乘除” 提炼方志四味

——以“志中阿坝”微信公众号建设为例

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

2022年以来,阿坝州地方志系统围绕“存史、育人、资政”职责,践行“1335”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新时代地方志宣传工作中“整与零”“量与质”“点与面”“破与立”的变量关系,努力担当好历史文化的守护者、民族文化的挖掘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在线上文化传播场域宣传“何为方志”“何以阿坝”,全州地方志宣传事业显现实绩、谱写新篇。

一、突出原味,巧做“加法”

2022年2月,州、县地方志系统两级共建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志中阿坝”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打破阿坝方志各自为战的宣传格局,找到整与零的平衡点,触发1+13>14(1个州级地方志机构13个县级地方志机构)的动能转化。13个县特色地情聚焦,14个“志中+”(如“志中汶川”“志中若尔盖”)合集开设,让“14位合作者”在各自板块各美其美,又同气连枝、美美与共,源源不断地为“志中阿坝”采撷、挖掘原滋原味的阿坝故事,展现阿坝的独有风采。同时,阿坝州地方志办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听众”“观众”的角色来“读志”,于是将语音讲述、短视频连播与传统图文呈现相“叠加”,让“志中阿坝”篇篇文章有语音,条条视频说地情。建号20个月来,“志中阿坝”发布地情文章420篇,阅读量近100万,其中313篇来自13个县级地方志部门,107篇来自州地方志办;随文呈载读志志愿者的讲述语音420条;播发地情短视频163条;率先推出庆祝建州70周年专栏,刊载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民族风情、产业发展、阿坝之最、名人谱、要事录、大事记等丰富内容。

2023年,在“志中阿坝”已发布的地情文章中优中选优,编纂出版“石榴花开、美丽阿坝”地情丛书《阿坝印记(一)》,实现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整合,打通掌上阅读+实体书阅读“任督二脉”,为人民群众从方志层面进一步了解阿坝提供更多方式。

二、提升纯味,勇做“减法”

在“美丽阿坝”APP开设“方志阿坝”政务号,在抖音平台开设“文游阿坝”视频号,并在不断探索实践,于量与质间平权衡、调轻重。“志中阿坝”的减法是放弃对机构及工作动态的宣传,心无旁骛“述好阿坝人文,讲好阿坝故事”,并在“怎样讲好故事,讲怎样的好故事”上下功夫,用纯粹的方志匠心打磨出有情怀的方志故事,引发读者情感共鸣,《草原上不落的太阳——罗让尼玛传略》《阿坝县麦桑土司——华尔功臣烈》等文章在短时间内阅读量上万,视频《州府变迁④》《九寨,我的眼②》阅读量分别达6万、4万。而“方志阿坝”政务号的减法是弱化内容故事性,重点对地方志机构、工作动态和方志思想理论的宣传,近百篇文章紧贴时事热点,如“调查与研究”“庆祝建州70周年、建办40周年”等主题文章,尽展方志部门的担当作为。

三、增强趣味,善做“乘法”

有关注度的宣传才算是有效宣传,而趣味性是获取关注的捷径。在“志中阿坝”里,每一篇推文都匹配一条讲述语音,不同的声线在不同的背景音乐中赋予文章不同的情感。“志中阿坝”已成为一个有趣的平台,性别年龄、地域远近、专业业余都不重要,一部手机、一个安静的环境就能满足读志的兴趣,就能在公众号上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作品园地,见证自我成长。100多位志愿者中最小的讲述者是仅有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最远的讲述者来自北京(中央电视台原主持人),最高产的讲述者演绎出29篇文章的精彩。这些成果主要依靠与公众号同步建立的“全民读志、志慧阿坝”语音讲述志愿者群的力量,对方志的兴趣让行业各异的人们在此聚集,主动认领待发布的文章,在一场场文字与声音的“双向奔赴”中完成极具个人色彩的语音作品,如《松潘谚语》《小金民间谚语》就由当地人用当地方言讲述,极接地气,趣味十足,反响热烈。而从7月开展的“童心悟志 青春励志”主题读志活动,则是方志牵手团委的一次试水,高中小学生代表踊跃献声,在读志中得到锻炼学习,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从而以个人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增加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从点到面成功引流,增加社群粘性,其间每期平均涨粉120人,为现在1.7万关注人数贡献了一波裂变增长。

四、催生战味,敢做“除法”

阿坝州地方志办在破与立中创新推进微信公众号“二分六合、八审八校”的审稿机制,每月将16篇文稿均分给4位固定审稿人,每人完成初审后,各自将手中的4篇文稿进行第二次均分,4位固定审稿人再对分到的1篇文稿进行二审,完成后汇总至初审人处,报三审负责人把关,再送副主任审核后,由主任亲自审定,最后提交微信公众号平台预审、讲述者校审、预览终审。固定审稿人对初审的4篇文稿直接负责,须一路跟进至平台预审通过,确保思想正、内容实、质量优,这就形成审稿的良性竞争闭环,为公众号文稿质量持续提升赋能。同时还根据流量情况,大胆使用除法,优化调整推送频率和文章数量,把每周推1期一分为二,变为每周两推;将每周一次性推送的5个内容(4篇文章,1部视频),添一除二,每期推送3个内容(2篇文章,1部视频)。隔二差三的推送频次增加了公众号的曝光率,小体量的内容提升了观众的阅读效率,还意外激发了“14位合作者”的胜负欲,紧盯各自供稿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硬指标,暗地较劲,一边想方设法将故事讲出彩,一边千方百计宣传引流,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在良性竞争中合奏出方志自信的时代战歌。

