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巴蜀史志》>《巴蜀史志》2022年>详细内容

【新刊预览】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非遗故事——《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推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28 15:49:39 浏览次数: 【字体:

《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非遗故事

《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推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志视角集中展现四川非遗的独特魅力,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做好新时代非遗传播推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编辑出版《巴蜀史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本期增刊设“特载”“数说非遗”“图解非遗”“根脉溯源”“活态传承”“融入生活”“保护实践”“守望未来”8个栏目,刊发文章60余篇,图片280余张,348页,版面字数53万余字。

“特载”栏目,刊发《四川非遗大事记》《新时期非遗保护要旨与传承目标》《体系化传承 项目化推进 时代化呈现 推动非遗资源禀赋转化为文化发展动能》《四川扎实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文章,提纲挈领反映2006年至2022年间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大事要事,高屋建瓴从国家层面全面介绍新时期非遗保护要旨与传承目标,客观展现四川推动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举措成效,专题图文介绍四川争取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落户成都及第一届至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盛况。

“数说非遗”栏目,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线路”两大部分,以可视化数据结合地域分布图、线路图,直观展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实践和工作成效,形象反映四川非遗在全省各地分布概况,立体呈现四川推出的10条非遗旅游线路,让读者深切感受四川非遗资源之丰、非遗传承保护之美、非遗与旅游融合之深。

“图解非遗”栏目,精选50个最具四川特色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搭配精美图片,解码展现格萨(斯)尔、禹的传说、川江号子、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口弦音乐(布拖彝族口弦)、多声部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等非遗项目流传区域、发展历史、传承谱系、主要特征、时代价值,尽显四川非遗文化之美、技艺之美、生活之美。

“根脉溯源”栏目,刊发《蜀水是四川文化的根脉》《〈格萨尔〉的历史叙事与文化记忆》《传统音乐的文化特性及其在四川的发展》《寻根与传承:巴蜀舞蹈的前世今生》《川剧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手与心的交融与传承——巴蜀巧艺》《千文万华——成都漆艺的发展演变》《川酒传统酿造技艺中的文化遗产因素浅析》《四川武术发展的历史与文化》等文章,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非遗门类,格萨(斯)尔、川剧、成都漆艺等四川非遗代表性项目作为重点记述对象,追溯四川非遗悠久发展历史,剖析四川非遗丰富文化内涵,揭示四川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展现四川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

“活态传承”栏目,刊发陈智林、张燕、塔洛、王彪、徐述、王超、青麦多吉、郝淑萍、汪国芳、杨华珍、乔进双梅、刘嘉峰、胡光俊、彭措泽仁、伍金丹增、肖永庆16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文章,介绍他们与非遗如何结缘、走上非遗传承道路的故事,弘扬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匠心守候初心、执着坚守付出的工匠精神,展示非遗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体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融入生活”栏目,刊发《老干新姿 活力迸发——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成都实践》《激发非遗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绵阳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展示中传承》《推动传承与创新 让四川工艺美术灵动展现》《传承 融合 创新 四川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积极连接现代生活 川菜非遗绽放光彩》《边城叙永 扎染魅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项目“叙永扎染”》《青神竹编 绣“竹”文化 促文旅融合发展》等文章,通过介绍成都、绵阳、泸州、眉山等市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记述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川菜、叙永扎染等非遗门类或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示文旅主管部门、非遗工作者致力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和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持续努力,展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卓越成效,彰显新时代非遗服务当代、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保护实践”栏目,刊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川实践》《守正创新 交流互鉴 助力阿坝州非遗活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凉山实践》《非遗中典型而极具张力的民间文学》《四川非遗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让传统医药类非遗焕发新的光彩》《从震后“羌年”的保护与实践看系统性保护体系的建立》等文章,点面结合展示四川全省和阿坝州、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举措实效,以专家视角分类解读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羌年等非遗门类或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现状,深刻揭示新时代做好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守望未来”栏目,刊发《推动非遗的数字时代》《踔力奋进 推动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再出发》《四川曲艺唱曲曲种保护和传承刍议——以大慈寺四川扬琴、四川清音传承基地非遗驻场演出为例》《自贡灯会民俗精神的非遗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学子增强文化自信》《阿坝州藏羌戏曲进校园 推动非遗传承传播普及保护》《羌笛传承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以北川羌族自治“七一”职业中学羌笛传承为例》等文章,通过阐述数字时代如何抢抓机遇、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保护利用的方式方法,反映四川曲艺唱曲曲种、自贡灯会传承保护的举措形式,介绍四川省教育厅、阿坝州、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推进非遗进校园的经验做法,探索新时代盘活非遗资源、厚植非遗人才沃土、创新推动四川非遗传承发展的路径方法,展现广大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路上接力者躬耕非遗事业、推进非遗项目高质量传承发展的使命担当、真挚情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见证,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好非遗对连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本期增刊深入挖掘四川非遗故事,图文并茂展现四川非遗地域民族特色,深刻揭示四川非遗重要价值,聚焦呈现四川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增刊的编辑出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巴蜀根脉、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朱艳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政策法规宣传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