近两年来,阿坝州地方志工作纳入州委常委会议题1次,州政府常务会议议题3次;州委主要领导对全州地方志工作作出肯定性批示2次,专题听取工作汇报2次,为地情书籍作序1次;州政府主要领导作出肯定性批示1次,专题听取工作汇报5次。第一时间发布《九寨沟图志》在州庆亮相赠送嘉宾的信息。这些有关阿坝州地方志工作信息的及时上报和宣传,也极大地提升了地方志工作的领导重视度、社会知晓度。


凝心聚力做好地方志宣传信息工作

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西南雄镇”之称。历年来,西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巴蜀风骨、西昌魅力的文化精品,通过“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为西昌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开创方志宣传多元局面

(一)以大事为要,记载西昌辉煌历史发展篇章。编纂出版《见证辉煌—西昌改革开放30年》《铿锵的足迹—西昌“十一五”成就画册》《西昌建市40周年大事记》《潮起建昌—西昌改革开放40周年画册》等地情书籍。拍摄《建昌古城影像志》《360度全景看西昌》《西昌战役(口述历史纪录片)》等视频,以影像方式记载西昌变迁,让西昌的历史变得直观鲜活、生动亲切。

(二)以修志为本,讲述地方改革发展历程。围绕“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对乡镇志、行业志、部门志以及区域志编修工作进行统筹谋划,指导完成《西昌市志》《西昌市人大志》《西昌民政志》《西昌水利志》《小庙乡乡志》《洛古波乡志》《开元乡志》《高枧乡志》《经久乡志》《中坝乡志》等,其中《西昌市志》第一轮志书获全国一等奖。

(三)以服务为基,助推地方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独立编纂出版《家在西昌》系列丛书地情文献,截至目前已出版19册。其中,《泸山图志》《邛海湿地图志》《螺髻山图志》《建昌古城图志》以图志的形式记录西昌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建昌古城影像志》《360度全景看西昌》《西昌战役(口述历史纪录片)》等视频用志书和影像志的方式,系统介绍西昌市的优秀旅游资源。

(四)以文化为魂,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了一批宣传西昌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如《西昌县志(民国版)》《宁远府典籍》《邛嶲野录》《迪山日记》《宁远府志(道光版)》等古籍旧志,对打造西昌古城、研究西昌历史文化有较高价值。完成于2022年的《西昌市方言土语》以及《西昌文丛》系列丛书之《迪山日记楹联集》《迪山日记诗词集》《退菴诗话玉津阁文集》,向世人展示了西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近期出版的《话说西昌方言》,是一本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书籍,书中收集30个视频300条音频,读者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境界。

二、多措并举,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地方志宣传质效

(一)扩容赋能,强化精品馆建设,做强对外宣传学习交流平台。2017年,投资600余万元的西昌市方志馆建成开馆,建成后展厅面积600平方米,馆藏资源主要为新方志、年鉴、古籍旧志、地情文献、综合类、影像资料等6大类,收录相关资料约5000余册,展示内容主要以西昌地情和史志编修两大主题为主,多次接待各级领导、团队、单位前来参观指导工作,接待来访群众万余人。2017年8月,西昌市方志馆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方志馆评为全国方志馆建设先进单位。

(二)多措并举,筑牢传播阵地,打通方志文化进基层 “最后一公里”。一是以“七进”活动为抓手,打通史志宣传“最后一公里”。深入村、社区等开展宣讲活动,集中展示《西昌市志》《西昌年鉴》《建昌古城图志》等一批志书年鉴,接受市民咨询7000人次,发放志书年鉴等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让市民群众走进西昌历史,了解地方志工作。持续开展方志文化进学校活动,市志编纂中心与西昌学院、西昌二小、西昌阳光学校等学校联动,大力推动方志文化进校园,通过赠送《西昌市志》《西昌县志(民国版)》(共300套)等书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书文化的熏陶。稳步推进方志文化进景区,在邛海湿地宣教中心、建昌古城游客中心等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建昌古城影像志》《360度全景看西昌》《西昌战役(口述历史纪录片)》等视频,有效将方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西昌故事走出去,向全社会展示西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尝试方志文化进书店,将《西昌建市40周年大事记》《潮起建昌—西昌改革开放40周年画册》等书籍上架新华书店,在醒目处设立专柜集中摆放,让群众共享这些宝贵文献资源,极大地提高史志书籍利用效率。二是以村史馆建设为契机,筑牢方志宣传信息阵地。按村史、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等7个版块,对20个村史馆和15个史志阅览室建设进行指导,赠送史志书籍1000余套(册),让村史馆真正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的阵地。

(三)上下联动、聚力驱动,不断拓宽史志文化传播渠道。近年来,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及时提炼地方志特色亮点,充分发挥信息报送和《工作简报》快捷常态的交流互动功能,及时将工作动态报送省、州地方志办以及市委、市政府,市直相关部门。2023年,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累计报送信息400余条,位列全州各县市前茅。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地方志”新路径,推动西昌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西昌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积极与四川云图信息技术公司商讨,拟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和技术,依托互联网+,改革创新记录、展示、传播地方志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建设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完善地方志资源公共数据共享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开发利用,充分实现史志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第85期(总第580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江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